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这篇古文的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二句,意思是,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其中有一个小孩子站在大缸上面玩,结果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小孩子都吓得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词语解释]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核心答案要点:

司马光文言文的译文是: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7
作品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作品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所以司马光这篇古文的第二句的意思是: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
第2个回答  2022-12-17
司马光原文第二句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意思是说,小儿淘气或者说好奇心所趋,直接爬上瓮,脚滑到后,不小心掉入了瓮中,随后整个人淹没到了瓮里。
第3个回答  2022-12-17
第二句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意思是“一个儿童爬上水瓮,脚下跌倒,身体没入水中”。
第4个回答  2022-12-18
初时被目为迂叟 篇二 朝代:宋朝|作者:司马光 初时被目为迂叟,近日蒙呼作隐人。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
2. 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 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辽国、夏国的使者到后,一定会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告诫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日司马光文言文的译文是: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