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方人,不怎么吃鱼,也分不清鱼的种类,有朋友能帮我的忙吗

我来到南方好久了,大家聚会都要吃鱼,我呢,风不清鱼的种类,不知道那种与营养高,每次都被饭店老板蒙了,还要受到朋友的怨言,那位朋友知道的话,能给我讲讲,在这先说谢谢了

鲫鱼,又称鲋鱼,鲫瓜子。

鲫鱼(鲤科)Carassius auratus

[地方名]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1. 古人称
2. 之为鲋。今名繁多,北方人叫鲫瓜子,以其行为名;南方人谓拐子,以其性为名。 还有金片鱼、喜头子、喜头鱼等称谓。鲫鱼是一种底层定居性淡水鱼,属鲤形目,鲤科。
3. 外形:鲫鱼的身体是侧扁形,颇似纺锤。面厚背高。背鳍河臀鳍的第三硬棘坚硬锐利,其后下缘呈锯齿形。鱼体背部一般呈青褐色或深灰色,两侧渐变成银灰色,至腹部则已呈灰白。鲫鱼的颜色也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如在有水草的池塘里,多呈橘黄或金黄色;在黑淤泥较厚的水域里,多呈青灰色;在江河等较清的水里,多呈灰白或浅黄色。

鲤鱼
鱼的一种。体呈纺锤形,口位于头部前端,口旁有须两对。体色青黄,尾鳍下叶红色。背鳍、臀鳍都有硬刺,最后一根刺的后缘有锯齿。栖息在水域的底层,杂食性。生长迅速,当年可长到250克以上。生活力强,能耐受各种不良环境条件。鲤鱼品种很多,有全身呈红色的红鲤,体无鲤片的革鲤、荷包鲤以及团鲤、塘鲤等。特别是黄河鲤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肉质细嫩肥美。鲤鱼是我国重要养殖对象,经济价值大,而且养殖的历史悠久,已有2400余年。

草鱼:
草鱼地方名混子、鲩鱼、草青等。
草鱼体型延长、躯干部略呈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无腹棱、头中等大,吻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稍有突出。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为梳状栉齿,鳞片颇大,圆形。侧线微弯,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棘,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远。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部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鱼体呈茶黄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尾鳍带灰黄色,其余各鳍较淡。草鱼外观很象青鱼,但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色茶黄带灰,偶鳍灰黄色,而青鱼体色呈青黑色,偶鳍在白色腹部的映衬下更加显得青黑

青鱼 学名:Mylopharyngodon Peters

青鱼为我国最普通而特有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流,黄河、黑龙江及其他北方水系中种群较小。青鱼生活在水中的下层,以摄食螺蛳、蚬、幼蚌为主要食物,并吃虾及水生昆虫。在长江、珠江、西江的产卵期为3-6月;东北稍晚;产卵亲鱼可数十斤及上百斤。以长江、西江为最重要产地,池塘饲养业发达,三年可长到五公斤,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青鱼的形态学特征及可量、可数性状:
1,分类地位: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c,雅罗亚科Leueiscinae,青鱼属Mylopharyngodon Peters
2,形态特征:
体形延长,略呈园筒形,头顶部稍平扁,尾部侧扁,腹部园,没有腹棱,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吻钝,无须。眼中侧位。鳃耙稀而短小,下咽齿一行呈臼状,咀喘面光滑无槽绞,侧线完整,体被较大的园鳞,背鳍、臀鳍无硬剌,尾鳍深叉,上下等长,鳔二室,后室较前室长,腹膜黑色,体呈青黑色,背面较深。腹部灰白色,各鳍均黑色。

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亦称“大黄花” “大鲜”。出水时,体呈金黄色,尾柄长为高的三倍多,一般体长30~40cm。体重400-800g;大黄鱼属于亚热带性鱼类,结群性近海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60m以内海域的中下层。为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仅次于带鱼。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大鲜。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犬齿,前端齿较大,但较疏,前端中央无齿。体侧上半部为紫褐色,下半部为金黄色,发光颗粒为橙黄色。背鳍浅黄褐色,尾鳍浅黄褐色,未缘黑褐色,臀、腹及胸鳍为鲜黄色,口腔内白色,口缘浅红色。大黄鱼与小黄鱼外形较相似,区别依据是:大黄鱼背鳍起点至侧线间有鳞8~9列,而小黄鱼为5~6列,大黄鱼第二臀鳍棘长大于或等于眼径,而小黄鱼的则小于眼径。大黄鱼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3.4~3.7)大于小黄鱼(2.7~3.4)。

淮 王 鱼

产地:寿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淮王鱼,俗称肥王鱼,又称回黄鱼,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嘴小而圆,生于腭下,鱼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全身鲜黄,光滑无鳞,是淮河稀有鱼种。产于怀远县淮河荆山峡口以及凤台绵羊石、黑龙潭等地。其肉质细腻、肥嫩、鲜美异常。西汉时,因淮南王刘安最爱吃此鱼,故有"淮王鱼"之称。

鳊鱼(Parabramis pckinensis)又名长春鳊、草鳊和边鱼。属鲤形目、鲤科、鳊亚科、鳊属。鳊鱼肉味鲜美,脂肪丰富,可食部分占的比例大。因此;深受欢迎,但由于生长较慢,一般不作主养鱼。

  鳊鱼是草食性鱼类,肠管长可达到体长的3倍。主要食苦草、眼子菜等。在春末夏初,摄食强烈,肠管充实度高。在冬季,因水草不能生长,则摄取一些小杂鱼或高等植物的果实作为食料,但数量不多。体长2厘米以下的鱼苗,主要吃藻类,3.5厘米以上即可食小甲壳类。摇蚊幼虫和高等水生植物。鳊鱼在池塘中常与草鱼混养,主要食草鱼吃剩的草脚或碎屑。一般来说,鳊鱼体长5~8厘米(1龄鱼)均以食高等水生植物为主。

鳊鱼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0.5千克左右较常见。最小成熟个体为3龄,体长在25厘米左右。繁殖期为5~6月,卵无黏性,能随水漂流,一般在河流、湖泊中能自然繁殖。目前鳊鱼苗基本上都来自人工繁殖,因鳊鱼卵与青鱼、草鱼、鲢、鳙的特性(半浮性卵)相同。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侧扁,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黑鲢。外形似鲢。侧扁。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肠长为体长的5-7倍。

鳢科(Ophicephalus argus)又名黑鱼、生鱼、鳢鱼、才鱼等,属鲈形目
形态特征
乌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乌鳢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乌鳢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乌鳢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