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如题所述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课题。本节在研究沉积相序变化、海盆补偿状况的消长,结合世界海平面的地史变迁,分析本区地壳运动状态的变化。根据地层接触关系,结合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历史,划分构造阶段,探索本区构造环境的演化历程。

本区的构造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晋宁期地块对接带时期;②加里东期陆内裂陷时期;③华力西-印支期陆内拗陷时期;④燕山-喜马拉雅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

1.4.2.1 晋宁期地块对接带时期

华夏地块和扬子板块是两个构造经历不同的古老地块。华夏地块具有复杂的基底组成,近年获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多在900~2000Ma之间,反映了地块多次离合的历史。原岩恢复属陆屑与火山建造,晚期火山活动带有明显的双峰式特征,为克拉通裂陷槽的产物。扬子板块东南缘为泥质浊积岩系(上溪群)、火山-泥质浊积岩系(双桥山群),沿绍兴-常山一线发育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中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系,上部熔岩具陆相喷发特点(双溪坞群),为岛弧和弧后盆地产物,组成扬子地台褶皱基底的东南边缘。早晋宁期,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沿江山-绍兴深断裂碰撞对接,两侧陆壳对冲推覆,伴随中级区域变质作用及重熔型岩浆活动,完成了本区洋壳向陆壳的转化,海水退出本区。新元古代早期,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与浙皖赣深断裂之间,发生大规模裂陷,在断陷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岩系及双峰式火山活动。晚晋宁运动使裂陷槽褶皱封闭,伴随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由于基底固结程度的差异,对浙江东、西两区的构造发展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4.2.2 加里东期陆内裂陷时期

震旦纪-志留纪间的地壳运动大致分成两个阶段。①震旦纪-早奥陶世早期,除早震旦世由于古构造地貌的影响,山前堆积迅速,造成盆地短期的均衡沉降外,盆地整体维持着长期的台地环境,华夏古陆与浙皖海盆无明显差异升降。火山活动主要发育在江山-绍兴深断裂南西段的赣东北地区。②早奥陶世晚期-志留纪末,以沉降为主。其中宁国期-胡乐期浙皖海盆与华夏古陆发生大幅度的整体下沉,形成范围广大的较深水盆地环境。砚瓦山期-黄泥岗期曾短暂抬升。盆内沉积相空间变化不大,仍保持着构造活动的均一性质。长坞期至志留纪末,华夏古陆与浙皖海盆的差异升降十分强烈,浊流沉积发育。深断裂同沉积活动增强,盆内沉积相系比较复杂。累计沉降幅度为震旦纪-寒武纪的3倍,沉降中心不断西移。志留纪末,由于补偿过剩,世界海平面下降和东部不断抬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海水退出本区。由此可见,本区加里东运动为差异升降运动,北东向深断裂控制块体升降。地壳的较强活动时期为晚奥陶世晚期到志留纪末。根据节理统计及应力场模拟得出的两组主压应力的合力平行本区的深断裂方向。在北西-南东向的张力作用下,形成受深断裂控制的地堑型盆地。华南广大地区加里东运动为褶皱运动,但褶皱运动自南向北逐渐减弱,构造活动时间逐渐延迟,至浙皖地区已衰减为抬升运动。

1.4.2.3 华力西-印支期陆内拗陷时期

泥盆纪-中三叠世间,浙皖海盆以拗陷为主,深断裂无明显活动。石炭纪和二叠纪浙皖海盆广泛发育浅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但在华夏古陆西缘(江山、兰溪等地)藕塘底期尚发育以粗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图1.6)。早二叠世早期以前,地壳相对稳定,晚期以后,地壳活动比较频繁,分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两种。本区华力西-印支旋回的地壳运动可分为5期(表1.6)。

图1.6 浙西皖南晚石炭世早期(威宁期)岩相古地理略图

Ⅰ.华夏古陆;Ⅱ.混合沉积区;Ⅲ.碳酸盐台地;黑色箭头表示物源方向;空心箭头表示海侵方向

◎Ⅰ期见于黄龙期中时,在华夏古陆西侧形成下细上粗的沉积相序。

◎Ⅱ期见于丁家山组/孤峰组与龙潭组之间,即东吴运动。在浙皖地区使浅海盆地转化为大面积的滨海沼泽,为江南的主要成煤期。

◎Ⅲ期见于早三叠世之后,浙东隆起,海水向西萎缩,华南陆表海因阻隔不能与太平洋连通。华南动物群向特提斯型演化。

表1.6 浙皖地区华力西-印支旋回构造运动分期

◎Ⅳ期见于赣北中三叠统杨家群与上三叠统安源群之间,是一期遍及华南的盖层褶皱运动,即安源运动。它使本区震旦系-下三叠统地层形成北东向过渡型褶皱。在临近华夏地块的浙西,褶皱形态及轴面倾斜的空间变化,以及江山-绍兴深断裂西侧地层逆冲倒转等现象均说明挤压应力来自东南(图1.7)。从华南沉积类型、岩浆活动、褶皱变形强度及生物地理区的变迁等方面分析表明,发生于拉丁期末的褶皱运动与印支南海地块向北推挤及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挤压作用强度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Ⅴ期见于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浙东枫坪组与乌灶组、浙西马涧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影响限于苏、皖、浙北部,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在三叠纪末碰撞对接有关。

图1.7 江山-绍兴深断裂构造剖面

1.4.2.4 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

印支运动改变了中国构造发展史上长期的南北分异状态,形成了东隆西坳的构造格局。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燕山早期江山地区的主压应力为南东-北西向,引起早白垩世早期地层褶皱。燕山晚期浙东因地幔上拱呈拉张状态,沿江山-绍兴深断裂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早期的逆断层演变成为正断层,在江山形成硅化角砾岩带切过上白垩统地层(图1.8)。

图1.8 老虎山-红岗山构造剖面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