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主要人物和事件

鲁迅的野草主要人物和事件

《秋夜》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

《影的告别》描写了深夜里为了向人来告别而出现的“影”。

《求乞者》描写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苍凉的心像风景。

《我的失恋》描写了“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复仇》描写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进行复仇这一故事。

《复仇(其二)》描写了孤独的精神界战士。

《希望》描写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雪》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

《风筝》描写了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和压制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

《好的故事》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

《过客》描写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过客形象。

《死火》描写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狗的驳诘》描写了“我”和狗的对话,写出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

《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经过,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遭到不幸。

《墓碣文》描写了自我解剖的艰难痛苦。

《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惨的一生。

《立论》描写了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

《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傻子”。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恋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29
一、悲观的爱情心理
在《野草》中,很多篇散文诗都表现出悲观的爱情心理。例如《野草》的首篇《秋夜》,这篇散文诗不仅是整个诗集的序,而且也代表了鲁许之恋的开始。在前部分“枣树的梦”以及后半部“小青虫扑火”中,集中体现了鲁迅对爱情的悲观情绪。在这里,枣树象征了鲁迅自己,而枣树做了“春后还是秋”的梦,小粉红花象征着他的恋人许广平,做了“秋后要有春”的梦,这两个梦之间的矛盾是这篇散文诗的主线。秋代表了成熟和收获,也代表了热气褪尽寒气来袭。所以,在枣树那个“春后还是秋”的梦中包含了层层的无奈与感伤,在这里,“秋”表达的是秋风秋雨秋煞人的意思。初恋带给鲁迅的不是甜蜜与幸福,而是消沉、痛苦与无奈,鲁迅的悲观情绪从枣树的梦中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小青虫扑火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不畏艰险,勇于前行,这是一种勇敢、有决心的表现;而另一种则是代表了灭亡,暗含这段爱情没有好结局的意思,也是鲁迅悲观情绪的体现。
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感情不断加深,但是随之而来的矛盾也不断涌现,《影的告别》用梦境的形式表现了鲁许之间在爱情与家庭、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境地,也表现了一种陷入矛盾的困境,无论是天堂、黄金,还是地狱、冤魂,都无法让“我”留恋,只希望走出你的心地,在彷徨中独自远行,要在黑暗里沉没,也许只有沉没于黑暗,才能拥有那个世界的全部,这是一种为了爱情走极端的心理状态,带有强烈的自卑感。悲观情绪一直困扰着鲁迅,让他的初恋始终处于被动,以至有《我的失恋》《求乞者》两篇文章的问世。《求乞者》描写了两个乞讨的小孩遭到拒绝,也隐晦地暗示“我”既渴望爱情,又害怕被拒绝,用尽了各种语言和方式去求爱,“追着哀呼、拦着磕头、装着手势”,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无法让他信任和放心,最后,这些方式都被他否定了,只能选择毫无作为的等待方式去求爱,表面上是顺其自然,实际上是初恋时那种担心、害怕又有点自卑的悲观爱情心理的体现。《影的告别》和《求乞者》创作于同一个晚上,鲁迅喜悦和痛苦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自然流露了出来。《我的失恋》描写的是求爱之难,鲁迅与许广平互赠礼物,鲁迅回赠给许的礼物是冰糖葫芦、猫头鹰、赤链蛇和发汗药,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爱情礼品的含义,但是鲁迅却偏偏喜爱这些。读者以为这些东西都是鲁迅信口胡诌的,是一种恶趣味,而实际上,鲁迅非常钟爱猫头鹰,爱吃冰糖葫芦,发汗药也是他常常要用到的东西,甚至赤链蛇都是他喜闻乐见的。这是没有任何做作的表达形式,这些礼品与许赠给他的礼品形成了强烈的矛盾,鲁迅在这里表现出害怕失恋但是又倔强地不愿低头,最终只能是随遇而安的爱情心理。这与《求乞者》中的“无所谓和沉默”遥相呼应,都是他爱情被动的体现。
《过客》与《希望》是这部诗集的发展部分,在这个部分,悲观情绪已然不是主流心理,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隐退。《希望》可以说是一篇解说词,在希望的开头,鲁迅用苍老而悲凉的语气、寂寞而无奈的心情向读者解说了前面内容中彷徨、孤寂、苦闷和自卑心理的原因:“大概是我老了。”同时也感叹那个充满活力的年轻时期却没有甜蜜的爱情:“我的青春就这样耗尽。”《过客》采用的是分身法,这是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鲁迅通过诗剧的形式,将“我”分成两个“我”。鲁迅在这里用过客和老翁来象征自己矛盾的爱情心理,鲁迅用老翁来象征怕爱和放弃爱的纠结心理;两个“我”在见面后只有几句简单的寒暄,然后就提出了三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你是谁?你从何而来?你将往何处去?这三个问题看着非常简单,其实我们细想不难发现,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想要知道的问题,也是作者最不愿面对的问题,如枣树的梦“春后还是秋”一般,深怕辱没了对方,体现了强烈的悲观爱情心理。
二、 对绝望的反抗
现代主义的文学色彩是《野草》的创作方法带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然而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命题,那就是对人生困境的揭示和对绝望的反抗,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野草》,那些在地狱边沿盛开的彼岸花是鲁迅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存困境的揭示,是对荒诞命运的抨击。而这种命运无论用何种方式,有什么条件,都无法改变,最终只能走向失败。例如《影的告别》和《死火》都是采用梦境开篇的方式,通过梦境,鲁迅预设了一个虚幻而现实的情景,在思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一条探索生存意义的道路。在冰谷中,“我”与“死火”不期而遇,“死火”的两难境地也是人荒诞处境的表现。如果继续留在冰谷无所作为,那么就会被冻灭,如果跳出冰谷,重新燃烧,那么就会化为灰烬,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结果都一样,那就是灭亡。同样,“影”也处在这样的两难中,如果留在黑夜,那么会被黑暗吞噬,如果走进白天,则会被光明消融。无论是黑暗与光明,带来的只能是绝望。死亡在生与死的对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强大到无法避免,但是对于“我”“死火”和“影”来说,仍然可以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灭亡方式。明知会烧完,“我”依然要走出冰谷,尽情地燃尽自己,虽然结局是相同的,但是“我”有反抗绝望的权利,仍然可以选择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死亡。“影”选择了黑暗,不再徘徊在明暗之间,也放弃了过去与未来的所有时光,在黑暗中“沉没”,这是一种牺牲精神,是对绝望的彻底拒绝。鲁迅选择了承担黑暗,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在鲁迅的反抗哲学中,《过客》是最为经典的作品。鲁迅笔下的过客,三四十岁的年纪,困顿而倔强,一头乱发,眼光深邃而阴沉。这是一个孤独的精神战士,我们细看,仿佛看到了彷徨而孤寂的鲁迅自身,蕴涵了鲁迅更深的思考。启蒙者注定是孤独的,要想让思想和行动不受任何的约束,那么只有孤独。过客受伤了,血淌了一路,但是他拒绝了女孩施舍给他的一块破布,拒绝喝人血来补充自己,他不想让施舍束缚他的感情,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过客从未放弃过抗争。作品中,女孩是希望的象征,而老人则是绝望的代表,明知前方尸横遍野,但是义无反顾,这也是鲁迅本人的精神表现,在抗争绝望的过程中,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生与死的对立中,在希望与绝望的抗争中,生命的意义也自然体现了出来。鲁迅的世界充满绝望,而希望只是高悬于前方的一盏灯,那么所能做的也只有反抗绝望,才能走向希望。无论前面是荆棘坎坷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大步地走去。现实的荒诞给鲁迅以绝望,而反抗则给予他希望,没有人知道绝望的背后有没有希望,只能是不停地走下去。在与绝望抗争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8-11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22
充实指他虽然沉默但是他的心是热情的,活跃的,因为他有希望.空虚指他想指出社会的弊端的是又无能为力,因为人们的麻木,他所不为认同. ( )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指的是以民主为幌子的当时政府(应该是 几年吧孙中山民主革命失败军阀作乱等等..)( )地火指的是隐藏在暗处的革命之火 不矛盾只有腐朽透了烂透了才会迎来新生(只有让所有人认清统治者的真面目才会对他们死心,积极的寻找新的希望.)
第4个回答  2017-08-12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