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卖2毛,超市卖2元,都抱怨不挣钱,蔬菜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

如题所述


菜农伤不起,市民吃不起,菜价成为老百姓饭桌上看不懂的焦点问题。蔬菜地头便宜摊头贵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环节成本高,众所周知,菜农→收购商→运输物流→批发商→超市→市民,这个完整的销售链中最无助的就是菜农如市民,菜农不对接市场只能依赖收购商,往往被收购商压价,市民吃菜是刚需但只能从市场上去购买,经常被卖菜商贩忽悠。
在蔬菜的流通环节中,成本的构成主要有中途损耗、运输成本和入场摊费。1、中途损耗很简单就是蔬菜不易保存,中转都需要租冷库,这些都要体现到最终零售价上。2、运输成本中除了人员工资和车辆折旧,过路费和汽油费是很大一块,跑长途运输的对名目繁杂的过路费都头疼的要命,汽油价格越来越高,一箱油半箱税,这些成本能让蔬菜价格窜高一大截。3、市场的摊位费和超市的入场费,也是菜贩子无力吐槽的一大块。前几年,物价飞涨,太原市政府为了平抑物价,实施过一段时间“惠民菜篮子”工程,一批获准的鲜菜厢式货车可以在居民区卖蔬菜,不用交各种费用,车上的蔬菜价格远远低于超市价格,只要本地大棚里有的蔬菜,价格能低30%以上,可想而知入场费也是价高的推手之一。
这很简单,利润都被程序和包装给剥夺了,最终还是损害的是城市消费者。最让我担忧的是超市里的新鲜熟吃烂喝及瓜果蔬菜,表面看似干净新鲜,其实它是极不卫生的。把同种物品长期的放在同一货架上,有时候当天卖不掉,还得搁置放两三天,并且用塑料袋打包的严严实实,消费者购买上后能干净新鲜了吗?人们吃了这些污染食品后身体能健康了吗?为什么现在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了?都是与吃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呀!
却却与它相反的是农民种的菜自己出售,可谓是最新鲜且又很实惠的。以前,农民出来卖菜当天就要出售完的,市民们很愿意买他们水灵灵的带泥土的各种蔬菜,货好一点的多卖些钱,货不好的少卖点,反正有他们点利润就可以了,市民们很愿意听他们吆喝声快来买、快来挑,东西不赖,价格还实惠“。祖祖辈辈一直流传至今的,的确如此。然而这一两年,城管禁严的特别厉害,农民们都不敢进城卖菜了,真让许多人很不理解。
菜农卖2毛钱一斤,超市卖2元钱一斤,都抱怨不挣钱,是很现实的情况,。
由于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销售,农民没有定价权,即使菜价上涨也很难充分享受涨价带来的福利。一方面人工成本在上涨,另一方面农用物资持续涨价,利润被大幅摊薄。
蔬菜都是有损耗的,保存时间也短,这些都是成本。超市之所以把一些蔬菜定偏低的价格,更多是为了引流,吸引消费者来购物。虽然几种蔬菜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但是消费者进来之后总会买点别的,形成消费习惯后即使这次不买下次也会买,因此可以从其他商品上获得利润。
蔬菜的利润到底去了哪里,我们需要先确定整个流通环节:
果农》采购商》运输》批发市场》超市或其他零售场所
采购商收购蔬菜,就要请人采摘,装车,需要付出报酬,往外运输自然要加价,留出一定的利润。这部分利润是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大的时候增加采购,需求小的时候减少采购,不会大量压货,不受天气和产量影响,还可以随时调整价格,风险更多在农民身上。
运输环节涉及加油费用、高速费、车费,这部分主要是增加菜的成本,价格相对透明。
批发市场,批发商在接收到新鲜蔬菜后核算成本,加价批发出去。这里批发商还要支付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税费,蔬菜的损耗也要计算进去,往往这个环节的批发价与最初采购价出现较大差异,利润也比较可观。
到了零售环节,同样有人员成本、场地租金、损耗、税费,比批发价又要高出一大截,一般都能高出30%-100%。
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难以精准分析各个环节的利润占比,但是蔬菜的价格就是这样一步步涨起来的。蔬菜的利润主要还是集中在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这三个环节。
这确实是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简单的聊一聊。
利润是销售价减去成本,所以,不赚钱就需要两端来分析才全面,同时,这是一个全产业链,是从最源头的生产一直到最终销售,这也需要考虑分析。
一是现在种菜的成本高,人工成本也好,各类农药种子等的投入也比以往更多,同时,蔬菜有周期性,往往是一段时间供不应求,然后接着大面积种植带来收获阶段供大于求,谷贱伤农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二是从种植者手中要经过批发运输这些环节,在批发商面前,种植户往往没有竞争力,面临低价收购的问题,自然农户的利润就薄。
三是从批发运输等环节到超市销售,这中间的环节都要算作成本,超市的成本自然也高,而在最终销售中,居民的购买力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当前居民购买水平也存在增长趋缓的问题,自然超市也得不到过多利润。
另外,从属性上讲,蔬菜也没有高附加值,一般只能薄利多销才有收入。
更多独立原创思考请关注“雨下青茶”,记得点赞
批发好坏都要拿,超市顾客左挑右选,容易烂,烂了就丢,利润都丢了,时间长了又会坏,也得丢,你说利润去那了
菜农是人工、种子、化肥、农药、还有大棚维修建造费。如果卖两毛亏大了,商家运费,
损耗、员工工资、店租、水电费。
菜农卖两毛,批发商去菜地收货要给经纪人一斤一毛到两毛,装车费加包装费一斤要两毛,距离近的地方拉到城市一斤运费两毛到三毛,远的话一斤五毛到一块钱。到了批发市场报费一斤要两毛,批发商安两毛钱利润,到了超市价格基本上合一快五六,卖两元一斤,消耗的蔬菜加上。基本就不赚钱。何况现在城市房租贵。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我们的流通领域成本太高。流通领域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商品损耗、人工、房租、税收等。而以上这些项目近年来增长迅速。
从流通环节本身来讲,传统的农户/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还是主要流通模式,占有市场份额的70%左右,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成本费用加成,平均加成在30%左右,整个流程的损耗在3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产地2毛超市2块的原因。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产地直采、直供模式基本上都是伪命题,量决定了价;腐败决定了交易成本。
豆腐搅成肉价钱
运费,包括过路过桥,交警乱罚乱扣,还有不明单位设关设卡,所以豆腐就成了肉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