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ll《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如题所述

许多创作者对他成长的城市有许多的依恋,并将之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印记。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拍纽约从年轻拍到老,让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心爱心碎的巴黎是《恶之华》,张爱玲有写不尽的上海。

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只有一部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聚焦在柏林。然而,光这部小说就足以让他挤身大都会写作名人堂之列。

中世纪德国有句俗谚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原意是农奴逃到城镇,如果可以自给自足超过一百天就能获得自由。城市,创造了让个人与社会可以主动得到自由的契机。

但是,城市表面的喧嚣跟暗地里的沈沦,却也能让无数人在生活跟生命的片刻,力气全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男主角弗兰茨说:「我全身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我连希望的力气都没有。」

弗兰茨一切的极乐,悲伤,苦痛,挣扎和认命,都要回到1928年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没有醒来,就要被人宰割

刚出狱的弗兰茨想当个正直的人,他先在亚历山大广场附近卖报纸营生。没多久,他被骗加入了黑社会。这个强壮而内心纯洁的人,吸引了女人的目光,也吸引了最坏的坏人的注意力。

城市因为建设而产生外在变化,城市也因为不同人群涌入而产生内的变化。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现代化所带来的好处:「德国的民众们,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德意志民族这样,受到如此卑鄙的诱惑,受到如此卑鄙的不公正的欺骗。」

弗兰茨知道恶势力的黑暗,但他没法一个人穷活。他被坏人利用,他辜负了为他去卖身的女朋友。最后,他进了精神病院:

弗兰茨为什么可以得到新生,按照德布林在小说最后一页的描述是:「醒来吧,睁开眼睛吧,注意,成千上万的人是一个整体,没有醒来的人,不是遭人嘲笑,就是被人宰割。」经过这些风风雨雨之后,「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得不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所以,「旧世界必须灭亡,醒来吧,早晨的空气。」

意识流加上蒙太奇的小说

德布林在柏林生活超过四十年,他出生于现在已经被划入波兰的小城。多才多艺的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跟小女生私奔,母亲带着他跟家人搬到柏林。德布林嗜读好学苦读,后来拿到医学博士并在柏林行医。

他发表过小说跟剧本等大量作品,《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之所以会成为至今仍被德国读者捧读的小说,在于故事形式的巧妙,以及亚历山大广场在书中那个时代所反应的代表性。

1927年,爱尔兰作家乔哀斯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翁主观的想像、思考、所见、以及客观的描述还有说明,用一千馀页的篇幅来展现他在都柏林所经历的18个小时的《尤里西斯》被翻译成德文出版。

同年,无声纪录片《柏林:城市交响曲》则是让动态的工厂流水线跟静态的生活剪影交错,创造出「蒙太奇」效果。

德布林受到这两部作品所带来的意识流和蒙太奇手法影响,在1929年创作出主人翁在柏林的生活经历,以及加入圣经故事、希腊神话故事、新闻报道、天气预报、流行歌曲、科学研究、柏林屠宰场、统计数字等内容,而形成巧妙而丰富故事场景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隔年出版的这本书,因为结构和形式新颖,故事耸人听闻而成了叫好叫座的畅销书。除了出现各种语言翻译版本之外,还持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1980年,德国导演法斯宾达拍摄的15集电视电影版,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最近出现的2020年电影版,则是把主角改成非洲难民。

这是 有着狂热活力的柏林

1928是哪一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年,纳粹正在慢慢蛊惑人心中得到成长。

弗兰茨就是在亚历山大广场,在柏林这座城市所搭建的这座擂台上,被城市,被历史,被现代化的暴力所击垮。能不能再站起来,就要看他的觉醒可以支撑他多久。

后来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人可以傻不只一次,而是很多次。

至于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是什么地方?德国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论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文中的回答是:

关于柏林的狂热活力跟小人物,你可以在电影版或百老汇音乐剧版的《歌厅》里看到。那是源自英国作家伊舍伍德个人回忆故事的《别了柏林》。柏林人在二战前夕的苦闷与苟且的欢乐,被展示于歌厅之中。

你也可以在德国导演温德斯拍摄两个天使,一个冷眼一个热心看城市众生的《柏林穹苍下》,发现小人物的狂热活力。我们可以用上帝的视角,到处游走于战后的柏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用亚历山大广场这个地方做实验室,让威玛时期的德国人民生活被置于显微镜底放大。

是 城市暴力底下的幸存者

将近一百年前,德布林就写出了充满镜头感,有市井气的活泼小说。但是,为什么这本书在华人世界却没有被太多人阅读呢?

十九世纪的旧俄小说,让我们看到会思考会沈淀,却没有行动力的「多馀的人」。同样出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跟美国小说,让我们看到是垮掉的,无赖的年轻人。这些角色因为高贵,因为受伤而被我们疼惜。德布林虽然写的也是边缘人,但却是除非你读到最后,否则你不会尊敬的不合格的人。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是有底线愿意承担自己显然没有能耐应付的责任。波德莱尔说:「英雄是现代主义的真正主题。换言之,要在现代世界中生存下来,需要有一种英雄素质。」小说中的两个J女,都是英雄。

弗兰茨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反英雄。他是城市暴力底下的幸存者,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精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