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名字的来历,谐音“假语存”是什么意思?

贾雨村名字的来历,谐音“假语存”是什么意思?

1、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 “贾雨村”取意为“假语存” 有些真象是不可以明着写出来的,所以才会这样写。
2、贾雨村,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故为“假语村言”。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6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是二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但他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中却是一个穿线人物,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贾雨村是与另一个穿线人物甄士隐捉对儿出现的。小说开头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 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 故日贾雨村云云。”曹雪芹写的整部小说都自命为假语村言,更足见贾雨村这个人物非同小可。真事既已隐去了,我们看到的便通是假语村言了。于是在小说中我们也便看到,第二回以后甄士隐这个人物不复出现,而贾雨村则往往出现在许多重大转折中。
与甄士隐、贾雨村同时出场的另两个穿线人物癞头和尚、跋足道人,在《红楼梦》这部小说情节发展中也是不可少的;但他们近乎神话人物,只在解决非现实的矛盾中方得出现,例如宝玉中魔及宝玉失玉等情节。一僧一道虽然也兆示着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命运,但他们只代表着作者暗中对世人的警示。而在现实中直接涉入了贾府的矛盾而且在其中起着推波逐澜的作用,又同时反映着世俗中一种势力小人心态的,则莫过于这个作者着笔不多却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贾雨村了。
贾雨村这个人物一出现,就给人一副权奸之相:“… … 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姗星眼,直鼻权腮。”这是一个落泊书生形象,然而又颇不甘久居人下,好像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脂评批道:是莽、操遗容。看来批得是切当的。此人性格豪爽,有时举止不同凡俗,但却藏着,一颗寻找机会飞黄腾达的心思。因兼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正是此类人物的心灵写照。这是个仕宦人物的缩影,是当时社会中热心于功名利禄之辈的一个活生生典型。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难闻的市侩之气。他浑身散发着一种令人恶心的臭味,却又以读书上进的外表伪装着;他有一颗为追求利欲不顾一切的肮脏心灵,却又时时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这样一个人物,正是作者极端僧恶的,而在《红楼梦》小说中,他又恰好是主人公贾宝玉与之南辕北辙的一个典型。第三十二回中写道:“正说着,有人来域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去。’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后来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学问”,当下被贾宝玉不了逐客令,而且被他骂为说“混帐话”。贾宝玉之所以鄙弃功名,也在于池对贾雨村之流的深恶痛绝。由此我们又看到,贾雨村这个人物正是作为贾宝玉的一个绝对反衬角色来写的。贾宝玉之所以不愿以八股取仕而走一条官宦之路,正是不愿使自己变成一个没有心肝的贾雨村。无论从全书结构,还是表达主题,贾雨村这个人物都不可小看。他不仅以其生动独特的面目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以其典型性在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在情节发展中,他又是一个极重要的穿线人物,使其不可或缺。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4411668/2706/96/78/0_1.html
附上网址,可详细了解
第2个回答  2010-03-26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红楼梦中的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是与另一个穿线人物甄士隐捉对儿出现的。小说开头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 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 故日贾雨村云云。”曹雪芹写的整部小说都自命为假语村言,更足见贾雨村这个人物非同小可。真事既已隐去了,我们看到的便通是假语村言了。于是在小说中我们也便看到,第二回以后甄士隐这个人物不复出现,而贾雨村则往往出现在许多重大转折中。

单独看“假语存”你是看不明白的,结合“真事隐”就明白了吧。
第3个回答  2010-03-26
不是“假语存”是“假语村”,意思是把假话公诸于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