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用情商说事的人,是情商和智商双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警报!此文带有攻击性,万一不小心误伤到谁,欢迎拍砖,绝不还嘴。

警报!,此文过长,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前几天,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 《动不动就讲道理的人,情商是有多低?》 (不是武老师的文章,作者是位心理咨询师),有兴趣的可以先看一下。

作者因为工作不顺,找个朋友吐槽,结果被朋友用一堆“道理”教育了一番,很不爽,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来阐述“爱讲道理就是情商低”的结论。

尽管作者用一大堆道理来阐述“爱讲道理就是情商低”的判断很诡异(高级自黑?),但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只不过,作者是用错误的前提,错误的推论,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这种事在生活中很普遍。比如,前提:努力是成功的核心(错的);推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错的);结论: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都很努力(对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用错误论据推导出正确结论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概念不清和混淆,以及各种逻辑谬误。

比如在这篇文章中,请问谁有义务必须接住她的情绪?这种单方面要求别人接受负面情绪的强盗逻辑,本身就是在用不讲道理的方式讲她自己的“道理”。其实作者要的不是感受,而是“你”要无条件满足“我”宣泄情绪的“道理”。当“我”发现,“你”的道理不是我要的“道理”,那就是“你”不懂感受,不会感受,所以“你”情商低。

如果作者真的那么在乎感受,那正确的方式不是找个人吐槽宣泄情绪,而是自己静静的体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如同作者自己说的“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然而,在作者的吐槽故事中,却分明是在要求别人去整合她的感受,而不是自己整合,这个逻辑就太混乱了。

本来并不想跟一篇文章较真儿,也无意与一位不认识的作者抬杠。只是因为这篇文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所以写下来,全当是留下思考过程的记录。由于起点是这篇文章,要叙述我的逻辑就绕不开它,那就索性不克制自己的攻击性了,就拿它开刀吧。

解决各种关系问题的方式,无非就是两种倾向:讲道理和讲感受。

讲道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讲道理,是探讨因果逻辑,是为了找到解决方案,不纠结于对错,只在乎能否解决问题。

另一种是讲自己的道理,是假道理,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说服对方,压倒对方。

显然,前者是正确的姿势,后者实际上是包装了“理性”外衣的非理性,动因是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是为了维护自恋不被击破。

区分两者主要是看这个“道理”是客观性的还是主观性的。有事实作支撑且逻辑严谨的是客观道理,事实不清或逻辑不严谨的是主观道理。 (注意:主观道理和客观道理,都可能对也有可能错)

比如,你跟老婆说:“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这是主观道理。你要是跟老婆说:“根据收入情况,你在家看孩子比请保姆更划算,而且危险性小”,这是客观道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只是经济维度的道理。讨论“妻子是否要作全职妈妈”这件事,还要考虑妻子意愿的维度、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维度、对孩子心理影响的维度,等等。 做决定是不同维度的道理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很多人在沟通中分辨不出这两种不同的“道理”,一部分是因为讲主观道理的太多,讲客观道理的人太少,缺乏分辨的基础样本和锻炼,索性一听别人讲道理就直觉的都归入主观道理的行列,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另一种情况就是听者其实根本就不想讲道理,而是要讲感受。

可问题在于,讲感受也有真假之分。

真正的讲感受是表达情感,是为了满足某种情感需求,并期望获得理解与回应。而假的感受表达则是为了宣泄情绪,以此来保持自我的稳定不被动摇。

情绪的意义在于稳定自我。宣泄正面情绪,心理上是表达自恋,为了增强自我的稳定。宣泄负面情绪,心理上是表达攻击性,保护自我的稳定性不被动摇。(从这方面来说,我的这篇文章其实也是表达我的攻击性,保护我的自我稳定)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 它们本身都是中性的,只在附加上人类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才有了褒贬和善恶的两极分化效果。

假的感受表达,也就是宣泄情绪(多是负面的)并不是不可以的。可既然文章的作者是位心理咨询师,那就应该知道,对非当事人宣泄负面情绪,这要求对方是一个有能力并愿意接住情绪的“容器”,通过这个“容器”,去掉或转化情绪中的死能量,将生能量传递回去才是正向反馈,也才有意义。

否则,就只是把对方当成了情绪垃圾桶,那又凭什么要求别人无条件的承受负面情绪的攻击?我想对方很可能是潜意识里识破了她的意图,于是不由自主的采用了“讲道理”的方式回击。

作者在文章里始终在用“过渡讲道理”这个概念,说“过渡讲道理是无法体察对方感受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混淆。

所谓的“过渡讲道理”,实际上是对对方认知层次的低估 ,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同样一个道理(或概念),与有正确认知的人沟通几句话就够了,与完全没有认知的人沟通就要费很多口舌,讲明白来龙去脉、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等等,才能抹平认知差距,这是避免无效沟通的正常方式。

比如,讲区块链投资,给完全没接触过的人,就要从什么是区块链讲起,对币圈的人就可以直接讲投资心得,你要是还从区块链讲起,那就是“过渡”。

作者在文中实际上说的是“不合时宜的讲道理”,而不是“过渡讲道理”。重点是讲道理的时机不对,而不是讲多少道理,或该不该讲道理的问题。

对于“总是不合时宜的讲道理是情商低的表现”的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正面情绪碰到不合时宜的讲道理会很尴尬。比如你升职加薪了,跟朋友分享你的快乐,然后对方上来就跟你分析缘由,你肯定很郁闷。因为你内心希望的是赞扬,是肯定,是一起没心没肺的庆祝一番,而不是要道理。

负面情绪碰到不合时宜的讲道理就会像作者的反应,她要的就是宣泄情绪,在情绪褪去之前,一切道理都进不到她的脑子里。

但我们必须分清楚,这只是时机不对,并不是讲道理本身有什么错。 情绪总会褪去,人会回归理性,最后解决问题还是要靠道理,靠概念,靠逻辑,而不是感受和情绪。 所以,不强调时机的重要性,而是一味的归咎于讲道理,是归因谬误。

靠归因谬误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只能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结论先行,即先确认一个正确的结论,然后在一个看似相关的例证上套,至于套上去是否合适,很多人是不关心的。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类似情景,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你要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并执行,那就等着将小问题慢慢积累到大问题,最后在忍无可忍中爆发。

之所以很多人认同这句话,是认为亲密关系天然就应该相互理解,对方不理解就是对方的问题,但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相互理解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能否真正的相互理解,靠得是有质量的沟通,而有质量的沟通必然要依靠双方道理的充分表达,权衡和选择。

对于夫妻关系,很多缺乏沟通却能白头偕老的夫妻,并不代表就是天然相互理解的结果,只不过是比较能忍而已,白头偕老也不代表婚姻的优质。

对于亲子关系,很多乖宝宝并不是因为理解大人的道理才乖,而是要么没有表达自己想法(道理)的机会,要么被大人各种打击从而不愿意表达真实的想法。

所以, 越亲密的关系越应该讲道理,家是最应该讲道理的地方。 只不过,越亲密的关系,越要慎重选择讲道理的时机。

这就是为什么,当情绪占据主导时,聪明的方法是强行停止争吵,各自冷静一段时间,给情绪平复的机会。但之后还是要在各自道理的博弈和权衡中寻找解决办法,靠情绪的碰撞或者强调各自的感受只会加深矛盾,或者隐藏矛盾。

笑来老师说,如果找伴侣只能有唯一的条件,他会选一个讲道理的伴侣。道理很简单,有了讲道理这一条,意味着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任何问题最终都是要靠某种“道理”去解决的,情绪控制得再好,感受再怎么丰富,都是锦上添花,却不解决实际问题。

前面说过,我认同文章作者的结论。作者那位倒霉的朋友确实情商较低,可一个只顾着讲自己的感受,不顾别人感受的人,情商也高不到哪去。而想宣泄情绪却找了个喜欢讲道理的朋友当听众,说明智商也不高。

别说什么“她也许不知道对方爱讲道理”,如果谁对着一个不熟悉的人自顾自的吐槽,肆意宣泄负面情绪,那就不是智商低的问题了,而是弱智。

李笑来对智商的一个定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老师的另一个观点是:情商是个伪概念,情商实际上是智商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定表述形式,是个没多大价值的概念。

笑来老师对智商的定义和“情商概念无价值”的观点,我也基本认同。虽然情商作为一个概念的价值不大,但作为一个描述特定维度中智商的名词还是有意义的,否则表述起来就太麻烦了。

以此为基础,可以推论出,智商是涵盖无数维度的,是描述整个“操作系统”的综合指标。情商只不过是人际关系这个维度表现出来的智商,只是智商的一部分。

因为任何维度都必然存在问题,这意味着每一个维度,都有对应表述解决其问题能力的“X商”。因此, 智商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维度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并不是平均的。

一个非常强大的程序工程师,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小白,这种“机器商”高,情商低的程序员并不少见吧。

与此同时,智商也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波动的,这种波动也很常见。比如我们经常说陷入爱情中的人智商为负,就是典型的。

因为只在“爱”这一个维度里思考问题,失去了多维思考的能力,相当于其他维度的智商同时降低,体现到整体就是综合智商大幅下降的表现。

可一旦摆脱了这种状态,智商马上就恢复正常,甚至会因为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借鉴,让综合智商上一个台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过一段感情之后,不仅是感情方面,整体都会变得更成熟的原因。

而这有个前提,就是要讲道理,是自己对自己讲道理(即理性思考),讲客观的道理。

你还会发现,那些不爱讲道理,只爱讲感受,被情绪长期控制的人,反而在情感中是没什么进步的,总是在一个怪圈里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最后, 并不是情商高的人不讲道理只讲感受,实际上却是,越是情商高的人越在乎感受背后的道理。 因为他们很清楚,支撑感受的基础是“某种对应的道理”而不是情绪。

如果一个情商高的人不跟你讲道理,那要么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你,要么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你根本听不进去道理,所以直接放弃。这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情商高的人都不爱讲道理。

如果你不爱讲道理,那就只有情商低又在乎你的人才会试图跟你讲道理(讲客观道理,不是主观道理)。你可以因为他情商低不领情,也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感受(不是宣泄情绪),让他觉知,给他提高情商的机会。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他,那就证明你自己不仅情商低,而且智商也低。

所以,如果说“一个总是不合时宜讲道理的人是情商低”,那么, 一个动不动就用情商说事的人,是情商和智商双低 ,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例外。

2018.06.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