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偷东西?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题所述

朋友和我说,她家宝宝现在三岁了,最近发现带她去超市的时候,孩子总喜欢“顺手牵羊”,把自己喜欢的物品放进口袋悄悄带回家。朋友严厉的批评过孩子几次,但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却并没有任何改善,这几天又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这让朋友特别恼火,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

孩子偷东西是故意的吗?背后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01.为什么孩子喜欢偷东西?


孩子喜欢偷东西会被大人看成“大逆不道”的事,因为家长会把偷东西这一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但事实上,处于3到5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对“偷”这个字并没有任何概念,喜欢拿东西,都是有原因的。

1.缺乏“物权意识”

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的物权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并没有别的意思。

2.道德意识处于“无律阶段”

前道德阶段也被称为无律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通常四、五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没有道德意识的,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行为的道德价值作出自我判断,规则这一问题对孩子来说还没有约束力,他们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拿回家,就是孩子自己的规则。

3.父母不好的示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其实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总觉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乱拿乱用孩子的东西,当他家中有朋友到访时,还要强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进行分享,这就让孩子没有物权的概念,逐渐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说,孩子偷东西背后是有很多原因的,当父母遇到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焦虑,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和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在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用对方式方法,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那么,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时,有哪些方法家长千万不能做呢?

02.面对孩子偷东西,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之前在广东江门一个超市中,一位两岁左右的儿童因为偷拿果冻,被爷爷当众拳打脚踢,此事一出立即引发广东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大爷的做法不是很好,孩子行为不好,但不要当众指责,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有点过激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爷爷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偷东西后,都会冒出第一个念头就是:打!但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行为只会对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其实,除了打骂之外,面对孩子“偷东西,父母还有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深深伤害到孩子。

1.给孩子乱贴“小偷”标签


在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这一行为时,很多家长会选择用打骂的方式来处理,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这其实是特别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2.逼问孩子、反复追究

若孩子没有偷东西,父母反复追问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不信任;若孩子真的偷东西,父母逼问的方式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下次就会注意,父母反复追究,就像撕开了孩子愈合的伤口,孩子可能会因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为,比如:“你说我是小偷,那我就继续偷东西给你看。”

3.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却不愿意,就是让自己不好的行为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若父母不论青红皂白,就在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甚至让外人参与到打骂孩子的过程中,这无疑是对孩子自尊的践踏,只会加重孩子偷窃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03.孩子偷东西,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帮孩子改正。

1.使用“重复原则”,反复向孩子灌输物权意识


当孩子把别人的物品拿回家时,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清楚地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幼儿园的,幼儿园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动,你如果想拿回家可以问一下老师,但没有经过老师允许就悄悄拿回家,这样是不对的。”

若孩子已经养成了偷东西的行为,可以在去超市的时候反复提醒孩子,而且家长要做好长期和孩子“斗争”的准备,不要指望一次提醒就能让孩子改掉偷拿东西的行为,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自我管理意识,他们不懂得如何监督自己的行为,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的反复强调和提醒。可以在结账以前再次提醒孩子,如果悄悄拿到了某些东西就一定要交出来。

2.奖惩分明,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若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对,并已经做出了改变,父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

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心爱的玩具,会主动询问能否拿回家,这种征求别人意见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进行鼓励。鼓励的行为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

当孩子没有得到别人允许,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可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带着孩子一起去把物品归还,归还物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询问对方能不能借来玩一下,这种带着孩子去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学会下次遇到类似事情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仍然不作出任何改变,那么父母就要跟孩子约定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如果下次再悄悄拿东西,那么一个星期也不能看电视。在这里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果断执行,只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以后才能改正这种行为。

3.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


在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的维权。孩子的东西不要给孩子收拾,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能不能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要征求孩子的同意。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物品对一个人的所有权,这样才不会偷偷拿别人的东西。

若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分享物品给别人,就会让孩子觉得物品的归属权是可以随意侵犯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物品的所有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一般是因为小孩长期被忽视,让他采用偷东西的方式来让大家注意到他。
第2个回答  2020-08-16
因为孩子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就会偷东西。偷东西的行为是孩子的占有欲比较强所导致。
第3个回答  2020-08-16
孩子会偷东西,一般都是因为家长并没有教会孩子认清这个行为,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私自拿了就属于偷盗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