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往往教出了很多出息的孩子,都有哪些例子?

如题所述

那母应慈,应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必要时惩戒,那就用父亲了,惩戒完后,得母亲给于安慰,进一步以慈心让孩子记住不能这么做,教育孩子的重任都由妈妈来承担。那么,为了更好的孩子管教孩子,妈妈由原来慈母形象慢慢转变,该严厉严厉,改温柔的时候温柔,这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妈妈与孩子亲子关系融洽,并以道理言教之。所以,民间总看到,或听到,别动了。

谁的更亲近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白脸一个红脸,俗话说:一个打,一个护。我认为这都不是对孩子有利的家庭生活环境,因为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是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反而这种情况让孩子认识不到对与错,而认为护自己的一上,父母双方一定要秉持相同的原则,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到不能一个袒护娇惯,另一个严厉。这样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一致的,她会根据父母对他不同虽说传统意义上,都是“严父慈母”,我老母严父的居多,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是赞美母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虎父无犬子”大多是说父亲的,而当今社会“虎妈猫爸”的又居多。公也经常调侃说他要做一个“严父”。但随着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严母慈父”的状态。

周到,她的“严”会让孩子感到害怕,生,心理老师指出了他身上的矛盾点。因为长期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让孩子无所适从。当她在家里找不到突破口时,他就会往外找安慰。如果爸爸此时能够站出来,严父担当,孩子自然会投向慈母的温从而按母亲的要求,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母亲让孩子明白了是非对错,明白了做错事就要受惩罚,这样孩子以后会少走很多弯路,到那个时候他也许会感激母亲曾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5
最好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还有在清代的时候的曾国藩,精忠报国的岳飞,以及在宋代时候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这些严母往往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学习的培养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不会溺爱孩子。
第2个回答  2021-05-04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没了爸爸,其母郑氏教他读书,“家贫,乏纸笔”,郑氏就用芦秆在地上画着教儿子写字,要求十分严格,欧阳修后来所取得的成就,大概不能证明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的。也许有人会说:“欧阳修的妈妈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逼着孩子学习改变命运。”错,古代有钱人的家庭,但凡希望孩子有所作为的,往往也是“严母”上阵。比如唐朝大臣柳公绰(柳公权的哥哥)的妻子韩氏,家里相当富裕,但为了鼓励孩子上进,“常粉苦参、黄连和熊胆为丸”,让他们晚上熬夜读书时含着,一来提神,二来让他们知道学习就是个苦差事,不刻苦就别想有所成就。
第3个回答  2021-05-04
我知道古代的孟子母亲就是严母,他把孟子教育的很好,为了孟子转了三次学校,结果孟子长大以后出人头地,也成为了一位文学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