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自我催眠可以让自己想起已经忘记的事情?

如题所述

可以去曾经发生那些事的地方,就会想起那些事,触景生情的办法,自我催眠只是。在睡梦中让自己回到以前的情景当中,如果你真的在这个情景当中,不用催眠也能想起很多。

祝你一切顺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2
自我催眠的方法有好多,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现只介绍一种找一个相对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坐卧均可,只要舒适就好。1作深呼吸30次,自己慢慢计着数2眼睛凝视面前的一个点,直到感觉眼睛累,视线模糊就可以自行闭眼3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部电影,将过程再看一遍4放松自己,从头到腿,循序而进5想象从房间的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样子,要不少于三个角度,看到不少三样事物,听到不少三种声音,感觉不少三种触觉6重新睁开眼睛,重复第2步7倒数数100-3依照比较慢的频率自己倒数8A入睡困难的朋友,这时用正面的语言告诉自己,“我很困,很想睡”或是“我要睡觉了”B早睡和睡得浅的朋友,这里用正面的语言告诉自己,“我会几点醒来,会一直睡得很沉”9想象一个自己第二天要醒的时间,最好是以钟表指针的形式浮现在脑海里,第二天你或许会很惊讶的发现,分秒不差。
,10如果是晚上睡眠前进行自我催眠,此时可以正常的睡过去如果是白天进行自我催眠,此时要自己倒数6个数,从6数到1,并且告诉自己,随着倒数,手脚会恢复力量,头脑会清醒,在数到1的时候就可以清醒过来了,睁开眼睛。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做的,自我催眠只是心理作用,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第2个回答  2022-06-21
互催练习是催眠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无论你学过再多催眠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研习了再多催眠案例分析,如果没有催眠实践,你离一个催眠师的距离,仍然是0和1的本质差距。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以为你啥都懂了,其实你啥也没懂。
就像你在学会开车之前,即便你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以及开车的所有步骤,但这跟你真正会驾驶汽车仍然有质的区别。
所以,第一次互催实践,就是让我坐在车里,动手做了一遍所有驾驶汽车的步骤。

1
我第一次互催练习的对象,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催眠师若楠,她当时已经做过不少个案,是持证的一阶量子催师。
在学习量催这件事情上,她向我展示了一个好学生的榜样。她详尽地记录了一大本子的量催学习笔记,整理了催眠各种环节和细节的注意点,以及处理方式,包括推荐使用的引导词和潜指令,她甚至把线上课程中许多朵奶奶的原话给摘抄下来。
与她相比,我的量催学习着实有些敷衍。
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情有可原,毕竟我一开始没想过要当一个催眠疗愈师,也不像有些催眠师带着迫切想要解决的身心问题、人生课题来学习。我主要是好奇、好学,体验过催眠以后,觉得催眠这件事情好玩儿。所以,在学习量催上,我一开始是挺随性的,既不着急,也不努力。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许是潜意识的照顾,与若楠的互催练习,除了让我熟悉了量催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的把控,丰富了许多我原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之外,也让我对量催师这个身份产生了一丝敬意。
很多人通过小说和影视作品了解催眠,以为催眠就是催眠师在个案面前晃几下怀表,个案就被催眠了,催眠师再打个响指,个案就醒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小说和影视作品难免夸张和戏剧化。即便是催眠案例纪实故事,那些宏伟的、有趣的、感人的回溯前世故事都是个案在催眠状态里真实看到和感受到的,但在能让个案进入回溯环节之前,催眠师还有很多需要准备的工作。
催眠是一个需要绝对的细心和耐心的活计。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些细节的干扰,一两个小时的努力也会全功尽弃。

2
若楠因为最近正处于低谷期,有比较多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所以是我先催眠她。
面谈开始了,我只是仔细地听她描述自己的问题,适当地重复一遍,确认她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在她情绪流动的时候允许她,给她递纸巾。除此之外,我没有做任何别的事情,因为我也没有任何催眠别人的经验。
但催眠结束之后,很意外地,对方对我的评价却还不错。她说,她最近状态不好,跟人互催了两次都没有解决问题,在我这解决了。因为前两次互催练习中,催眠师都很喜欢教育她“你应该怎么做……”,他们都没仔细听她说完自己的问题。
面谈的时候,她无法畅所欲言,她与催眠师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所以在催眠的潜意识环节,她的潜意识也有所保留,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互催实践中,关于面谈,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倾听”。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生,我自然知道“倾听”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只是曾经,关于“为什么要倾听”,以及“如何倾听”,对我来讲只是个头脑中的概念。就像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和开车的所有步骤,跟真正驾驶汽车还是两码事。

3
面谈完成后,对方指导了我很多催眠的细节,并告诉我她被催过很多次了,非常好催,叫我不要担心。我一想,这还有啥可担心的。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她按在床上,开始催眠她。
她躺上床上还在跟我叮嘱她催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告诉我该如何应对。比如,催眠状态里她可能会很小声说话,如果我听不清的话,可以让她大声一点,诸如此类的。
“还有,还有……”当她还想要叮嘱更多的时候,我轻声制止了她:“你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很好。之前的那些催眠都已经过去了,放下它们,我们这次是全新的催眠。”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淡定和智慧。反正,这句话说完后,她就乖乖地闭上了眼睛。
整个场域瞬间沉静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空气中原来有很多飞舞的羽毛,突然间因为没有任何风力的作用,那些飞舞的羽毛都轻轻地落定到了地面上。
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可以开始催眠的场域,因为她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从此,只要遇到曾经有被催经历的个案,我都会找机会在催眠之前跟他们说“放下之前的催眠体验,专注于感受当下的催眠,你会收获到你所需要的”。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指令。
当然,你在下这个指令的时候要对自己、对潜意识有充分的信心。你要相信这次的催眠一定是最适合个案当下状况的,无论催眠如何发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
我开始念引导词,引导对方放松。当我的声音出来,我自己听了都吓了一大跳:“我去,我的声音怎么变成这样?”催眠时候的声音跟我平时讲话的声音很不一样,也跟我之前练习的时候不一样,非常低沉,像个老巫婆。
不仅音色发生变化,我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能量在调整我念引导词的节律。Ta似乎给我画了一个无形轨道,要我的声音节律沿着这个轨道走。
我一脸懵逼,有点搞不清状况,就这样懵擦擦地,被带着往前走。同时,我又无比从容淡定。似乎有股无形的能量在承托着我,稳稳地向前推进。
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股能量不仅来源于我的潜意识,也来源于躺在床上的催眠师的潜意识。因为她信任我,因为她愿意贡献她自己,来帮助我练习催眠。
每每回想起这一刻,我总是对此充满深深的感激。
这一段看起来像在讲玄幻故事,但其实我只是在用一些比喻去描述自己当时的体验。
在催眠的场域里,由于潜意识(高我)的驻场,无论是被催眠的人还是催眠师,双方的感知力都会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是有形状的,有时候我会感受到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微妙变化……诸如此类。
(说明:量催里的潜意识并不是心理学里的潜意识概念,Ta是你内在更有智慧的部分,Ta也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也经常称Ta为“高我”,关于这个部分,我以后会详细说明。)
现下,我花如此多的笔墨,详细地描述那一刻的体验,只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催眠的进入乃至疗愈的发生,其前提是催眠师和个案彼此的信任。催眠师和个案之间是彼此合作的关系,我们不是彼此对抗的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倾向于把催眠师描述成一个坏人,操控人心,绕过对方心理防御,修改/抹除记忆什么的。这其实是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基于恐惧心理的脑补。
如果催眠师真的有这本事,那统治这个世界的就该是催眠师了,不是么?

5
之后的催眠,从躯体放松到回溯前世,再到接触潜意识,都非常顺利。非常感谢互催对象若楠和潜意识们的配合,整个催眠就是朵奶奶说的标准的量子催眠框架,几个前世回溯场景+生命回顾+潜意识对话。
个案在那一世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公主一般的生活,轻松、简单、安静、幸福的一生。
在潜意识对话中,潜意识一再强调她要把平静、简单、富足的频率带到生活中,带到催眠事业中。她现在的所有状况就是因为曾经折腾习惯了,不适应现在平静富足的频率。
在与个案的潜意识对话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总是没问在点子上。究其原因,在于个案是一个能量疗愈师,而我本身缺乏灵性知识,总是不能get到她潜意识话语的含义。
因为每个圈子都有他们的专业名词,或约定俗成的惯用语。这就有点像是你跟个音乐老师聊天,他跟你说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真不错,你一脸懵逼,如果他给你弹上一段,也许你也会有共鸣,没准你还听过这首曲子。
幸好,个案的潜意识是个话痨,只要我给个话题,就像按下了她的输出按钮,她就自己巴拉巴拉讲一堆。而我就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好奇宝宝,逮着潜意识问这问那。
于是,我们的对话经常是我问:“刚刚你说的XXX是指什么,你能再解释一下嘛?”潜意识就巴拉巴拉解释一堆。我又问:“是不是指XXX这个意思?”潜意识又回答,“不是的”,巴拉巴拉又解释一番。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跟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打电话聊天。
可能有很多个案和催眠师都比较关注回溯前世环节,因为故事比较有趣,但我一直很喜欢潜意识对话环节。
潜意识的智慧总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打破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禁锢。许多我们认为已然无解的死局,在潜意识的视角那里却是小case。
如果我们能够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思考的维度(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升维),很多现实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看起来是思维的提升,但其实也是心灵的成长。
这就是量子催眠疗愈最有意义的部分之一。
6
另外,个案潜意识还说我的声音和节奏运用得很好——这让我很意外,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同时Ta也提醒我要注意细节,有很多“潜指令”忘记说了。我不能因为对方是催眠师,知道是“潜指令”就不说,因为即便对方知道那是“潜指令”,我说了依然是有用的。
在带回当下环节,我的声音又起了变化。
在某一段引导词之后,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声音,就像突然扭动了音箱的音量按钮,音量一下子大了好几格,把我自己给吓了一大跳。心想:“我去,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变这么大声?”
定睛一看,引导词笔记上有个小括弧标示需要“声音渐强”。我之前主要关注能不能把别人催进去,以及催眠的过程细节如何处理,这最后的唤醒流程倒是关注得较少,自然也忘了需要注意“声音渐强”。
原来唤醒催眠的声音与引导进入催眠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我懂了。
于是,我逐渐增强声音的力度。这时候,我感觉好像有只手在我的右肩上轻轻地拍了两下,似乎在说:做得不错,就是这样!

回想起第一次催眠的经历,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啥也不懂,都是潜意识们手把手教的。”
其实这也算得上是事实,基本上前几个个案,我都没闹明白催眠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把人给催眠进去的,但是又都成功地催进去了。可能潜意识还是比较照顾新手的,不会给新手安排太难的个案。
接下来,我正式开始了量催师的个案实践,这个过程就像是完成“新手村”任务一样,逐渐点亮各个技能点。这个过程也是挺有趣的,有空我慢慢写出来。也许能给“新手村”练习的量催师同学们一些参考。
#催眠#
【完结】

我是催眠师晖公子,「催眠」实为「催醒」,提升觉知,认识真正的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私人号「挥之不去的晖公子」。
第3个回答  2022-06-22
互催练习是催眠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无论你学过再多催眠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研习了再多催眠案例分析,如果没有催眠实践,你离一个催眠师的距离,仍然是0和1的本质差距。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以为你啥都懂了,其实你啥也没懂。
就像你在学会开车之前,即便你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以及开车的所有步骤,但这跟你真正会驾驶汽车仍然有质的区别。
所以,第一次互催实践,就是让我坐在车里,动手做了一遍所有驾驶汽车的步骤。

1
我第一次互催练习的对象,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催眠师若楠,她当时已经做过不少个案,是持证的一阶量子催师。
在学习量催这件事情上,她向我展示了一个好学生的榜样。她详尽地记录了一大本子的量催学习笔记,整理了催眠各种环节和细节的注意点,以及处理方式,包括推荐使用的引导词和潜指令,她甚至把线上课程中许多朵奶奶的原话给摘抄下来。
与她相比,我的量催学习着实有些敷衍。
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情有可原,毕竟我一开始没想过要当一个催眠疗愈师,也不像有些催眠师带着迫切想要解决的身心问题、人生课题来学习。我主要是好奇、好学,体验过催眠以后,觉得催眠这件事情好玩儿。所以,在学习量催上,我一开始是挺随性的,既不着急,也不努力。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许是潜意识的照顾,与若楠的互催练习,除了让我熟悉了量催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的把控,丰富了许多我原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之外,也让我对量催师这个身份产生了一丝敬意。
很多人通过小说和影视作品了解催眠,以为催眠就是催眠师在个案面前晃几下怀表,个案就被催眠了,催眠师再打个响指,个案就醒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小说和影视作品难免夸张和戏剧化。即便是催眠案例纪实故事,那些宏伟的、有趣的、感人的回溯前世故事都是个案在催眠状态里真实看到和感受到的,但在能让个案进入回溯环节之前,催眠师还有很多需要准备的工作。
催眠是一个需要绝对的细心和耐心的活计。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些细节的干扰,一两个小时的努力也会全功尽弃。

2
若楠因为最近正处于低谷期,有比较多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所以是我先催眠她。
面谈开始了,我只是仔细地听她描述自己的问题,适当地重复一遍,确认她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在她情绪流动的时候允许她,给她递纸巾。除此之外,我没有做任何别的事情,因为我也没有任何催眠别人的经验。
但催眠结束之后,很意外地,对方对我的评价却还不错。她说,她最近状态不好,跟人互催了两次都没有解决问题,在我这解决了。因为前两次互催练习中,催眠师都很喜欢教育她“你应该怎么做……”,他们都没仔细听她说完自己的问题。
面谈的时候,她无法畅所欲言,她与催眠师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所以在催眠的潜意识环节,她的潜意识也有所保留,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互催实践中,关于面谈,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倾听”。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生,我自然知道“倾听”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只是曾经,关于“为什么要倾听”,以及“如何倾听”,对我来讲只是个头脑中的概念。就像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和开车的所有步骤,跟真正驾驶汽车还是两码事。

3
面谈完成后,对方指导了我很多催眠的细节,并告诉我她被催过很多次了,非常好催,叫我不要担心。我一想,这还有啥可担心的。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她按在床上,开始催眠她。
她躺上床上还在跟我叮嘱她催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告诉我该如何应对。比如,催眠状态里她可能会很小声说话,如果我听不清的话,可以让她大声一点,诸如此类的。
“还有,还有……”当她还想要叮嘱更多的时候,我轻声制止了她:“你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很好。之前的那些催眠都已经过去了,放下它们,我们这次是全新的催眠。”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淡定和智慧。反正,这句话说完后,她就乖乖地闭上了眼睛。
整个场域瞬间沉静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空气中原来有很多飞舞的羽毛,突然间因为没有任何风力的作用,那些飞舞的羽毛都轻轻地落定到了地面上。
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可以开始催眠的场域,因为她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从此,只要遇到曾经有被催经历的个案,我都会找机会在催眠之前跟他们说“放下之前的催眠体验,专注于感受当下的催眠,你会收获到你所需要的”。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指令。
当然,你在下这个指令的时候要对自己、对潜意识有充分的信心。你要相信这次的催眠一定是最适合个案当下状况的,无论催眠如何发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
我开始念引导词,引导对方放松。当我的声音出来,我自己听了都吓了一大跳:“我去,我的声音怎么变成这样?”催眠时候的声音跟我平时讲话的声音很不一样,也跟我之前练习的时候不一样,非常低沉,像个老巫婆。
不仅音色发生变化,我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能量在调整我念引导词的节律。Ta似乎给我画了一个无形轨道,要我的声音节律沿着这个轨道走。
我一脸懵逼,有点搞不清状况,就这样懵擦擦地,被带着往前走。同时,我又无比从容淡定。似乎有股无形的能量在承托着我,稳稳地向前推进。
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股能量不仅来源于我的潜意识,也来源于躺在床上的催眠师的潜意识。因为她信任我,因为她愿意贡献她自己,来帮助我练习催眠。
每每回想起这一刻,我总是对此充满深深的感激。
这一段看起来像在讲玄幻故事,但其实我只是在用一些比喻去描述自己当时的体验。
在催眠的场域里,由于潜意识(高我)的驻场,无论是被催眠的人还是催眠师,双方的感知力都会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是有形状的,有时候我会感受到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微妙变化……诸如此类。
(说明:量催里的潜意识并不是心理学里的潜意识概念,Ta是你内在更有智慧的部分,Ta也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也经常称Ta为“高我”,关于这个部分,我以后会详细说明。)
现下,我花如此多的笔墨,详细地描述那一刻的体验,只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催眠的进入乃至疗愈的发生,其前提是催眠师和个案彼此的信任。催眠师和个案之间是彼此合作的关系,我们不是彼此对抗的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倾向于把催眠师描述成一个坏人,操控人心,绕过对方心理防御,修改/抹除记忆什么的。这其实是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基于恐惧心理的脑补。
如果催眠师真的有这本事,那统治这个世界的就该是催眠师了,不是么?

5
之后的催眠,从躯体放松到回溯前世,再到接触潜意识,都非常顺利。非常感谢互催对象若楠和潜意识们的配合,整个催眠就是朵奶奶说的标准的量子催眠框架,几个前世回溯场景+生命回顾+潜意识对话。
个案在那一世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公主一般的生活,轻松、简单、安静、幸福的一生。
在潜意识对话中,潜意识一再强调她要把平静、简单、富足的频率带到生活中,带到催眠事业中。她现在的所有状况就是因为曾经折腾习惯了,不适应现在平静富足的频率。
在与个案的潜意识对话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总是没问在点子上。究其原因,在于个案是一个能量疗愈师,而我本身缺乏灵性知识,总是不能get到她潜意识话语的含义。
因为每个圈子都有他们的专业名词,或约定俗成的惯用语。这就有点像是你跟个音乐老师聊天,他跟你说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真不错,你一脸懵逼,如果他给你弹上一段,也许你也会有共鸣,没准你还听过这首曲子。
幸好,个案的潜意识是个话痨,只要我给个话题,就像按下了她的输出按钮,她就自己巴拉巴拉讲一堆。而我就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好奇宝宝,逮着潜意识问这问那。
于是,我们的对话经常是我问:“刚刚你说的XXX是指什么,你能再解释一下嘛?”潜意识就巴拉巴拉解释一堆。我又问:“是不是指XXX这个意思?”潜意识又回答,“不是的”,巴拉巴拉又解释一番。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跟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打电话聊天。
可能有很多个案和催眠师都比较关注回溯前世环节,因为故事比较有趣,但我一直很喜欢潜意识对话环节。
潜意识的智慧总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打破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禁锢。许多我们认为已然无解的死局,在潜意识的视角那里却是小case。
如果我们能够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思考的维度(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升维),很多现实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看起来是思维的提升,但其实也是心灵的成长。
这就是量子催眠疗愈最有意义的部分之一。
6
另外,个案潜意识还说我的声音和节奏运用得很好——这让我很意外,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同时Ta也提醒我要注意细节,有很多“潜指令”忘记说了。我不能因为对方是催眠师,知道是“潜指令”就不说,因为即便对方知道那是“潜指令”,我说了依然是有用的。
在带回当下环节,我的声音又起了变化。
在某一段引导词之后,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声音,就像突然扭动了音箱的音量按钮,音量一下子大了好几格,把我自己给吓了一大跳。心想:“我去,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变这么大声?”
定睛一看,引导词笔记上有个小括弧标示需要“声音渐强”。我之前主要关注能不能把别人催进去,以及催眠的过程细节如何处理,这最后的唤醒流程倒是关注得较少,自然也忘了需要注意“声音渐强”。
原来唤醒催眠的声音与引导进入催眠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我懂了。
于是,我逐渐增强声音的力度。这时候,我感觉好像有只手在我的右肩上轻轻地拍了两下,似乎在说:做得不错,就是这样!

回想起第一次催眠的经历,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啥也不懂,都是潜意识们手把手教的。”
其实这也算得上是事实,基本上前几个个案,我都没闹明白催眠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把人给催眠进去的,但是又都成功地催进去了。可能潜意识还是比较照顾新手的,不会给新手安排太难的个案。
接下来,我正式开始了量催师的个案实践,这个过程就像是完成“新手村”任务一样,逐渐点亮各个技能点。这个过程也是挺有趣的,有空我慢慢写出来。也许能给“新手村”练习的量催师同学们一些参考。
#催眠#
【完结】

我是催眠师晖公子,「催眠」实为「催醒」,提升觉知,认识真正的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私人号「挥之不去的晖公子」。
第4个回答  2022-06-22
互催练习是催眠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无论你学过再多催眠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研习了再多催眠案例分析,如果没有催眠实践,你离一个催眠师的距离,仍然是0和1的本质差距。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以为你啥都懂了,其实你啥也没懂。
就像你在学会开车之前,即便你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以及开车的所有步骤,但这跟你真正会驾驶汽车仍然有质的区别。
所以,第一次互催实践,就是让我坐在车里,动手做了一遍所有驾驶汽车的步骤。

1
我第一次互催练习的对象,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催眠师若楠,她当时已经做过不少个案,是持证的一阶量子催师。
在学习量催这件事情上,她向我展示了一个好学生的榜样。她详尽地记录了一大本子的量催学习笔记,整理了催眠各种环节和细节的注意点,以及处理方式,包括推荐使用的引导词和潜指令,她甚至把线上课程中许多朵奶奶的原话给摘抄下来。
与她相比,我的量催学习着实有些敷衍。
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情有可原,毕竟我一开始没想过要当一个催眠疗愈师,也不像有些催眠师带着迫切想要解决的身心问题、人生课题来学习。我主要是好奇、好学,体验过催眠以后,觉得催眠这件事情好玩儿。所以,在学习量催上,我一开始是挺随性的,既不着急,也不努力。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许是潜意识的照顾,与若楠的互催练习,除了让我熟悉了量催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的把控,丰富了许多我原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之外,也让我对量催师这个身份产生了一丝敬意。
很多人通过小说和影视作品了解催眠,以为催眠就是催眠师在个案面前晃几下怀表,个案就被催眠了,催眠师再打个响指,个案就醒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小说和影视作品难免夸张和戏剧化。即便是催眠案例纪实故事,那些宏伟的、有趣的、感人的回溯前世故事都是个案在催眠状态里真实看到和感受到的,但在能让个案进入回溯环节之前,催眠师还有很多需要准备的工作。
催眠是一个需要绝对的细心和耐心的活计。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些细节的干扰,一两个小时的努力也会全功尽弃。

2
若楠因为最近正处于低谷期,有比较多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所以是我先催眠她。
面谈开始了,我只是仔细地听她描述自己的问题,适当地重复一遍,确认她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在她情绪流动的时候允许她,给她递纸巾。除此之外,我没有做任何别的事情,因为我也没有任何催眠别人的经验。
但催眠结束之后,很意外地,对方对我的评价却还不错。她说,她最近状态不好,跟人互催了两次都没有解决问题,在我这解决了。因为前两次互催练习中,催眠师都很喜欢教育她“你应该怎么做……”,他们都没仔细听她说完自己的问题。
面谈的时候,她无法畅所欲言,她与催眠师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所以在催眠的潜意识环节,她的潜意识也有所保留,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互催实践中,关于面谈,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倾听”。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生,我自然知道“倾听”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只是曾经,关于“为什么要倾听”,以及“如何倾听”,对我来讲只是个头脑中的概念。就像知道汽车的制动原理和开车的所有步骤,跟真正驾驶汽车还是两码事。

3
面谈完成后,对方指导了我很多催眠的细节,并告诉我她被催过很多次了,非常好催,叫我不要担心。我一想,这还有啥可担心的。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她按在床上,开始催眠她。
她躺上床上还在跟我叮嘱她催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告诉我该如何应对。比如,催眠状态里她可能会很小声说话,如果我听不清的话,可以让她大声一点,诸如此类的。
“还有,还有……”当她还想要叮嘱更多的时候,我轻声制止了她:“你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很好。之前的那些催眠都已经过去了,放下它们,我们这次是全新的催眠。”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淡定和智慧。反正,这句话说完后,她就乖乖地闭上了眼睛。
整个场域瞬间沉静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空气中原来有很多飞舞的羽毛,突然间因为没有任何风力的作用,那些飞舞的羽毛都轻轻地落定到了地面上。
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可以开始催眠的场域,因为她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从此,只要遇到曾经有被催经历的个案,我都会找机会在催眠之前跟他们说“放下之前的催眠体验,专注于感受当下的催眠,你会收获到你所需要的”。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指令。
当然,你在下这个指令的时候要对自己、对潜意识有充分的信心。你要相信这次的催眠一定是最适合个案当下状况的,无论催眠如何发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
我开始念引导词,引导对方放松。当我的声音出来,我自己听了都吓了一大跳:“我去,我的声音怎么变成这样?”催眠时候的声音跟我平时讲话的声音很不一样,也跟我之前练习的时候不一样,非常低沉,像个老巫婆。
不仅音色发生变化,我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能量在调整我念引导词的节律。Ta似乎给我画了一个无形轨道,要我的声音节律沿着这个轨道走。
我一脸懵逼,有点搞不清状况,就这样懵擦擦地,被带着往前走。同时,我又无比从容淡定。似乎有股无形的能量在承托着我,稳稳地向前推进。
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股能量不仅来源于我的潜意识,也来源于躺在床上的催眠师的潜意识。因为她信任我,因为她愿意贡献她自己,来帮助我练习催眠。
每每回想起这一刻,我总是对此充满深深的感激。
这一段看起来像在讲玄幻故事,但其实我只是在用一些比喻去描述自己当时的体验。
在催眠的场域里,由于潜意识(高我)的驻场,无论是被催眠的人还是催眠师,双方的感知力都会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是有形状的,有时候我会感受到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微妙变化……诸如此类。
(说明:量催里的潜意识并不是心理学里的潜意识概念,Ta是你内在更有智慧的部分,Ta也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也经常称Ta为“高我”,关于这个部分,我以后会详细说明。)
现下,我花如此多的笔墨,详细地描述那一刻的体验,只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催眠的进入乃至疗愈的发生,其前提是催眠师和个案彼此的信任。催眠师和个案之间是彼此合作的关系,我们不是彼此对抗的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倾向于把催眠师描述成一个坏人,操控人心,绕过对方心理防御,修改/抹除记忆什么的。这其实是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基于恐惧心理的脑补。
如果催眠师真的有这本事,那统治这个世界的就该是催眠师了,不是么?

5
之后的催眠,从躯体放松到回溯前世,再到接触潜意识,都非常顺利。非常感谢互催对象若楠和潜意识们的配合,整个催眠就是朵奶奶说的标准的量子催眠框架,几个前世回溯场景+生命回顾+潜意识对话。
个案在那一世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公主一般的生活,轻松、简单、安静、幸福的一生。
在潜意识对话中,潜意识一再强调她要把平静、简单、富足的频率带到生活中,带到催眠事业中。她现在的所有状况就是因为曾经折腾习惯了,不适应现在平静富足的频率。
在与个案的潜意识对话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总是没问在点子上。究其原因,在于个案是一个能量疗愈师,而我本身缺乏灵性知识,总是不能get到她潜意识话语的含义。
因为每个圈子都有他们的专业名词,或约定俗成的惯用语。这就有点像是你跟个音乐老师聊天,他跟你说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真不错,你一脸懵逼,如果他给你弹上一段,也许你也会有共鸣,没准你还听过这首曲子。
幸好,个案的潜意识是个话痨,只要我给个话题,就像按下了她的输出按钮,她就自己巴拉巴拉讲一堆。而我就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好奇宝宝,逮着潜意识问这问那。
于是,我们的对话经常是我问:“刚刚你说的XXX是指什么,你能再解释一下嘛?”潜意识就巴拉巴拉解释一堆。我又问:“是不是指XXX这个意思?”潜意识又回答,“不是的”,巴拉巴拉又解释一番。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跟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打电话聊天。
可能有很多个案和催眠师都比较关注回溯前世环节,因为故事比较有趣,但我一直很喜欢潜意识对话环节。
潜意识的智慧总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打破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禁锢。许多我们认为已然无解的死局,在潜意识的视角那里却是小case。
如果我们能够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思考的维度(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升维),很多现实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看起来是思维的提升,但其实也是心灵的成长。
这就是量子催眠疗愈最有意义的部分之一。
6
另外,个案潜意识还说我的声音和节奏运用得很好——这让我很意外,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同时Ta也提醒我要注意细节,有很多“潜指令”忘记说了。我不能因为对方是催眠师,知道是“潜指令”就不说,因为即便对方知道那是“潜指令”,我说了依然是有用的。
在带回当下环节,我的声音又起了变化。
在某一段引导词之后,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声音,就像突然扭动了音箱的音量按钮,音量一下子大了好几格,把我自己给吓了一大跳。心想:“我去,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变这么大声?”
定睛一看,引导词笔记上有个小括弧标示需要“声音渐强”。我之前主要关注能不能把别人催进去,以及催眠的过程细节如何处理,这最后的唤醒流程倒是关注得较少,自然也忘了需要注意“声音渐强”。
原来唤醒催眠的声音与引导进入催眠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我懂了。
于是,我逐渐增强声音的力度。这时候,我感觉好像有只手在我的右肩上轻轻地拍了两下,似乎在说:做得不错,就是这样!

回想起第一次催眠的经历,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啥也不懂,都是潜意识们手把手教的。”
其实这也算得上是事实,基本上前几个个案,我都没闹明白催眠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把人给催眠进去的,但是又都成功地催进去了。可能潜意识还是比较照顾新手的,不会给新手安排太难的个案。
接下来,我正式开始了量催师的个案实践,这个过程就像是完成“新手村”任务一样,逐渐点亮各个技能点。这个过程也是挺有趣的,有空我慢慢写出来。也许能给“新手村”练习的量催师同学们一些参考。
#催眠#
【完结】

我是催眠师晖公子,「催眠」实为「催醒」,提升觉知,认识真正的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私人号「挥之不去的晖公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