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解下,你对教师角色有哪些认识

如题所述

一、教师角色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被人们称之为“新课程改革”)的序幕。经过论证、试验,现在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由于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教学的依据,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仅牵扯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的变革,同时也涉及到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可谓是这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自然成为《纲要》的九大部分之一。实际上,从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也一直在进行着;“教师研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

2、教师面临的挑战与角色冲突

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的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与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上。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材是高高在上的“圣经”,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新课程已完全打破传统的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上下之别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重新“洗牌”,是优是劣、是好是坏都将由新的“游戏规则”来评判。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新旧角色冲突中不断调适自我、塑造自我。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关键话题。

二、教师角色的现状

关于教师角色研究,并非新课程改革后的话题,实际上,在上世纪下半叶,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冲突与转换,作为新的研究课题也不断被提出,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课程与教师的紧密关系,随着世纪之交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素养问题被提了出来。查阅相关文献,有关“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此类论文“举不胜举”。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不只是为了提高其知识与观念的素养,更重要的是转化其行为。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矛盾与角色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懂得教师、理解教师,从而才能采取更人性化的决策与措施去关心教师、培养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与教师”关系的真谛。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觉审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主张。如黄玉桂的《转变教师角色 适应现代化教学》一文中指出:“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把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自学为主;把灌输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并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专业理论的研究者”。王树英在《角色转换——新世纪教师的必然选择》一文中对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应该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努力增加知识总量,掌握多种技能等等。本研究在梳理与整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究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转变策略问题。

三、教师角色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发展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蹲下来”看学生,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随时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向老师、学生们提出问题、要求;老师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老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在课堂中,老师尊敬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双边交往互动,相互启发,相互理解,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例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刚愎自用的“愎”写成了“复”,还没等我把一句话写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对着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等我再看我刚才写的内容的时候立刻发现了自己的笔误。我对指出我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要向他学习,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说自己的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一道研讨,为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沉下去”,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可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讨论,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我不会一上课就马上开始讲课,我喜欢花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自行看书,当然在看书之前,我会先布置一些和课文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易有难,让他们带着疑问区阅读课文,同时鼓励他们在看课文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这样在他们阅读完课文后,我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围绕他们的疑惑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当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偏离课文的中心,作为我来说,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做出筛选。

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一种交往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授知识上,教师是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

传统的观点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新课程指出:“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强调“双赢”思想。教师不仅要“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艺术。不断研究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员”。面对新知识,新科技,教师又是一名“学生”,不断“充电”,提高自我。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相互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教师将由负责单一学科教学成为综合型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由“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总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代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是一名知识全面的学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真正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从事教学工作的脑bai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du德规范zhi,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dao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
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
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
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
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