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如题所述

1、在宣传中培养体育意识

每个人的体育意识形成有先有后,有好有坏,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校园形成的体育氛围,对于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一些体育意识薄弱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内通过体育教学、运动会、体育节、广播、墙报、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大力宣传体育运动,构建强势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适当体育运动可缓解学习压力,减轻精神负担。同时,良好的身体素质又能帮助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

2、在竞争中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竞赛本身是一种参与,这种参与有竞赛选手的参与,也有观看者的参与,不同的是竞赛参与往往是全身心的投入,且影响的人多,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好得多。竞赛参与不仅使参与者的体育才华得以展示,体育运动精神得以升华;同时在竞赛中观看者也能从中自省自励,而整个体育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更是班级的凝聚力、团体合作精神重塑,以及学校体育氛围达到高潮的过程。

3、在观赏中培养体育意识

观看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体育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利用各种大型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的机会,组织学生观看,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宣传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体育竞赛的规则、技战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以及优美的体育动作,从而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对体育的热情。

4、从学习内容及改变教法中引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逐渐形成运动爱好和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新颖且丰富多样,难度深度安排适当,是激发和培养运动兴趣的前提。对教材内容是否兴趣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当然这并不是说竞技性的田径项目对学生而言兴趣相对不强,就不去选择其作学习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 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学习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参与这些项目,并达到学习目标。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来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那么,我们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如耐久跑的教学,每节课重复着绕操场跑道跑,学生练习几次就会乏味,教学手段单一、呆板、太传统,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兴趣就会降低。如采用追逐跑、接力跑、越野跑,自然自然地形跑等练习手段,学生就不感到乏味,而结合游戏、竞赛的练习方法,就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颖,深度、广度合理,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得,在学习中增添兴趣,在兴趣中促进学习,感到所学内容似曾相识而又陌生,需要通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伴随这一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这种体验才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多的关注,投入和参与。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事物和别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如痴如醉地爱好和从事体育运动现象了。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应该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知趣的更高认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影响十分深远,探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挖掘。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最终才能达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2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压力大,学生和家长更重视文化课。
  由于升学的压力大,中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他们上体育课有的是迫于纪律的压力,有的是为了单纯的调节,有的是为了从紧张的文化学习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更多的则是因为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而出于无奈,不得已去应付。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初中体育升学考试制度,对初中的体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当初中生一旦进入高中,知道高考是没有体育项目的时候,这样在初中阶段他们由于要参加升学考试而培养的体育主动性就大大减弱了。
  另外社会、家庭给予学生的升学压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考大学的唯一标准无非还是文化课成绩。所以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运动场上。久而久之,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被泯灭了。
  (二)应试教育对体育课有制约,无法保证体育课教学正常开展
  有些学校对体育教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大部分学校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体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加强,体育教学的环境与条件得不到明显改善,必要的体育设备和运动场地不健全。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
  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其他科目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象普遍存在,中学生绝大部分活动时间被占用。更有一些班主任、校领导发现某同学体育不合格,会到体育教师那里说情,要求“放一马”。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不足,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应付,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安全问题和教学内容陈旧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也会有发生教学事故的可能性。导致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思想上背负一定的思想包袱。学校怕担责任,体育老师也怕出麻烦,所以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付了事,只是为了教学安全考虑,不钻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感觉没有新意,宁愿在教室里上自习,也不愿意到操场上体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课的开展.
  (四)大部分学生体质差,不爱上体育课
  一部分学生自身对体育的意义认识不足,锻炼意识淡漠,学习兴趣低下,从而导致学生不爱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久而久之,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得不到显著提高,不能完成体育老师要求的锻炼任务,致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降低了对体育的兴趣。
  二、 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一)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也是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揭示体育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以体育游戏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游戏活动仍然是中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有较强的教育机遇。游戏是在欢快愉悦中进行的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缓解学习疲劳。由于不同的与体育游戏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因此,体育游戏能适应孩子身体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交往多了对孩子的群体生活和学会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乐趣,同时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三)利用竞赛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动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胜后的"成就感"是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中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要注意竞赛的方式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否则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积极性。“成就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当他们稍有进步时,就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能使其兴趣更趋于浓厚积极性更高。
  (四)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大胆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应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一些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已动手的能力,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运动器材,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新体育课的教学形式,要精心设计,力求有新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必然会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越上越想上。体育教学过程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认知等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作用,让学生自愿参加体育运动,通过自身体育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五)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体育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专项知识技能。
  学生非常注重体育老师的形象,教师的仪表、姿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教师的体态、仪表举止和技术动作示范等方面会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的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个体魄强壮,体形匀称,姿态潇洒,动作优美,示范准确,身着整洁运动服的体育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