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遨游汉字王国的资料

如题所述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4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组《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

(一)综合性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学生接受性学习,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十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新方式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果只靠教师单方面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那么课堂教学将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是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要越来越快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传统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已成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因此,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理念也应该突显“综合”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概况起来,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个特点:

① 综合性 顾名思义,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其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层面。

② 实践性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

③ 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① 选题——确定学习内容

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教材规定的内容;二是根据学生兴趣自主确定的主题。

如果是依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性学习,要明确学习主题的内涵,使主题变得具体、集中、明确,便于操作。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就要集思广益,认真筛选,要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选择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可操作性。

② 策划——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策划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采取哪些方式、步骤,时间怎样安排,用哪些形式来体现学习的成果等等,应在学生群体(全班或小组)中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学习活动计划。

学习活动计划一般包括:

(1)学习主题(专题);

(2)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

(3)学习活动的形式及时间安排;

(4)人员分工;

(5)学习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③ 实施——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各小组、各位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方法策略,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对各个小组的活动进行即时性的指点。

④ 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5——10册的教材,主要提供了以下几种学习成果表达、展示、交流的形式。

◆围绕主题的资料交流

◆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

◆表演

◆采访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编文集编短剧

◆写故事讲故事

◆手抄报、图片文字展览等

◆自创手工作品

⑤ 评价——全面总结与提高

其中评价课是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精心备好课,努力上好课。这种评价课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与评价,可以由教师讲,更多的则可以由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因此,这种评价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

⑴一是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⑵二是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

⑶三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与成果

突出表现的应予以充分肯定,存在问题也应实事求是,但仍应以鼓励为主。

(二)单元编排方式:两大板块

单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一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是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用的,“阅读教材”仅仅是供给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也可以作适当的补充。

第一大板块《有趣的汉字》,集中体现在汉字之“趣”。这个板块从学生所喜欢的猜字谜开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有趣的汉字王国。接下来教材展示了汉字的另一种有趣之处“谐音”,引导学生由关注字形到关注字音。第三部分,教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回溯汉字的创造过程,《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但写的非常有趣,提到仓颉利在野外仔细观察鸟兽足迹等图像,并依次创造了汉字,这不禁让学生对汉字的创造过程发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册”“典”“删”的来历》一文,通过分析这几个汉字的来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汉字之间的源流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第二大板块《我爱你,汉字》,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并引领学生把这种热爱之情转化为爱护汉字的具体行动。《汉字的演变》用举例的方式,向学生形象化地展示了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汉字的源远流长和可爱之处。《甲骨文的发现》讲述了一种古老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揭示了这种古老文字的秘密,让学生充分领略汉字的古老,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热情。《一点值万金》用一则生活事例讲述了汉字的巨大价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汉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街头错别字》用一幅图片,向学生展示了错别字现象的广泛存在及其危害,提示学生关注错别字现象,并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纠正错别字,引导学生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尽到自己的一份力。《赞汉字》和《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两篇阅读材料分别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汉字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美轮美奂,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两篇阅读材料语言准确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热烈,使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得以升华。

这个单元里,应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采访和实地调查、记录素材和写报告等综合能力。

二 阅读指导

(一) 阅读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课文,因此无需用通常的教法进行教学,只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内容,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其间穿插学生大量的自主阅读、观察、调查、访问、展示等活动。

“阅读材料”仅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同时阅读材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据此去搜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但这些阅读材料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在指导阅读时还是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这些材料,从中受到启发,去搜集更多的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阅读中要正确朗读,理解内容,掌握相关知识,优美句段能够背诵,增加积累。
第2个回答  2010-11-21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关于汉字的产生,过去曾有过多种说法。

关于仓颉造字。这是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以上的古书记载,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的,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对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他还讲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能够读出音来,并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的时候,就成为最初的文字了。

(四)关于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 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 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第3个回答  2010-11-09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第4个回答  2010-11-15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