[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如题所述

1.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2. 学情分析
当蚕孵出2周多,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之后,可以开展此课教学了。此时的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这几周的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 用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2.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3.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5. 评价任务
坚持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完成观察记录。
6. 教学准备
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放大镜,直尺,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7.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小蚕,经过这几星期的饲养,我们的蚕宝宝慢慢地长大了,同学们也通过画图、写日记等多种方式记录着小蚕的生长变化。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吧!
二、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 我们的蚕出生已有2个多星期了,说说这两个多星期中,你是怎样照顾它们的?
学生交流。
2. 在这两个多星期中,你发现蚕有了哪些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了解什么叫“蜕皮”。
① 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
② 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
③ 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
④ 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
⑤ 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
⑥ 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
说说蚕蜕皮的过程。
4. 教师出示蚕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几天左右拍摄的?
5. 交流饲养过程中的其他发顷态册现。
三、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 观察蚕的外形。了解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2. 观察蚕吃桑叶,了解蚕是怎样吃桑叶的,它的口器特征。
3. 观察蚕的运动,了解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4. 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边观察边记录,并画一条蚕。各组细致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的发现最多。将蚕放在展台上,各组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尤其是学生忽视的方面再次指导观察。
四、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1.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
2. 怎样为它闭档营造结茧的场所。
3. 播放一段蚕农为蚕上山结茧做准备的录像。
五、布置课外活动内容
1. 指导学生课外为蚕结茧做好准备。
2. 记录蚕吐丝的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在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做的很棒,大部分学生会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在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教学环节,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有些男生甚至开始拍桌子,说抗议看蚕的图片。只有个别几个学生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是那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需要使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判断事物的方法,判断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出发,不应凭借外表来判断这个事物的价值。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学生实验时,交代要求不是非常清楚。这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有些步骤不清,应该在实验前通过展示或者教师口头表述,跟学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三,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次上课,自己收获颇丰,相信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