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存不下钱?

如题所述

80后90后如果要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说自己存不下钱。

是因为挣得太少吗?工作一两年的人说存不下,工作快10年的人也说存不下。身边挣四五千的人说存不下,挣两三万也存不下钱,连一年挣近百万的人也在和我诉苦说存不下钱。网上一搜“年薪XX万的悲惨生活”一大堆,还都能给你算一笔账,算到最后还真就花光了。

我们父母那辈人,大部分原先都是公家单位内的人,论收入,和今天这些在互联网、金融、新经济里赚钱的儿女不可同日而语。但居然家家户户,一到要花大钱的时刻还都能拿出一笔钱,和我们这代人的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对比。难道说我们的欲望比我们挣钱的速度膨胀得快?但这些抱怨的人看着也都挺正常的,并没有特别“物欲膨胀”的样子。

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支出的失控。无论收入是高还是低,除去支出后的结余才能叫存下的钱,如果不控制支出,讨论赚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父母辈为什么能存下钱,我们却存不下呢?

他们那辈人的风险意识比我们高很多

他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生病,生一场大病实在是花销太大负担不起,因此对这方面的风险防范非常有意识。而且这代人都是贫穷年代过来的,对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匮乏还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会带进坟墓的。

而80、90后则不然,80后尤其是85前的人还稍微好一些,童年记忆里还保留了一些匮乏年代的印记,到了90后这边一生下来就已经在一个比较富足的环境下了,这批人最大的特点是看到什么想买就买,从骨子里是不太计较价钱的。

我们没有预算,没有计划

你去观察身边能存得下钱来的人,自控力一般都不会太差。反之,自控力不算好的人,存钱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你可以想一下,你身边那些能每天记账的人,是不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比其他人都有计划得多?一旦有计划和预算控制,很多开支是能够想办法降下来的(比如提前查询旅行的机票信息,提早预订等)。

我们父母那辈人在这一点上是比我们要优秀的。他们往往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所以每个人能分配到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在那个年代每家的消费都是一场严格的“计划经济”,包括每家人的兄弟姐妹按照成长发育的时间表,很多东西(衣物、玩具)都是要传递使用以节省成本的,这使得那一代人比我们更能够在一生中严格遵守财政上的预算。

我们不记账,不知道钱去哪了。

现在挣钱的,出去玩花个几百上千跟玩儿一样,但人的记忆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开支,下个记账软件用个半年,绝对惊呆你。

谈恋爱在今天太烧钱

我刚毕业的时候物价比今天稍微便宜些,一个男生不谈恋爱,在上海连吃带住一个月开销4000是能活下来的,但一旦带女朋友,普遍反映至少翻个倍。到了今天,我估计翻倍也已经做不到了。

偶像剧们给女生植入了太多不切实际的需求,这让我不能不佩服商业社会的洗脑能力。许多约会项目是建立在活在当下的理念之上的,比如去旅行看世界,比如去体验极限,再比如买漂亮的包包穿漂亮的衣服。还有无数的鸡汤告诉你,等年老色衰了,还有什么资本去看世界去玩极限去穿一身漂亮的衣服撩小鲜肉?

结婚了的人这块无谓的消费就能节省下来一大块,年轻的时候也一样爱玩,到处玩的人,往往结了婚以后出去的比例直线下降,莫名其妙的需求也少了很多,开始安心挣钱养家陪老婆孩子。

我们没钱也要买买买

很多人自诩生活方式随性洒脱,其实被消费主义严重洗脑,根本没有一丁点独立思考能力。俗话说:能花会赚,他们会赚的本事没比别人多太多,但比别人多了个能花的本事。

而上一辈人,所有赚的钱除了给儿女花之外,基本的消费观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买房,不吃、不穿、不玩。这批中老年人要么经历过建国初期的穷困,要么经历过三年饥荒,要么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文革年代,普遍都有强烈的节俭意识。现在的有正经工作的年轻人如果能像他们那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月光是怎么都可以避免的。

我们没有他们那代人的房子福利。

无论是房租还是房贷,都是今天每个人最大的单项开销。父母那一代不能说轻松买房,但至少有三种获取房子的路数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的:

1.单位福利分房(或者单位廉租);

2.房改,花不了多少钱房子就是自己的了;

3.拆迁,一套换至少两套,还能再收点现金。

就算是买,过去的房价也不像现在这么高不可攀。

50-60岁的这一代老人,赶上了90年代最后那一波的福利房,解决了一个家庭最大支出的问题。现在年轻人挣点工资,都折腾在房租或者房贷上了。

在存在福利分房的年代,以及商品房房价还很低的年代,存下一点钱都会觉得“咱家有积蓄了”;而在当前的社会,普通上班族咬牙存到六位数可能仍然距离房子遥遥无期,你要计算的不是“我存了多少钱”,而是“我还差多少才够首付”。

他们对价格远比我们敏感

中老年人的节俭真的超过儿女的想象,在过去更加匮乏一点的年代,如果勉强买得起肉,一定都给儿女吃,买不起肉,也是让儿女吃好点,自己吃得特别差。他们去买菜一定砍价,甚至愿意去很远的批发市场买,一分一毛的把钱省下来。家里东西坏了一定是努力修,盆坏了修盆,绝不会想着去买。

学花钱远比学赚钱容易得多。父母那辈人买衣服的频率一般是季为单位的。而我们这代人出街的频率是以周为单位,每次收获不等。父母工资基本就是收入,而我们的收入基本就等于开销。

他们比我们少太多虚荣型消费

北上广的白领会攒两三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几万块的奢侈品包包,大部分直男都不理解是为什么。有女同学会买一堆首饰,衣服,鞋子,但是有的可能买回来就后悔放衣柜里吃灰了。也有男同学一个每年季度换一件衣服,鞋子穿坏了才会换双新的。走十分钟的路程也有人选择开车。还有迷妹迷弟为了偶像买了一堆昂贵的周边,自己只能吃土。

当你随着工作年限收入提高时,保留和以前一样的消费水平,你会过得越来越好,攒的钱越来越多,随之压力减小而内心越来越轻松。

但很多人受周围人的影响,开始认为每年要出门旅行是必须要做的,买名牌包是必须要装的门面等等。其实坦白说,它们不过是你为虚荣心交的'虚荣'税。

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优化掏钱的便捷性

淘宝买东西看上去东一笔西一笔,每单数额都不大,但累积起来的量是惊人的。如果不是有一个年底总结功能,很多人真的意识不到自己在网上花了那么多钱。女生还有各种护肤品化妆品,还有各种零零碎碎的生活必需......都会不知不觉掏空我们的钱包。

还有比如饮食,任何一个地方去菜市场买菜都是很便宜的,只要自己不嫌做饭麻烦。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每餐或者大部分自己做饭的,但是就我观察,现在外卖的便捷性已经非常厉害。

天天叫外卖,一个人一周的费用就可以满足一个自己做饭三口之家的伙食费。这些外卖其实并不便宜,尤其是夜宵,小龙虾随便点一点小一百就出去了。这部分钱你是感觉不到的,如果没有记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在外卖上花那么多钱。

我们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本质不同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跟父辈消费观念已经天差地别(这里面并没有对错之分)。你会留意拔掉家里不用的电器的电源吗?你会手洗衣物并用废水冲马桶吗?不是你存不下钱,而是你选择了不存钱的生活方式。

父母那辈人有着与当代年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从小的环境和你从小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对钱的概念不一样。

比如交通基本不用出租车、地铁;吃饭基本不下馆子;衣服、鞋子、裤子没特殊情况基本上不买;品牌的首饰、包包一件没有;理发店找小区周围最便宜的那家不烫不染;出国旅游没有、同城聚会很少。

当然,父母那辈人的观念并不一定是对的,他们很多人辛劳了一辈子,只为把存折上的数目再增加点,可是数目的增加赶不上钱的贬值。我国经过二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曾经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已经过去,许多无谓的节省是不必要的。

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节俭依然是美德。说实话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投资渠道,更不会有什么卓越的投资技能。因此,节俭和储蓄对没有造富能力的普通人,依然有着意义,其重要性比多数人想象的要高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6
我们这一代人存不下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
1. 高额的房价: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房价普遍较高,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即使是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年轻人,也可能会因为高昂的房价而难以存下钱。
2. 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随着物价的上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房租、交通、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可能已经占据了收入的一大部分。
3. 消费观念的改变: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更加注重享受当下,加上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支付方式,使得消费更加方便快捷。与此同时,我们这一代人也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这也会反映在消费习惯上,导致开支增加。
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5. 缺乏理财知识:我们这一代人理财知识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如何规划和控制开支等方面缺乏经验和技能,这也可能导致难以存下钱。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列举的只是一些可能的因素,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于储蓄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4-22
什么都在涨,唯独工资不涨,总有这样那样的期望,就是没有看清现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