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打麦场主要写了和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如题所述

小时候,学过李绅那篇有名的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还不能确切体会作为农民的辛苦,随着年龄渐长,也逐渐开始承担家中的一些农活,对那种劳作的艰辛才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老家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每年炎热的初夏时节,就赶上小麦的收割季节。曾经学过的课文里给我们描绘的景像是黄灿灿的麦田里,一排排收割机在欢快地作业,但那只是对农业现代化的美丽幻想,斯时的小麦收获是以人力为主的。为了节省土地,老家的小麦与玉米、花生等秋季作物实行套作,就是小麦快成熟的时候,在麦垄里播种上玉米和花生,等小麦收获时,玉米和花生也长出了嫩绿的幼苗。但这种套作方式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麦子收割后不能留麦茬,否则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生长。于是,只能用连根铲除的方式对麦子进行收割。通常都是用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的木杆,头部削尖,再装上铲头,用来作为收割的工具。铲头稍微埋入干硬的地表,完全靠双手的力量和身体的惯性来推动铲头前进,铲断麦垄里那厚实的根系。这无疑是个力气活,不但铲头要磨得锐利,人也要吃得下苦,每次只能铲掉一行麦子,铲一个来回称为一遭,每铲两、三遭都要换铲头,等带的备用铲头换完了,就要重新用带来的细条石磨铲子,磨完了再开始新一轮劳作。
头顶烈日,脚踏黄土,站在密不通风的麦田里,即使不干活也会不断出汗,更何况还要“哼哧、哼哧”地推着沉重的铲子。因此,每次铲完一片麦子,人浑身就像散了架一般,衣服更是汗得透湿,有时干脆赤膊上阵,细密的汗珠在刺眼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光,就似在人身上涂了一层厚厚的水晶。
如果把收获比作一幕戏剧,那把小麦收割下来只算完成了剧的序曲,接下来要把小麦装上车,拉到麦场,摊开晒干,蒸发掉麦秸内剩余的水份,等着打麦。在我的记忆里,当时打麦子的主要方式还是靠牲口拉着石碾子在铺开的麦子上一圈圈地碾,直到把麦籽从麦穗和麦杆上分离出来,这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经验。记得每次打麦都是父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9
父亲的打麦场聂学剑①平原乡下的麦收时节,就是一场盛大的节日,男女老少脚步都变得匆匆,他们奔波在村庄和麦田之间,肩扛手提,还用牛车拉运各种农具,停歇了整整一年的石碾也被紧急唤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