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究竟有多得人心?

如题所述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

宋仁宗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皇帝,能力不见得有多强,但是他有几个优点:

一是脾气好。

《宋史》本纪卷九:(仁宗)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

宋史上说宗仁宗宽厚和善,喜怒不显示在脸上,对待大臣及下人比较和善,对待百姓仁厚,这是一位老好人皇帝,其实只要皇帝不犯错,基本上就是个好皇帝,宋仁宗的脾气也是相当好,大臣据理力争,他也不生气。

比如御史包拯劝谏宗仁宗,说话的时候激动起来,唾沫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宋仁宗也不生气,把唾沫擦干了,继续听包拯说话,这是相当的好脾气。

皇帝好脾气,就不会乱杀人,大臣就敢说话,朝廷政治就清明,因为宋仁宗的好脾气,所以他就得人心。

二是善于纳谏

宋仁宗不仅仅好脾气,而且还善于纳谏,御史包拯反对宋仁宗任命他所宠爱的妃子张皇后的伯父当三司使,这个官职相当于财政部长,宋仁宗最终还是接受包拯的意见,改任其为节度使,结果包拯又反对,宋仁宗虽然不乐间,还是接受了意见,这叫虚心纳谏。

不是每个皇帝都会听从善意的劝谏,至少宋仁宗会听,宋仁宗在位期间,还任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实行改革,虽然最后被利益集团所阻止,但起码宋仁宗有这个想法,同时也体现了宋仁宗老好人的样子。

宋仁宗一朝出现了很多名臣,比如上面讲到了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还有狄青、韩琦、苏轼、寇准等人,北宋的名臣大多出自这一时期,至少宋仁宗舍得用人,善于纳谏。

三是在位时期保持内外和平

没有人喜欢打仗,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帝,宋仁宗在位42年,对外只有两场战争,一是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另一是北宋平定广西侬智高的叛乱。除此之外,基本上无战事,没有战争,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士兵也没有伤亡,所以宋仁宗时期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

所谓宋仁宗得人心,也就是说他在位时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内外基本保持和平,整个国家处于和平、繁荣与发展当中是皇帝的最高荣耀,你也可以说是无为而治,类似于汉文帝时期治理天下,当然宋仁宗的能力是不如汉文帝的,但维持这种和平就是不错了。

宋仁宗得人心,这从他去世之后,百姓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来。

《宋史》: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去世后,京城开封街头巷尾都有人在哭泣,连续几天都不停止,不论是乞丐还是小孩子,都在焚烧纸钱大哭,这确实说明了宋仁宗得人心,百姓的态度是很真诚的,直接反应了君主生前的功绩,在偏远的地区,也有大量的百姓为宋仁宗披麻戴孝,这是百姓对宋仁宗的爱戴。

除了国内,就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痛哭起来,并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因为宋仁宗在世期间,辽与北宋42年没有发生过战争,这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所以耶律洪基会痛哭,这是外族对宋仁宗的尊敬,这也是宋仁宗得人心的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5

宋据说宋仁宗去世的时候,除了朝廷官员之外,就连不少的老百姓跟乞丐都当街痛哭,甚至是敌国皇帝都为他建衣冠冢。“仁”这个庙号是就是对他的一种极高评价,《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是谁

宋仁宗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时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寿春郡王,进入到资善堂读书学习。年仅九岁就被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十三岁登基为帝。由于他当时年纪比较小,由皇太后刘氏负责代处理国家大事,一直到刘太后去世后才开始亲自执掌朝政,此时距离他登基为帝已经过去了十一年。

实行变革

他在位的四十二年时间里并没有安于现状,面对庆历年间爆发的农民起义、兵变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三冗”现象,任用范仲淹、欧阳修等贤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革新。大力支持他们提出的十项改革主张,并将其慢慢颁发到全国各地。只不过当时的新政严重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强大阻击下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落得被贬的下场,就连新政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为后来王安石主导的变法带下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根据当时的官员状况,通过考核政绩的方式将这些官员的优劣区分开来,之后通过升降的方式来调动这些官员的积极性跟能力;修补并完善了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官员的其余子孙需要年满十五岁才能得到恩荫。即便是得到恩荫出身同样也要考试,只有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成为补官;颁布并实施了减徭役、减役人等一系列的诏令,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对外政策

宋仁宗在位期间,最大的敌人就是西夏。在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对宋朝发起过多次进攻,虽说在好几场大的战役当中都取得胜利,但同样遭到宋朝的强烈抵抗,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地步,不得不订立和约。从那以后,宋夏两国一直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和平时间之后,宋朝的经济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方便百姓、商人保存好钱财,特意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正式发行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们运送钱财带来的一系类麻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的繁荣,使得北宋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21-01-28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名头最大的,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外,论名声好、名头大、名望高的,则非宋仁宗赵祯莫属。他13岁登基,54岁去世,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2年间,为政宽简,为君宽宥,为人宽仁,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尤其爱惜人才如命,奖引后进不遗余力,使许多聪慧而贫寒的子弟脱颖而出,共同奏响了文化和科技的华章,将宋朝的文化盛世推向了巅峰。明朝大诗人邹智曾评价宋仁宗:“宋之英主,无出仁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宋仁宗这个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仁慈的宋仁宗,被称为“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的仁慈是十分有名的,有人称为“千古第一仁君”,虽然貌似过誉,但以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生杀予夺的权威,再观察他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你会发现,这也并非过誉。

比如,作为皇帝,宋仁宗对天地和自然充满着敬畏之心。有一天晚上,工作至深夜的他肚中饥饿,特别想吃烧羊肉,但考虑到民间总以宫中的需要而风动,担心他晚上吃了烧羊肉后,老百姓会天天杀羊,便忍了。第二天,与近侍闲聊此事,近侍说为何不让人做了送来?仁宗说:“我若不忍一时之饥,便会引起无穷杀戮,此为暴殄天物。”在自己需要时,却首先考虑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



又如,他对身边的侍从仆众极仁慈。有一次吃饭,吃着吃着,突然牙齿一阵剧痛,咬到沙子了,侍吏赶快问怎么回事,仁宗说咬了沙子了,然后赶紧对侍从说,千万不要说我吃饭咬到沙子了,否则对厨师不利。

有一次,他在御花园散步,回来后赶快对侍女说,快拿水给我喝。侍女边倒水边说,外面没喝水吗?不是有管茶水的侍从吗?仁宗喝完后说,我散步时找了好几次,没看到当值的侍吏,又不好向其他人询问,否则侍吏会因此受罚,所以只好忍渴而回。一个皇帝,凡事不是以自己的方便需要为要,而是先考虑别人的后果,替人着想,殊为难得。



宋仁宗不仅对侍从仁慈,对大臣和读书人更是宽厚包容到让人诧异。对于国家大事和人事任免,他都采取朝堂公议的公开程序。有一次,他想提拔自己宠幸的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先同宰相们提议后,然后拿到朝堂上公议,结果提拔的方案刚一提出,御史包拯头一个站出来反对,说无论口碑和功劳,张尧佐都不可能如此提拔重用,这是“超拔”,而且,包拯反对时义愤填膺,态度十分激昂,讲话时唾沫四溅,溅了宋仁宗一脸,让他又羞又恼,然而,面对包拯的反对,作为皇帝的他也只好忍气吞声,放弃了这个提议。回到后宫,张美人兴冲冲前来询问,宋仁宗好没气地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他就是这样,不霸道,不盛气凌人,不倚权压人,更不仗势欺人。

爱惜人才,宋朝人才榜上最著名的文人绝大多数得到过他的发现、垂青和重用

宋仁宗爱才,如饥如渴。他首先在科举中发现人才。宋朝如唐朝一样重视科举,而在仁宗朝为最盛。宋朝最有名的那些文人,很多都是在宋仁宗朝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才慢慢声名昭彰以至名扬千古的。像苏轼、苏辙兄弟和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曾巩、宋祁这些文坛巨星,像富弼、韩琦、文彦博、范纯仁这些传世名臣,像理学家程颢。

写过“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像科学家苏颂、沈括,像画家文同,书法家蔡襄,全部都是宋仁宗通过科举发现并使用的人才,像柳永,本来是个穿行于烟花柳巷的浪子,宋仁宗在科举中因为柳永那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亲自批评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的,但到了最后还是宋仁宗亲自点名,让年近五十的柳永顺利过关,考上了进士,步入了仕途。



其次在工作中提拔人才。宋仁宗一朝,是宋朝涌现名臣最多的一朝,像上面通过科举入仕经过一番历练后因宋仁宗重用而成为名臣的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包拯、蔡襄、苏颂这些人外,那些不是宋仁宗朝考上进士的晏殊、范仲淹、种世衡、狄青等人,他们或为名臣,或为名将,皆是名重一时。而且,看上面的名单你会发现,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六人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全部出现在宋仁宗一朝,其中除了苏洵没考上进士外,其他五人全部是宋仁宗通过科考录取的进士,你不能说,这与宋仁宗没啥关系。

还有,宋仁宗还在“恩荫”中提拔人才。《辞海》对“恩荫”的解释是:“谓遇朝廷庆典,官员子孙承恩人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此制始于宋初,是门荫制的扩充。”这个“始于宋初”的制度,到了仁慈的宋仁宗当皇帝时,被高频率、广泛地使用,很多名人没考上进士,却通过“恩荫制度”步入了仕途,实现了人生抱负,像理学大师周敦颐,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梅”的大诗人梅尧臣,便都是在仁宗朝通过“恩荫”入仕的,宋仁宗真是“仁”到了骨子里。



所以,仁宗以他的仁慈给了很多人恩惠,让很多人对他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而其仁慈之名亦天下共知,老百姓视若神明,据邵伯翁《邵氏闻见录》记载,仁宗去世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者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同时,“(洛阳)城中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泣,纸烟蔽空,天日无光。”当宋朝将仁宗去世的消息送到辽国,据说“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曾为“宿敌”的辽道宗耶律洪基都握住使者的手禁不住放声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那如丧考妣的架势,是仁宗皇帝“千古第一仁君”之誉的最好注脚。

宋仁宗是中国最仁慈的皇帝,这种“仁慈”却遗患无穷

中国历史上的“仁君”太少了,使得宋仁宗是如此的光彩夺目,名扬万古。

也确实,皇帝手掌至高无上的权柄,一言九鼎,杀伐决断不过一念之间,能做到宋仁宗这样既敬畏天地自然,又对文人士大夫关怀备至,甚至对地位卑微的侍从奴仆都留心尊重,在古代,这样的官吏都极少见,何况九五至尊的皇帝?因此,他的仁慈显得极其难得,也因此而让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呈井喷式出现,成就了文化上的“灿烂星空”,明朝文学家李贽便认为宋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这是宋仁宗真正的功绩所在。



然而,在我浏览了厚达40册的《宋史》(元朝脱脱著)和《全宋笔记》(傅璇琮等主编)中很多野史笔记后,在我对两宋历史长达十多年的浸淫后,在我写作并发表了近200篇有关宋朝的历史随笔后,在我对北宋和南宋灭亡的原因一再钩沉追索后,我有一天终于喟叹宋朝“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实在是有其潜伏危机的一面,令人的是,与此同时我越来越感觉到,宋仁宗这种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仁慈”,实在有“遗患无穷”的一面。也就是说,宋仁宗虽然是个“仁君”,但却不是个特别出色的政治家,更绝非一流政治家。

我们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百代皆行秦政法”,基本上都是皇帝君主一言堂。自秦始皇以来,出现了数百位皇帝君王,其中有过明君也有过昏君,有过仁君也有过暴君,但真正堪称政治家的皇帝却凤毛麟角,十分稀少。真正的政治家当然应该仁慈,但光有仁慈却远远不够,真正的政治家最闪光的地方不能是仁慈,而应该是有理想、有远见、有胸怀、有决断、有是非、有规矩,有仁而非妇人之仁,有勇而非匹夫之勇,有决断而非和稀泥之断,有眼光而非井蛙之眼。

第3个回答  2021-03-20
宋仁宗在民间的口碑非常好,百姓对宋仁宗的支持也很高,可以说是一位好皇帝。
第4个回答  2021-04-01
他提出的所有政策都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人们对他忠贞不二,只要是他做的决定人们都非常的拥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