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的人越不孝敬父母?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学历越高越不孝敬父母本身就是个悖论,只能说越不会不加思辨地顺从父母所有的意愿。


       孝顺从字面上拆解,孝和顺是两层意思:感情联结和行为迎合。我爱父母——这是孝的主观驱动力。而顺——即行为迎合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很大偏差。

       因为这涉及到两代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否相互认可。

       让孩子尽孝,无非就是想让孩子给自己经济回报,多陪陪自己,这也算是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一种回报。

       让孩子顺从自己,是还想按照家长作风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服从自己的安排。

孝不孝顺又跟读书多少有什么联系呢?

       对于读书多,文化高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有力量。在接触高等教育以及文化知识后,他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三观,尝试着自己去应对世界,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有些事并不是父母所说的那样,也许父母不一定是对的。因此,慢慢与父母之间产生一道边界,两边各有其独自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果能够求同存异,大家都会很舒服;但一方如果要强行插足另一方,大家都会难受。

       那些学历越高的人,他们能够自己去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被父母控制,因此也拒绝向父母让渡自己的权利,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一种不孝敬,这只不过是把锅甩给学历罢了

       对于父母来说,这道墙,也是不愿意看到的。有些父母认为服从才是孝顺,但他们不明白的是,这不是孩子读了书或者学历高才不愿意服从,而是孩子能够独立于自己有了自我意识,双方都走上了彼此更加舒服的道路,这才是父母养育孩子最成功之处


除了思想差异,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你是否“孝顺”呢?

       如果你在经济上不坚挺,势必也会在话语权上软弱,于是在别人看来,你“不孝顺”了。

       高学历的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做一个社畜,只不过等级高一点,靠着辛苦努力赚取一个中等偏上的薪水。但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让他们年纪轻轻就背上了高昂的生活成本,例如房贷,恋爱等等。

       如果自己都掌握不了生产资料,只能靠自己劳动力来赚钱补贴家用,那也很难拿出足够的金钱来回报父母了。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自己培养的孩子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经济回报,连掌控他的权力也没有了,实在是”太不孝顺“了。因此,这个问题真的是高学历的人越不孝敬父母吗?


       质而言之,高学历人群更容易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但同时也饱受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而一些人只会从浅层方面去看待那些高学历的人不愿意服从父母的种种表现,何尝不有失偏颇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0

零 导语

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天道》近年已经被我们评价非常高了。剧中人丁元英不忍父亲在生命最后受病痛折磨,拔掉了他的氧气管,引来母亲的伤心与不满,怒斥儿子不孝。

儿子是柏林的研究生毕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院上过班,个人天赋也高,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日常生活中也许碰到过、最近也在豆瓣被探讨的话题:

学历越高的人,就越不孝顺吗?

做儿子的丁元英确是这么回答的:

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

丁元英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包括剧中的母亲,以及他的兄弟姐妹们看来,是为大不孝。他们很难理解,一个平时对家人好、自己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在那样的时刻,作出让自己父亲结束生命的决定?

他的行为,是不孝顺吗?而这样一种做法,又是否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


壹 孝顺不等于爱

受教育越多,一个人通常会获得更多知识,看问题更加理性、深刻,按道理应该作出更合情合理的事情来。而这种合情合理,会和我们都很熟悉的“孝顺”直接挂钩吗?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盲目的顺从。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说的是孔子弟子曾参问孔子关于孝顺的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地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地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孝顺不等于爱

而爱,可以说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精神血脉了。正因为有爱,父母会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会爱自己的父母,祖辈对孙辈有仁慈的爱意,儿孙对祖辈有亲昵的爱。

贰 爱不等于顺从

我们如今理解的孝顺,更多的是说家庭中晚辈对长辈几乎无条件的爱——更主要的,表现为一种爱的顺从。

然而爱,并不等于顺从。

一个美好的家庭更多地表现为爱,而不是孝顺和顺从。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爱不等于孝顺”这个道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盛家主君盛纮是自幼丧母,嫡母把他抚养长大,他是外人眼里的大孝子,尊敬孝顺嫡母,唯嫡母命是从。嫡母被人下毒暗害,他却为了盛家的名声,自己的官声,想把事情遮掩下去。盛纮的女儿盛明兰也是自幼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发现祖母被人下毒暗害后,她不顾身孕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为祖母报仇。

这两个人,谁是真孝顺呢?

一个只是孝顺,一个是因为爱而孝顺。

爱才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孝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爱“生”孝,而不是为孝而孝。

如今有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原有亲密关系的打破。说到底,是自私。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里提出了深刻的观点:爱是唯一能动摇利己主义的力量。

如果孝顺不以爱为前提,那就是一个纸老虎,一捅就破。

山底看不到山顶的云,山顶却可以把山底的景色尽收眼底。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普遍经济上要较好些,更具有独立人格,懂得思考自己和家人应该怎样生活是更好的。因此,多少年来,我们看到有知识的人先后冲破传统和家庭的桎梏,而去追寻更好的生活和自我。他们看上去甚至是更“自私”的。

那么,这样的人因为其高知而表现出某种“自私”,看上去也是更懂得选择有利于自己方面的,他们就会有更少的爱,以至于更“不孝顺”吗?

叁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可能越不孝顺?

对于这个说法,我们要分两头看:

从样本统计来看:

高学历确实和较高的个人收入相关。

但没有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的孩子越不孝顺、学历低的孩子就更孝顺。反而我们从日常感受和相关社会事件爆发的频率看:学历越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发生不孝父母事件的几率相对较少。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更懂得思考,更有同理心。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相应的例子和说法: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保持着淳朴的人性,对父母和家人也有朴素的、真诚的爱。

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

没沾老人的光,我为什么要赡养?

一位81岁的老太太,住在一个偏僻的乡村。老人早年丧夫,晚年丧子,饱尝人生痛楚,让她最为心痛的是,如今躺在病床上,身边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三个女儿都不管不问,老人心寒不已。

眼看一日三餐都成了难题,老人将三个女儿和孙子告上了法庭。法官来到张大妈家现场开庭审理,并借此向村民进行赡养案件的普法宣传。

三个女儿各有说辞,老人的土地和宅基地都由其孙子接手,她们没沾一点光,赡养母亲心不甘情不愿。(来自绵阳市三台县法院官方微博)

众所周知,以及经验证明:高知不等于高能,也不等于他是更好的、更真、更善良、更美好的人。

曹茜,德国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辽宁农村出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听话懂事,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大二时,曹茜决定出国留学,父母虽然不是很支持,但仍然砸锅卖铁,四处借钱为她凑够了学费。

可是出国后,曹茜就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三年只打了十次,每次都是要钱。2003年初,曹茜给家里打的最后一通电话激起了曹父的愤怒,大骂了女儿。

此后,她再也没有和家里联系过。

2020年6月中旬,《半岛晨报》发布了一则寻亲消息,不知情的网友以为老两口的女儿是走丢了,了解事情经过后才发现是女儿去德国留学后16年杳无音信,这引起了广大网友关注。在德国大使馆和众多爱心人士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曹茜,她改了名字,而且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现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

大家告诉她父母已经双双患癌,想在临终前见她最后一面。曹父万万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请求也被曹茜无情拒绝了,更令二老伤心的是,曹茜曾在2004年回国并在上海逗留了14天,他们全然不知,甚至都接不到女儿一个电话。

2021年,风烛残年的二老带着伤心和遗憾先后离开人世,他们也没有见到女儿。高学历的曹茜始终拒绝和父母见面通话,这做法突破人伦道德底线,其绝情程度令人发指。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人恪守孝道,多少父母一片慈爱之心爱自己的孩子,不求回报。这是由爱而生的孝,由爱而生的爱,不惨杂质,经得起时间和人心考验。


结语

人是社会性动物,群居的人,自私终究是不太对的。懂得爱,去爱他人,一个人才会更完善,更美好。爱是利他的。你爱他人,他人也会爱你。

也许我们无法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越高学历的人越不孝顺,或者低学历一定孝顺。但我们能理解它。既理解因受教育而来的知识、思考的能力,也理解一个人应该对他人好,爱自己的家人和父母。

教育使人明智。我们可能会问:难道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不应该越懂得生活的常识和真谛,更洞悉人性,因而更懂得维护家庭与他人的利益,懂得维系真切的情感吗?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应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爱、有良知的人,努力成为一个更良好的人,过更良好的生活。

著名学者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说:

经济利益只能支撑经济学,支撑不住伦理学,因为是生存定义利益,而不是利益定义生存。

同样的,受教育程度能支撑一个人的认知乃至理智,却很难支撑那个人的情感和人性。而维系一个家庭的不是知识、理智,而更多地依靠个人品质、人的情感,以及一个家庭中关系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是共同的相互的爱。

愿每一个家庭和睦,因爱而生生不息。

第2个回答  2022-04-22

首先来说————这句话是非常武断的

不能够说不孝敬父母 ,这句话带有太确认性,只能说学历高的人比较有自己的想法。


关于这个问题网友的回答可谓林林总总,也有人认为不听父母话,就是不孝顺,那么我们该怎样定义孝顺呢?

实际上学历高跟孝顺父母没有必然关系,学历高只代表着知识层次高,而跟道德没有半点关系。

换句话说学历越高的人,越不需要用“孝顺”这种方式来维系亲情了,这是因为随着子女学历的攀升,无论是见识还是知识层次,都从过去从父母的指手画脚变成试图从子女身上得到建议了。

但从另一种角度上看,在子女没有成年之前,父母是监护人,而在子女成人后,父母早已没有了肆意干涉和控制的权利。

但是父母也应该明白,子女并不是他们的私人财产,即便是子女尽孝,也不意味着要一味顺从,就好比当姐姐哥哥的一定要在经济上照顾弟妹,经济条件好的就必须要帮助经济条件差的兄弟姐妹一样。


这只是拿“爱与孝顺”给予子女的绑架,之所以那些高学历的子女在父母与亲戚眼中“不孝顺”,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认知清晰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以会适当地拒绝。

在高学历子女看来,孝顺不等于愚孝,也就是说父母说得对会听,说错了会纠正甚至拒绝。


为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之所以衍生出孝顺或不孝顺,只是基于双方观点不一致的主观感受,并非是客观事实。


这也表明很多时候,高学历的子女之所以与父母的意见产生分歧,甚至在亲戚看来类似不给父母买大房子,不给很多钱的行为是“没良心和不孝顺”的表现。实际上却是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第3个回答  2022-04-19

孝顺还是不孝顺是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和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认识一个人,同村的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都是小学没毕业,这两个儿子小的时候就不让人省心,后来他们都长大成家了,老夫妻就独自生活在一间漏雨的破房子里,那两个儿子没人愿意养他们。这难道是孝顺吗?

我的一个同门师姐,大学毕业去国外留学,这个时候她已经能自己存了不少钱、经济独立,大二之后就没再问家里要过一分钱。后来,在国外赚了不少钱,买了房子,问过父母的意愿之后,把他们都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研究生的学历算高了吧,但是她不孝顺吗?

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孝顺”,在我看来,孝顺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且是相互尊重。孝顺说的通俗些就是对别人好,对别人好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基本的人格尊严,正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故事,什么Sha掉妻子儿女救父母是很对的,你要成全自己的“孝”不要以别人为代价。

而且孝顺是要有选择的,如果你的父母根本没有把你当他们的孩子,对你动辄打骂,那么你又为什么要孝顺他们?有个让人很悲哀的事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资格成为父母的”。或许你看到生活中那些高学历的人不孝顺父母,那么你有怎知他们经历过什么,“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向善。”

而且大部分有经济实力及能力培养出高学历人员的父母都是学历水平不低的,他们往往更懂得与孩子相处,以一种平等的、朋友般的态度去相处,所以这样维系的家庭关系会更加和睦,比如我和父母都是朋友般的相处,我们会指出对方言行不对之处,然后相互进步。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我认为这是孝顺最好的诠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4-17
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父母的生活脱节,不是不想孝顺,而是很难做到人们眼中的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以感恩之心对待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可是每个人孝顺的方式并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学历越高,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的人来说,他找工作大概率会在自己所生活的地区;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来说,他找工作大概率会在自己上学的城市;可对于一个出国留学的人来讲,是回国还是定居在国外,这或许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辈一辈人的持续传承,在如今这个时代当中发生了巨大改变。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可是这一代人才开始真正彻底脱离父母。在现实生活当中,越是学历高的人,需要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就更多,离父母可能就越远,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常态,不论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学历越高的人越难做到人们眼中的孝顺,这也是之所以会有人觉得他们不够孝顺的原因。
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孝顺,可以说是常回家陪伴父母,可以说是给父母物质上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可是伴随着学历的不断提升,我们会发现这部分人群越来越难以做到世俗意义上的孝顺。

因为学历很高,他们当然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可这也就代表着需要在生活中投入更多精力,代表着需要承担生活中的更大压力;因为常年求学在外,他们其实早就已经变成了彻底独立的个体了,和父母之间虽然还有足够的牵连,但这种牵连已经不足以让他们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

这可以说是一件相当悲哀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在拼尽全力让孩子有更高的学历,而孩子有更高的学历,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会离父母更远。

人其实都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希望子女能够变得更好,对子女的付出可以说是毫无保留,也从没想过需要回报。可是当真的在自己年老后见不到孙女,心里又会觉得空落落的。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当双方开始各走各路,未来可能会让人心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