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措施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问题一: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抗震防灾措施: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
据业内有关专家介绍,规定明确了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包括的内容模式等。目前我国工程抗震设防的整体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新建工程已确立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思想。我国目前采用的构造柱、圈梁约束的砌体结构,其设防水平在世界上已达到先进水平。

问题二: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有哪些 对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围护墙、雨蓬、门脸、封墙等,应注意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对围护墙和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避免其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应避免吊顶在地震时塌落伤人。应避免贴镶或悬吊较重的装饰物,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问题三:中国在防震方面有了哪些措施? 在房屋抗震方面,中国先民曾经得到很多的切身经验。台湾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一省,古代台湾的中国先民在兴建城市时,即已注意到‘台地(指台湾地区)罕有终年不震’这个特点,而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例如在淡水,有的城墙便是用竹子和木头等材料建成。用竹木建城,不但就地取材,经济方便,更重要的是竹木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是很好的抗震建筑材料。其他震区的中国先民也有这种经验,例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荆条、木筋草等材料编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加以选择的。
中国先民在动土兴工,建造房屋、桥梁、高塔、寺庙时,为了要经久耐用和安全可靠,一般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筑物结实,整体性好。特别在多震地区,他们更注意到地震之威胁,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由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民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智慧,他们对抗震设计和施工有很丰富的知识。例如,建于宋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高达60多公尺的木塔,和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横跨┧的赵州桥,距今都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它们都位于地震较多的华北地震区,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震撼,到现在还巍然屹立,不仅可证明中国先民在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也可供作今人研究建筑物抗震性能之用。

问题四:砌体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有哪些 砌体结构最主要的抗震措施就是构造柱与圈梁,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框架整体,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鸡圈梁尽量在同一水平面上,构造柱要尽量上下贯通。

问题五:什么时候采用抗震措施什么时候用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包括抗震计算时的内力调整措施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甲类、乙类、丙类、丁类)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定其地震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能与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不同,可能提高或降低。详细参看《高层建筑混凝场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具体规定。

问题六: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抗震措施包括抗震计算时的内力调整措施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甲类、乙类、丙类、丁类)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定其地震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能与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不同,可能提高或降低。详细参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具体规定。

问题七:砖混结构抗震措施有哪些,说三个以上 如何增强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呢?
一是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及大的洞口两侧、楼(电)梯间增设抗震构造柱。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且不宜大于4.2米。
构造柱可提高砌体墙的极限变形能力,增强内外墙联接的整体性,使砌体墙在遭遇强烈地震作用时约束砌体的坍塌崩裂,阻止砌体突然倒塌,刚度退化慢。构造柱不是增加墙体的受剪承载力,主要起约束墙作用,所以其截面一般同墙厚,一般为240L×240L,配筋4B12,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的纵向钢筋采用4B14,箍筋[email protected] /200,角柱、边柱和楼梯间构造柱应适当加大配筋。从汶川地震倒塌的教学楼看,钢筋细和缺少箍筋,是其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墙砌成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构造柱混凝土,沿墙高度每隔500L设2A6拉结筋。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其上下连续性。
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芯柱的截面不宜小于120L×120L,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芯柱在墙体内均匀布置,电大净距不宜大于2米。
二是设圈梁。圈梁的作用是箍住楼板,贯穿墙身,增加建筑物整体性,发挥各片砖墙在平面内的抗剪承载力,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抵抗地震和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
由圈梁和构造柱等延性构件组成的带钢筋混凝土边框的抗侧力体系,对砌体结构形成分割、包围,虽然整个砌体的承载力提高不多但可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其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防倒塌能力大幅度提升。
每层均宜设置圈梁,基础、外墙和屋面处圈梁截面和配筋宜加大,圈梁应拉通。
若在墙体中部增设60L高的钢筋混凝土带使构造柱、圈梁、钢筋混凝土带包围墙体的面积更小,可明显改善其抗震性能。
三是采用配筋砌体。水平配筋砌体墙承载力随着配筋率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形能力也与之成比例提高,比无筋砌体墙的变形能力提高一倍以上。但这显然是要增加成本和造价的。
四平、立面布置规则,使各部位受力均匀,减少薄弱环节。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从历次的震害分析,体型不规则结构震害较重。如果无法将改变建筑的布局,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的建筑分成规则的单元,减轻震害。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因为房屋两端外墙角容易发生破坏,并且楼梯设在尽端也不利于人员的疏散。楼梯间的横墙由于楼梯踏步板的斜撑作用而引来水平地震作用,破坏程度比其它横墙要严重。楼梯间横墙宜贯通房屋全宽。
五控制房屋的高度、层数、层高和高宽比,对于医院教学楼等空旷建筑,总高度、总层数应降低,层高不要超过3.6米。
六结构体系要合理,应优先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这次汶川地震倒塌的教学楼群大都采用的是空心预制板楼盖体系,预制空心板有一个最大缺陷就是使砖墙单向受力,即纵墙承重,横墙为非承重墙,受剪承载力降低。纵墙因板与墙没有可靠的连接而成片倒塌,楼板坠落。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房屋既能比较直接地传递横向地震作用,也能直接或通过纵横墙的连接传递地震力。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宽度均匀。平面内对齐贯通,上下连续,减少砖墙、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传力环节,做到传力路径简单明确合理,不中断。楼板要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尽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不宜采用预制楼板。

问题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何区别?规范中的内力调整包括哪些 1、“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应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区别如下:
1.1、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1.2、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规范中的内力调整包括:
2.1、高层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经过结构分析计算,求得各构件的内力标准值,再进行各种修正和调整得到设计值。
2.2、内力修正和调整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结构整体内力调整,主要包括:楼层最小地震力限值控制、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所受地震总剪力的调整及框支转换层中框支柱地震剪力的调整等。
2.3、这类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满足规范的某些规定时才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部位和调整系数的大小一般均需在计算后才能确定。第二类则是梁、柱的构件内力或组合内力的调整。此类调整的部位明确,调整系数的大小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问题九: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何区别?规范中的内力调整包括哪些?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对“叮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  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