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人数占优的孙权,最后为何会遭遇失败?

如题所述

合肥之战中,人数占优的孙权,为何会遭遇失败?

两次北伐合肥

三国时期,东吴、曹魏围绕合肥前后打过五场战争,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前四场主要由孙权主宰,孙权曾多次号称集结十万大军北上,但最后的结果都是灰飞烟灭,但实际上,孙权真正想死磕拿下合肥城的只有前两场,孙权第三次北上和前两次有很大不同,个人觉得孙权最后两次北伐合肥,更像是晚年的绝望和不甘。

孙权有个外号叫“孙十万”,他的对手也有很多外号,如“张八百”、“蒋一封”、“满几十”、“睡了一夜”等,这些外号都带有一点幽默。在这些人中,“孙十万”和“张八百”这两个绰号来自于第二次“合肥战役”,孙权的十万大军被八百人挫败,可以说是十分狼狈。

合肥战役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之前孙权与刘备因荆州的问题发生矛盾,还差一步,但此时曹操对两家人的帮助是间接的,当时曹操攻灭了盘踞在汉中的刘备,也就是位于益州北部的张鲁,使刘备感到极大的压力。因此刘备与孙权达成和解。再有曹操刚打完汉中,还没来得及回去。

既暂时解决了与刘备的矛盾,缓解了西边的压力;又使曹操西征张鲁的举动,在淮南地区变得相对空虚。合肥的守军只有七千。与前年相比,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又将皖城击溃,攻占江北一座桥头堡,也避免了对合肥的威胁。孙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带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合肥。

张辽用八百人冲阵夺气的

十几万的孙权和七千的合肥。即使合肥有了城防的帮助,毕竟兵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曹操与张鲁交战时,曾在护军薛悌那里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上面写着“贼至乃发”。孙权这一回来,大家都打开了信,里面命令张辽、李典主动出兵,乐进守城,薛悌不参加战斗。

谁也不相信,总共有七千人,还主动去碰孙权的十万人。这样行吗?但张辽却坚持曹操的命令。张辽说:“曹公出征外,等他营救时,合肥忽悠已告破。要等到江东军还没有集中起来时,再打一场还击,折损士气,平息城内的守军,以守合肥。”

因此,张辽和李典趁夜征募八百人,全都是英勇无畏的死士,等到次日早晨,张辽亲自披甲上阵,率军向江东发起进攻。在战斗中,张辽像战神一样,“杀了几十个,砍了两个”,其中就有孙权的爱将陈武。曾有一次张辽冲入孙权的麾下,孙权急忙上马,以长戟自保。而张辽也在下方挑战孙权。等孙权反应过来,命令军队围住张辽,张辽便突围出去。后边落了几十个人,张辽又杀了回来,把这几十个人一起救了回来。

张辽威震逍遥宫

经过一场战斗,江东军士气低落,合肥守军士气却高涨。打了十多天后,孙权发现合肥实在攻不破,决定退守算了。撤军时,多数军队先退,孙权本人后退,为大部队解散,自然面临最大的危险。果不其然,在主力部队横渡逍遥津时,孙权等人的小部分部队留在逍遥津北,在江东部队被分割时,张辽又杀了过来

对于孙权来说,这是相当危险的,幸亏有甘宁、吕蒙、凌统、谷利等人护送,孙权才得以渡过逍遥津,等待贺齐的援救。这个战役本身并没有给江东军队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孙权差一点被张辽俘虏,事后贺齐哭着请求孙权停止冒险,张辽在江东也是声名狼藉。

因此,总体来说,孙权在合肥打得很成功,前两次打得很成功,后两次打得很失败,很幸运,打得很失败,孙权也不想再打下去,毕竟,第二、三次合肥之战相隔18年,这已经足够曹魏养育一代人了,国力人力,东吴早已不是曹魏的对手,还是那句话,孙权最好的一次机会就是与张辽交战,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他的霸业也只能止步不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8
孙权轻敌
孙吴军队陆战本来是弱项,然而孙权认为自己连曹操都打败了,还会怕他手下的人吗,所以站在阵前,差点被张辽斩杀,最后落荒而逃。
第2个回答  2021-03-28
因为他遇到了张辽这个厉害的人物,不仅横空杀了东吴军一个措手不及,还尾随之打出了一个著名的逍遥津之战,所以孙权失败。
第3个回答  2021-03-28
因为孙权不懂得战术,孙权平时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被敌人吊起来的打很正常的,孙十万的称号也是这么来的。
第4个回答  2021-03-28
这是因为他没有进行合理地安排人员,认为人数多必然胜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