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的人工繁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随天保二期工程的启动和林业经营、管理、技术等进一步完善,又加之集体林改在各地全面开展。利用林区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研发新技术为林区提供开发项目与增加经济收入点。结合林区自然河道多,流量小,水体温度低,四周植被覆盖高,四季变化不大等特性,利用林区自然河道发展细鳞鲑鱼养殖,其养殖技术管理粗放,方法简易,既能满足细鳞鲑鱼养殖对环境的要求高特点,又利用了水资源。 (1)场地选择。场地的选择在适宜秦岭细鳞鲑生长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河床较宽,海拔1100m~1600m均可作为繁育、养殖地。采取整沟封禁养殖的办法进行。
(2)区位条件。林区内或林缘沟系自然河道,水质优良,无污染,水体pH值为6.5~7.0,年平均水温12℃以下,上游植被良好,水量充沛,区域内环境相对湿度60%~65%。 在选好的养殖地建一繁殖和培育池
(1)繁殖池建设。在河道较宽地,辟开主河道,因地形建拦水堤。拦水堤建设办法:以河流中心为基点测量河道宽度,开挖0.8m基础,砌拦河墙,拦水墙高1.0m,顶宽0.6m。两侧建防护围堰,围堰高于拦河墙0.8m,以达到保护、加固拦水堤为目的,混凝土结构,在选建池一侧围堰墙体低拦河墙0.1m处留引水口,接引水渠,引水口按0.3m×0.4m留口下接引水渠。引水口用18Ф螺纹钢按间距0.03m排拦网,防止石块或杂物进入引水槽。距离拦河墙2m~4m建一池,建池面积(5×10)m2,池深1.5m,里高外低,池底基上不规则地摆放大小不匀的石块,石块按照由池里向外逐渐增高摆放,铺好后粗沙灌缝铺地,粗沙厚度0.1m~0.15m,池壁干砌块石,池与拦河墙之间引水渠连接。引水渠宽度0.6m~0.8m,要求进水口高与下池0.6m~0.8m,用0.20mPVC接水入池。
(2)培育池建设。在繁殖池下建一培育池建造方法与繁育池同样。用繁育池排水供培育池,同时在引水渠与拦河墙处设置水闸,在洪水期关小进水,防止暴雨或连雨河水突涨进入引水渠水量过大冲毁引水渠或鱼池。 进水口第一个池建为繁殖池的目的,是因第一池水体含氧量高、温度底,鱼苗成活率高又便于管理。本池在建设初期应考虑,所建池时略深培育池0.15m~0.20m。(1)秦岭细鳞鲑成鱼最初性成熟年龄3年龄~4年龄。性成熟个体于2月下旬至4月初活动频繁,产卵期在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对产卵池进行喷洒生石灰消毒处理,保持底粗沙厚度0.30m~0.40m,水深0.40m~0.80m,测量产卵水温,控制在4℃~8℃。
(2)细鳞鲑性成熟个体特征,性成熟个体表现为活动频繁,性情暴躁不安,沿进水口处上蹿,对声音刺激敏感紧张。临产卵期雌鱼腹部白色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露,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鱼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怀卵量为2600粒~4500粒。注意观察,将性成熟表现明显的雌雄鱼以1∶4比例带水打捞至产卵池。鱼卵初产为淡黄色,沾附于河底卵石或粗沙上,刚孵化出来的仔鱼靠吸收卵黄囊营养发育,待卵黄囊逐渐吸收后经22小时~24小时体表颜色逐渐转变为黑色素增多即可逐渐上浮,上浮仔鱼体长0.009m~0.01m。(3)产卵管理。产卵期要勤观察产卵情况,有条件地可对产卵池4/5进行适当遮阴处理,做到轻进轻出,保持产卵池外围安静,投足含高蛋白精饲料,巡察全池雌鱼排卵情况,雌鱼全部排完卵1天~2天后对产卵成年鱼打捞出转到其他池饲养。仔鱼上浮期间每天用VC、VB剂对全池进行泼洒,药浴用氰霉素或痢特灵药液泼洒以防细菌性疾病。加强产卵池管理,严格控制水温,产卵期细鳞鲑对水温特别敏感。水体温度严格保持在6℃~8℃,注水量保持在140L/s~200L/s,巡察时及时打捞死亡仔鱼,以防止疾病传染或被其他仔鱼吞食。多年繁殖需购外地种鱼或者捕野生优良成鱼杂交改良,确保繁育鱼苗的优良性状。 (1)饲料配置秦岭细鳞鲑主要以天然摇蚊幼虫、虾类为食,也可捕食一些小鱼、陆生昆虫、林蛙等。对人工
饲养的细鳞鲑可搭配人工颗粒饲料喂养,人工饲料主要为面粉、虾头粉、鱼粉、无机盐、维生素等高蛋白饲料。如作为繁育种鱼,在夏末冬初打捞性状优良的种鱼至繁育池,加大高蛋白饲料喂养育肥,冬季可根据天气状况投放少量饲料,初春用改变进水流量大小变化,刺激性发育成熟,为繁殖打好基础。
(2)投喂时间秦岭细鳞鲑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7:30时~9:00时、晚17:00时~19:00时前后,细鳞鲑全天可进食。阴天摄食也较为频繁,投料应选在鱼群活动高峰期投放为宜。每日投喂次数2次~3次,投喂量以单体平均重量乘总投尾数乘十分之一计量,仔鱼采取少量多次原则进行投喂。 做到勤观、勤察、勤巡,每天早、晚2次~3次巡查,巡查包括繁育池、培育池、引水渠、拦水堤、周围设施以及辅助设施,及时打捞淤积在引水口的腐枝枯叶,泥沙确保进水通畅,测定水温、水流量变化作巡塘记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