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荣辱的观念?

请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达~~~~~~~~~谢谢!!!!!!!!!!

  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建设都是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传统的文化资源。以荣辱观念为重要内容的优秀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之宝,是中华社稷之基,是民族精神之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无论长期的战乱、大规模的迁徙,还是外来文化的碰撞,在沧桑巨变中,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郑成功,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多少公忠体国的志士仁人,多少舍命为人的豪侠义杰,多少勤劳质朴的黎民苍生,都成为古老传统的化身!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历史主人公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这些当然也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荣辱观念的重视分不开。先哲往往将荣辱放到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章句上》)荣辱的核心标准是仁:“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及义利之辩:“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篇》)。荣辱的取舍在于个人的修为:“荣辱之责在于己,而不在乎人”(《韩非子·大体二十九》)。在《贞观正要》中提出了臣子的“六正(圣臣、良臣、忠臣、智臣、真臣、直臣)六邪(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琛、亡国之臣)”之分。可以看出,荣辱是其中的重要划分标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旺联系了起来,达到了较高的认识深度: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熔铸新时代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都应该作为极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党的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由于时代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荣辱观进行系统的阐述,但其中也不乏闪光的思想。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毛泽东曾经高度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还提出了对每个党员的具体道德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荣辱的分界: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 ,一站在手 写作无忧 要性。其中199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可以看作总纲领。《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决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此后,200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从其中的“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可以看出“八荣八耻”的萌芽。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党的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一次集大成似的、较为具体的论述:要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八荣八耻”是对这一论述准确、精辟的集中和概括。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抓住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问题,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是对党的执政学说在理论和实践品格上的重要提升。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管子》)。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精神生活生活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商品交换的法则也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耻感意识不断地受到腐蚀,造成了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某些情况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不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离党和国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疑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不过,《孟子·离娄上》有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西方发达国家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一套资本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以史为鉴,我党制定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并在近年的党建工作和惩治腐败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建立和谐社会是个涉及全社会的巨大工程,在党内立“党德”固然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更重要的却是在道德共建中的全民参与。《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必须在“以德治国”的同时“以德立国”,使人们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服务人民与背离人民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辛勤劳动与好逸恶劳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遵纪守法与违法乱纪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把思想深处已经模糊的荣辱界限变得清晰起来,划清大是大非的分野,褒奖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消除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这对于建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的。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以推断,管子所说的本,并不局限于人的物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最高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之后的阐述中,他们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成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继承和深化。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不仅仅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而且要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的获得,都以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潜在条件为基础、依据,都以全面提高个体的素质为目标、归宿。缺少精神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体自身价值的真正完美实现。因此,人的精神素质才是以人为本的“本”的真正所在。

  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所以,以人为本思想自然就对作为精神系统的价值标杆的荣辱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才能最后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与精神的和谐,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4
1.八荣八耻 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常常想,当一个人以 八荣八耻 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当一个人终身以 八荣八耻 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请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
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 八荣八耻 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吴登云,到我市的高仁林、陈先岩、朱快乐、“二妹子”民兵班、吴杰,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光辉的名字,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我们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规范的经济,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经济。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当前,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和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树立新时期的道德观,必须将“八荣八耻”走进内心,融化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最近,市委倡导要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建设工程活动,广大公民要积极参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城市文明建设活动,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锤炼,为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尽职尽力。

3.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耻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因此,正确的或者进步的荣辱观,向来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或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是善良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基础的是非观念,反对各种颓废、消极、落后的观念和行为,这就要求,必须克服相对主义的“公理婆理”式的真理观念,澄明认知理论上的思想混乱。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等,这些社会生活观念的是非,是泾渭分明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却荣辱倒置呢?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对某些理论的曲解,对某些理论的误解以及某些理论的过渡膨胀。比如,对真理相对性的曲解。真理的相对性是指认识的真理性的有条件性,但它并不否认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性。而有些相关思想认识则过渡夸大这种相对性,甚至与“双赢”、“多赢”相比附,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相对主义。这就易于为模糊荣耻界限制造“口实”或根据。又如,对于生活方式多样性的某些误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没有优劣之分、美丑之别,而某些相关思想认识则以人的绝对自由为依据,片面强调“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这就易于为一些颓废落后行为打开方便之门,甚至成为荣辱倒置的“辩护词”。再如,主体性思想观点在某些人中的过度膨胀。本来,主体性理论在于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自我意识在实践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人的主体性同样是主动与受动,条件性与自觉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然而在某些不当阐释中,人的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在实践和认识中逐步生成的;它只能为人们所发掘,是绝对自由的,它非但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反而如何规范都会成为主体性发挥所要克服的障碍。因此,道德失犯、价值失据、认知失真,是这种主体性过渡膨胀的必然结论,这就易于导致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是非观念陷入混乱,并釜底抽薪式的导致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荣辱观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第2个回答  2018-07-26
荣辱出自荀子之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