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易筋经321

去过故宫游玩的网友们肯定注意到这支留在“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甚至还有游客专门前去寻找打卡。故宫曾是皇家居住的之所。隆宗门的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内廷和外朝的交界之处,最重要的是,隆宗门打开后就是皇帝所居住的养心殿,而且和慈宁宫相距非常之近。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

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隆宗门的匾额是满、汉文字书写的,不可能在清朝入关之前留下来。

另一种说法,这是天理教攻入皇宫械斗之时留下来的箭矢,嘉庆帝为了警示自己和后人,才将这支箭留了下来。这种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天理教留下箭矢”的说法到底来自于何处。1971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之下,郭沫若先生带头编写了《故宫简介》,在这部简介之中,描写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从河南、山东一路攻打到北京,埋伏在京郊之外,后来里应外合,杀入了皇宫之中。天理教教徒和宫中的侍卫,在隆宗门附近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乱箭射到了匾额之上,就这么留了下来。《故宫简介》总结道:“这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遗迹。”

但史料之中,对于天理教这次轰动的反清活动,并不是这样记载的。天理教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出现的民间抗清组织,主要活动在河北、山东一带。随着组织日渐壮大,就连在皇宫之中都有了天理教的教徒。天理教的首领林清和李文成当时带领着教徒举行了武装起义。他们的口号是“杀害官兵,以应劫数”,“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

谋反当日,林清买通了宫内的内监,聚众攻入皇宫。当时的嘉庆帝并不在紫禁城之中,而在从避暑山庄回来的路途之中。这些天理教教徒通过内应,从东华门和西华门进入。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和卖煤者争道,脱去上衣露出刀刃,被侍卫看见,迅速引起了警觉,关闭景运门。

后来有谋逆者进入皇宫的消息传到了皇子绵宁的耳朵里,绵宁下令立刻关闭各宫宫门,并且紧急将王公大臣和护卫军入宫。而这个时候,已经有一部分教徒进入了紫禁城,并且聚集在隆宗门之外。因为隆宗门已经关闭,所以这些教民们企图从宫墙上翻入,这个时候绵宁已经带着护卫军前来,用枪击毙二人。很快,大批官兵赶到,这些只拿着短刀的教徒们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官兵们剿灭了。天理教虽然集结了部分教徒,也闯入了皇宫之中,但因为只是教内活动,群众基础不广泛,也没有受到舆论支持,盲目冲动,毫无计谋,最终惨遭失败。

等到嘉庆帝赶回来的时候,这件事已经平息,他震怒之下写下了罪己诏,声称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些天理教教徒们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宫殿,是因为宫内的太监做了内应。事后,嘉庆帝对宫中防卫严厉斥责。

从史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参与暴动的天理教教徒并没有用箭,而是将短刀藏在衣服之中混进了紫禁城之中。如果这些天理教教徒们使用弓箭的话,那么在宫外就会被轻易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混进紫禁城之中来。

那么这枚箭头,到底怎么来的呢?

原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吴空先生,曾在《故宫杂忆》之中提到过隆宗门之箭。他发现这枚箭头插入的方向很奇怪,因为箭头尾部较高,所以他认为这支箭应该是从高处射过来的。吴空先生询问了单士元、朱家溍等多位专家,他们都人文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不是嘉庆帝时期留下来的,无论是李自成的传说还是天理教的传闻都没有在史料之中找到痕迹。

为了弄清楚这枚箭头的由来,吴空先生甚至询问过当时负责修建的老工人。根据几名工人回忆,50年代他们曾经清理修缮过隆宗门,那时候不仅仅是匾额上,门上也留着很多的箭,工人们一根根将箭全部清理完毕,但是匾额上的一支箭留下来的洞孔太深,所以工人们就随手用一支箭头插了进去。这也就好解释为什么箭头是从上而下插入的原因了。

那么50年代的隆宗门之上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箭?有人说这是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之时留下的;有人说是当时溥仪带着一群纨绔子弟在宫中射箭游乐留下的,毕竟溥仪也曾经因为学骑自行车,将宫殿的门槛都给拆了;也有人说民国时期故宫被废弃之后,有人恶作剧来到了故宫之中,在隆宗门前射箭玩乐……无论何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这些箭的来源终究难以追寻。只是可以肯定,这支箭头肯定不会是在嘉庆帝时期留下来的。

既然已经有专家辟谣,为什么故宫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支箭头还留在隆宗门之上呢?毕竟在50年代,由郭沫若先生主编《故宫简介》,天理教的故事还是流传甚广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在导游的口中听到这个传说。当年的编纂者以这支箭宣传反封建的思想,如今这个颇具传奇的故事却让这扇门成了网红。

也许对于游客们来说,这座经历两朝历史的皇家宫殿,有这么一支箭头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今天它也成了故宫的一个看点之一。这毕竟是一座处处有故事,处处有历史的皇宫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在故宫的“隆宗门”牌匾上面,一直有一个箭头的存在,那是因为之前嘉庆帝下令不允许大家去拔掉它,嘉庆帝这么做是因为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面的爱新觉罗子孙们记住这次教训,然后时刻提醒着这些人。

在嘉庆年间的一个秋天,嘉庆帝恪守祖制带领着八旗的人士,在千万木兰围场进行一年一度的活动,这个时候北京场内的人少了有一大半,这个时候的场内可以算是防范非常空虚的时刻,就在这时当时的“天理教”组织看中了这次机会,然后准备一起进行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秘密的商议着一场大的行动,然后准备攻进紫禁城。

所以说他们买通了一个皇宫里面的太监作为内应给他们开门,他们就这样杀进了紫禁城,但是到了故宫龙宗门的时候他们在这里面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他们进不去,所以他们果断下令要求跳墙而进,但是当他们爬到上面的时候,里面有一个人拿枪对着他们,将他们的这个行动阻止了。同时也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军队也赶到了,于是在混乱中有不知道谁的流箭偏偏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上面。

后来虽然这件事情被压了下来,但是嘉庆帝回到京城的时候听说这件事情非常的生气,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于是下令不允许有人去将“隆宗门”上面的箭头拔掉,想要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样的事情,然后做每一件事情都要防患于未然。



第2个回答  2020-09-17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那个箭头来历可不一般,它与嘉庆十八年发生在紫禁城的一场起义有关,这场起义规模不算大,但是发生在宫廷重地,性质恶劣,差点颠覆了王朝的根基。嘉庆皇帝之所以留下匾额上的这支箭,是想让后人铭记这次教训。那么嘉庆十八年的紫禁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隆宗门匾额上箭头的来历

清朝的皇帝每年有去狩猎的习惯,嘉庆皇帝也不例外。嘉庆十八年九月,嘉庆皇帝照例去河北承德的木兰围场打猎。

天理教头目林清趁嘉庆帝外出之际,率领教众共两百来人,在宫中教徒太监的接应下进攻紫禁城。

天理教众一度闯到紫禁城隆宗门一带,这隆宗门可是毗邻军机处、慈宁宫以及皇帝住所的重要地带,由此可见当时这场暴乱都已经危及到宫廷的核心地带。

后来在宫中火器营的压制下,这场天理教叛乱总算是被平定了,隆宗门匾额上的那支箭正是这次事件中留下的,时间久了就只剩下箭头还插在匾额上。

匾额上的箭具有警示意义

林清率领的这两百来人的天理教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竟然能杀进宫廷重地,而且宫廷侍卫居然还难以将其制服住,这些情况令嘉庆皇帝又气又怒。

嘉庆皇帝对宫廷的守卫工作大为失望,所以他执意要留下匾额上的箭,以此作为警示,让大家都铭记这次教训和耻辱,以免重蹈覆辙。

事后,嘉庆帝还为此次叛乱下了罪己诏,直言这等事前所未有,可见嘉庆皇帝是真的以此为耻。

通过上文的叙述,大家应当都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吧,应该说嘉庆皇帝不让拔下隆宗门匾额箭头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以隆宗门上的那支箭作为一种警示。

第3个回答  2020-09-19

相信很多人都去过故宫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乾清门前的广场西侧的隆宗门的门牌匾上,插着根箭头,在这隆重的地方,怎么会插着根箭头,当时的皇帝怎么会让工匠留下这样的失误,其实,这其中是有一个故事的。

在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时,有一支起义军名叫“天理教”,为首的林清带着成员们闯进了皇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叛反,林清趁着嘉庆皇帝带领大军前往承德北部的牧场狩猎时,带领起义军打入宫内,同时他还收买了宫中的太监刘德才,两人来了个里应外合,很快便攻到了内廷,来到的隆宗门下,这时外面响起了打杀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冲了出来,很快把林清的队伍给包抄了,此时的林清,只能硬着头皮应战,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很快,起义军就被打败了,纷纷逃散。

在战争结束后,嘉庆帝回到皇宫,知道了这件事,看到了隆宗门上插了一支弓箭。勃然大怒,大发雷霆,堂堂的皇宫竟然被一支起义军给闯了进来,这成何体统,于是便下令削去箭尾,将这根弓箭永远的留在隆宗门牌匾上,任何人都不许拔,以此来警示后人。

这下你们知道为什么隆宗门上有那支箭了吧,但是没想到,他的后人不争气,在嘉庆帝死后,大清便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在腐败中走向灭亡,可真是辜负了嘉庆帝的一片苦心。

第4个回答  2020-09-19

嘉庆十八年,嘉庆皇帝离开紫禁城木兰秋狄时,天理教起义军闯进皇宫,并在隆宗门牌匾上留下了一箭,嘉庆皇帝刻意保存,并用这种方式告诫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了解,天理教属于白莲教的一个分支,从八卦中得名,头领林清不务正业,只想坑蒙拐骗敛财,在没有出路的时候加入了当地的白阳教,后来成立天理教。

嘉庆十七、十八年,北方干旱严重,地方官员没有考虑如何减轻灾情,盲目压迫人民,一时之间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多有发生。林清等人觉得这是起义的好机会,大肆宣扬“如果你想吃白面,除非林清坐宫殿”的舆论。

1813年9月15日,嘉庆皇帝率八旗铁军来到热河木兰围场,参加满族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狄围猎,当时北京市的防务人员比平时少了一半,内部防务空虚,这时,一直折腾的天理教组织觉得这是反清复明的大好机会,收买了几个宫中内侍太监,纠结200多人攻入皇宫。由于守军人数太少,皇帝不在北京,京城的防御不可避免地放松了,起义军在斗争中几乎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抵抗,直接冲进故宫隆宗门,攻打紫禁城,差点像一把尖刀插进清廷核心。

200多人的起义虽然没有机会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但攻进紫禁城绝对是嘉庆当政的耻辱,他感到面上无光且丢人现眼,想想还十分后怕,为了告诫自己和后人,他命令人们,不许拔下此箭,要用它时刻警醒自己和后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