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故事你知道哪些?

如题所述

洛克菲勒的故事: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

洛克菲勒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这是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更值得关注的商业领袖,但美国几代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对他都没有很好触及。现在,曾因《摩根家族》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荣·切尔诺,以其客观而优美的笔法,向人们描绘了洛克菲勒的故事。
终身难忘的“就业日”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里奇福德镇。他们这个家族是十八世纪从德国举家移民到美国的。约翰的父亲比尔是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这使他们家庭一次次搬迁,日子过得很不安定。1853年初,洛克菲勒一家搬到俄亥俄州一个草原小镇,第二年,15岁的约翰进了中心高中,同学们叫他“约翰·D”(因为他在作文里这样署名)。约翰是一个超群的辩论家,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头头是道。他有个密友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国会参议员兼共和党领袖;另一个朋友叫达尔文·琼斯,他们成了少年时代的三剑客。

约翰·D迷恋上了音乐,他甚至一度想当音乐家。当时他与父亲有个特殊的约定:借给父亲一小笔贷款,但要收取利息。尽管这点钱只相当于他来回坐车的费用,可是对生意上的事,他从来就不感情用事。约翰·D·洛克菲勒16岁时,开始面对艰难时世,他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知名度高的公司。每天早上八点,他离开住处,身穿黑色衣裤和高高的硬领西服,戴上黑领带,去赴新一轮的预约面试。他不顾一再被人拒之门外,日复一日地前往——每星期六天,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当时克利夫兰的人口大约为三万。洛克菲勒说,他把列入名单的公司走了一遍之后,又从头开始,有些公司甚至去了两三次,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可是洛克菲勒是那种倔脾气的人,越是受到挫折,他的决心反而越坚定。

1855年9月26日上午,他走进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接见他的是二老板亨利·B·塔特尔,他需要人记账,便叫洛克菲勒午饭后再来。喜出望外的洛克菲勒一步一跳走了出去。此后,一直到了老年,他仍记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午饭后他见到大老板艾萨克·L·休伊特。此人在克利夫兰拥有大量的房地产,还是克利夫兰铁矿开采公司的创办人,他仔细看了这孩子写的字,然后说:“留下来试试吧。”老板让洛克菲勒脱下外衣马上工作,工资的事提也没提。他过了三个月才收到了第一笔补发的微薄的报酬。洛克菲勒一生都把9月26日当做“就业日”来庆祝,那热情,胜过他自己过生日。

洛克菲勒埋头于散发着霉味的账本里。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上班,办公室点的是昏暗的鲸油灯。他说过:“由于我第一个工作是簿记员,所以我学会了十分尊重数字和事实,无论它有多小……”后来公司让洛克菲勒负责付账单,他接过这项工作后仔细核查,“比花自己的钱还尽心”。有一次,在隔壁办公的老板交给他一份长长的、未经核对的管道铺设费账单,请他去付一下。他从中发现了几分钱的差错,洛克菲勒对这种大大咧咧的态度感到十分震惊。此外年轻的洛克菲勒还为休伊特收房租,他不但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欠债的人交出钱为止。南北战争爆发前,大多数企业都只经营一项业务或生产一种产品,而休伊特-塔特尔公司却代理各种商品的销售。1855年年底,休伊特给了洛克菲勒50美元作为头三个月的工钱,相当于每天五毛钱多一点。之后休伊特宣布,这位助理簿记员的工资将升到每月25美元,即每年300美元。

洛克菲勒的私人生活和他在公司的生活一样,也是受一笔笔账目支配的。他发现数字十分简洁、可心,便把公司里的业务准则应用到个人的精打细算上。1855年9月开始上班时,他花一毛钱买了个红色小本子,称其为账本甲,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账本甲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五十多年后,当他拿出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时,睹物生情,几乎是老泪纵横。那个本子被安放在一个贵重物品保险库里,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账本甲还告诉人们:洛克菲勒从小就是一位热衷于行善的人。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把6%左右的工资捐给了慈善机构。他20岁时,捐献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收入的10%。

1857年,17岁的洛克菲勒被提升为主任簿记员,年收入提到600元。他充满自信地尝试做面粉、火腿和猪肉生意,数量尽管不大,但每次都有赚头。1858年,洛克菲勒的英国朋友莫利斯·克拉克提议他和自己成立一家经销农产品的合伙商号,最初各投资2000元。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从父亲那里借来1000块钱,加上自己的钱,同克拉克在临河大街32号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年方18岁便进入了贸易代理行合伙人之列。

跻身于石油产业

早在18世纪,印第安人塞尼卡部落就开始利用石油了。到了19世纪50年代,30岁出头,毕业于达特默斯学院的中学校长兼律师乔治·比斯尔组建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并且在当地采集了石油样本送到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耶鲁大学的小本杰明·西里曼那里进行化验。化验报告中证明这种油可以提炼成优质的照明油,还可以生产出许多副产品。1859年8月28日,宾州的一口探油井里终于咕嘟咕嘟地冒出了石油。

洛克菲勒虽然后来对石油抱有极大的热忱,却是逐步从经营农产品转移到石油上来的。把洛克菲勒拉进这个行业的,是克拉克的朋友塞缪尔·安德鲁斯。安德鲁斯是照明油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煤油将比其他来源的光要亮,市场也更大。为了寻找赞助人,安德鲁斯经常去克拉克和洛克菲勒的办公室转悠。但是每当安德鲁斯谈起提炼石油的事情,心存疑虑的克拉克便打断他说:“我告诉过你,这事没希望,我们不会拿出钱来。”安德鲁斯转而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把他的想法又推销了一遍。洛克菲勒头一次投资铁路股份获利了,正好手头有一笔钱,他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动员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元,作为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一半的周转资金。

洛克菲勒将炼油厂选在一条名叫金斯伯里的小河边,那条窄窄的水路,离克利夫兰市中心一英里半的路,流入凯霍加河。而铁路把克利夫兰同纽约市连接起来,并且使它有了一条连接宾州油田的宝贵通道。由于水陆并举,洛克菲勒占据了他取得低廉运费的优势。没过多久,沿着金斯伯里河出现了一连串的炼油厂。安德鲁斯对做生意一窍不通,他让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去管经营,自己只管炼油方面的事。而洛克菲勒对实际炼油过程十分关心,他经常早晨六点走进制桶车间,把油桶一个个推出来,石油提炼出来之后还会残留下一些硫酸,洛克菲勒就制订计划用那些残余物来生产化肥——这是他头一次想到用废弃物生产副产品。不到一年,炼油业务就成为他们公司最赢利的行当,洛克菲勒紧紧抓住了这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一头扎了进去。

1860年,洛克菲勒代表一群炼油资本家去了泰特斯维尔油田,以确保自己炼油厂的石油供应。他在油田看到,为了把原油运到铁路边上,人们把它装在桶里,用大车拉着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装满石油的车队在车辙交错的道路上绵延不断,许多油桶从车上掉下来摔碎了。原先一派田园风光的山谷变得一片乌黑,井架、油罐、机房与东倒西歪的小屋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油区到处是赌徒和妓女,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洛克菲勒的故事 文/何南辉
洛克菲勒,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他在短短的几十年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学生生涯到高二时就永远结束了.不是因为贫困,事实上,父亲行医赚了一些钱,他的学费是不成问题的.
那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读大学,一般家庭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就必须开始独立谋生了,在与洛克菲勒同时代的人中,鲜有人上过大学的.此外,他辍学的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以至於如此迫不急待地想加入其中.他知道,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抢得先机.
洛克菲勒的居住的克利夫兰是一个人口大约三万的新兴城镇,交通四通八达,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兴旺,吸引了许多新移民从外地赶来这裏定居.小镇在迅速扩大,似乎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让年轻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十六岁的洛克菲勒充满信心地告别学生时代,开始他的淘金梦.在酷热的夏天,他踌躇满志地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那些知名度高的公司.
虽然他高中没有毕业,毫无工作经验,但他坚信,只有那些大公司才适合自己,而且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他去了银行,铁路公司及批发公司,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他根本就没有考虑.他去那些繁华的商业区找工作,没有丝毫的胆怯,他总是直接要求见老板,或是一个真正「管事」的人,对那些助理一类的人,他从不和他们多费口舌,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懂会计,我要找个活干.」
想当然的一个高中都没毕业又没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一再的碰壁是理所当然的,但洛克菲勒却不气馁,每天早上八点钟,他穿戴整齐,开始新一轮的预约面试.有些公司他甚至去了三,四次,换了别人早就放弃了,不过洛克菲勒是一个倔强的人,困难越大,他的斗志也越高,决心也越坚定.
每个人都过求职的经历,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的经历不会是特别愉快的.对洛克菲勒来讲,这段经历却是他一生最为宝贵的.
那个炎热的夏天,成为洛克菲勒一生事业的开始.他回忆说:「路面又热又硬,我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常常双脚发痛.那时候,父亲曾对我说,如果我找不到事,就叫我回乡下去,那是我所不愿的,我不想依靠任何人,而且也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时我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
这场面试的「持久战」,持续了六个星期,他从没有放弃,终於有了有一家商行录用洛克菲勒为记账员,从此开启了洛克菲勒传奇致富的一生.(何南辉)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他33岁那年赚到了他的第一个100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那么,53岁时他又成就了什么呢?
不幸的是,53岁时,他却成了忧虑的俘虏。充满忧虑及压力的生活早已摧毁了他的健康,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Johnk·Winkler)说,他在53岁时,看起来就像个僵硬的木乃伊。
洛克菲勒53岁时因为莫名的消化系统疾病,头发不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无法幸免,最后只剩几根稀疏的眉毛。温格勒说:“他的情况极为恶劣,有一阵子他只得依赖酸奶为生。”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症,后来,他不得不戴一顶扁帽。不久以后,他订做了一个500美金的假发,从此,一生都没有脱下来过。
洛克菲勒原本体魄强健,他是在农庄长大的,有宽阔的肩膀,迈着有力的步伐。可是,在多数人的巅峰岁月——53岁时,他却肩膀下垂、步履蹒跚。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只能靠简单饮食为生。他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他一个星期能吃得下的食物却要不了两块钱。医生只允许他喝酸奶,吃几片苏打饼干。他的皮肤毫无血色,那只是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他只能用钱买最好的医疗,使他不至于53岁就去世。
为什么?完全是因为忧虑、惊恐、压力及紧张。事实上,他已经把自己逼近坟墓的边缘。他永远无休止地、全身心地追求目标,据亲近他的人说,每次赚了大钱,他的庆祝方式也不过是把帽子丢到地板上,然后跳一阵土风舞。可是如果赔了钱,他会大病一场。一次,他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金的粮食取道太湖区水路,保险费需要150美元。他觉得太贵了!因此没有购买保险。可是,当晚伊利湖有飓风,洛克菲勒整夜担心货物受损,第二天一早,当他的合伙人跨进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正来回踱步。
他叫道:“快去看看我们现在还来不来得及投保。”合伙人奔到城里找保险公司。可等他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的心情更糟。因为他刚刚收到电报,货物已安全抵达,并未受损!于是,洛克菲勒更生气了,因为他们刚刚花了150美元投保。
事实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搞病了,他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想想看,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达50万美元,他却为区区150美元把自己折腾得病倒在床上。他无暇游乐、休息,除了赚钱及教主日祈祷,他没有时间做其他任何事情。
他的合伙人贾德纳(George Gardner)与其他人以2000美元合伙买了一艘游艇,洛克菲勒不但反对,而且拒绝坐游艇出游。
贾德纳发现洛克菲勒周末下午还在公司工作,就央求他说:“来嘛!约翰,我们一起出海,航行对你有益,忘掉你的生意吧!来点乐趣嘛!”洛克菲勒警告说:“乔治·贾德纳,你是我所见过最奢侈的人,你损害了你在银行的信用,连我的信用也受到牵连,你这样做,会拖垮我的生意。我绝不会坐你的游艇,我甚至连看都不想看。”结果他在办公室里待了整个下午。
永远缺乏幽默,永远只顾眼前,是洛克菲勒整个事业生涯的写照。即使坐拥百万资产,他却一直担心财富可能随时失去。马克·汉纳(Mark Hanna)说过:“这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
洛克菲勒住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时,曾向邻居吐露真言,说他希望能被人爱,可是他却是如此寡情与多疑,以致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他。
洛克菲勒的部属与合伙人都很畏惧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也同样怕他们,他怕他们把公司的秘密泄露出去。
他对人性几乎没有丝毫信心,有一次他与一位石油提炼专家签了10年的合约,他要那个人承诺不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闭上嘴,好好干活!”
正逢他事业巅峰、财源滚滚的时候,他的个人世界却崩溃了,标准石油公司也一直灾祸不断——与铁路公司的诉讼、对手的打击等等。
遭他无情打击的对手,没有一个不想把他吊在苹果树下。威胁要他性命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入他的办公室。
他雇用保镖防止敌人杀他,他很想忽视这些仇恨,一次,他自我解嘲地说:“踢我、诅咒我!你还是拿我没办法!”但是他终究是个凡人,他无法忍受憎恨,也无法承受忧虑。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了,对这个新的“敌人”——由身体内部发出的疾病,他感到极为茫然与迷惑。
后来,医生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或者选择财富与忧虑,或者他的生命。他们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条”。他终于退休了,可惜退休前,忧虑、贪婪与恐惧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
当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见到他时,真是大吃一惊,她写道:“他的脸上饱经忧患,他是我见过的最老的人。”
老?怎么会呢?
洛克菲勒比麦克阿瑟反攻菲律宾时,还要年轻几岁呢?可是他的身体状况极差,以致艾达感到他太可怜了,当时她正着手写一篇讨伐标准石油公司的文章,她没有任何理由同情这位一手建立起这个超级“八爪鱼”的首脑,然而,当她看见洛克菲勒在教主日,急切地渴求他人同情的目光时——她说:“我心中
第2个回答  2018-03-09
洛克菲勒的故事 文/何南辉
洛克菲勒,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他在短短的几十年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学生生涯到高二时就永远结束了.不是因为贫困,事实上,父亲行医赚了一些钱,他的学费是不成问题的.
那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读大学,一般家庭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就必须开始独立谋生了,在与洛克菲勒同时代的人中,鲜有人上过大学的.此外,他辍学的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以至於如此迫不急待地想加入其中.他知道,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抢得先机.
洛克菲勒的居住的克利夫兰是一个人口大约三万的新兴城镇,交通四通八达,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兴旺,吸引了许多新移民从外地赶来这裏定居.小镇在迅速扩大,似乎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让年轻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十六岁的洛克菲勒充满信心地告别学生时代,开始他的淘金梦.在酷热的夏天,他踌躇满志地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那些知名度高的公司.
虽然他高中没有毕业,毫无工作经验,但他坚信,只有那些大公司才适合自己,而且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想法.他去了银行,铁路公司及批发公司,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他根本就没有考虑.他去那些繁华的商业区找工作,没有丝毫的胆怯,他总是直接要求见老板,或是一个真正「管事」的人,对那些助理一类的人,他从不和他们多费口舌,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懂会计,我要找个活干.」
想当然的一个高中都没毕业又没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一再的碰壁是理所当然的,但洛克菲勒却不气馁,每天早上八点钟,他穿戴整齐,开始新一轮的预约面试.有些公司他甚至去了三,四次,换了别人早就放弃了,不过洛克菲勒是一个倔强的人,困难越大,他的斗志也越高,决心也越坚定.
每个人都过求职的经历,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的经历不会是特别愉快的.对洛克菲勒来讲,这段经历却是他一生最为宝贵的.
那个炎热的夏天,成为洛克菲勒一生事业的开始.他回忆说:「路面又热又硬,我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常常双脚发痛.那时候,父亲曾对我说,如果我找不到事,就叫我回乡下去,那是我所不愿的,我不想依靠任何人,而且也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时我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
这场面试的「持久战」,持续了六个星期,他从没有放弃,终於有了有一家商行录用洛克菲勒为记账员,从此开启了洛克菲勒传奇致富的一生.(何南辉)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他33岁那年赚到了他的第一个100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那么,53岁时他又成就了什么呢?
不幸的是,53岁时,他却成了忧虑的俘虏。充满忧虑及压力的生活早已摧毁了他的健康,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Johnk·Winkler)说,他在53岁时,看起来就像个僵硬的木乃伊。
洛克菲勒53岁时因为莫名的消化系统疾病,头发不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无法幸免,最后只剩几根稀疏的眉毛。温格勒说:“他的情况极为恶劣,有一阵子他只得依赖酸奶为生。”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症,后来,他不得不戴一顶扁帽。不久以后,他订做了一个500美金的假发,从此,一生都没有脱下来过。
洛克菲勒原本体魄强健,他是在农庄长大的,有宽阔的肩膀,迈着有力的步伐。可是,在多数人的巅峰岁月——53岁时,他却肩膀下垂、步履蹒跚。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只能靠简单饮食为生。他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他一个星期能吃得下的食物却要不了两块钱。医生只允许他喝酸奶,吃几片苏打饼干。他的皮肤毫无血色,那只是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他只能用钱买最好的医疗,使他不至于53岁就去世。
为什么?完全是因为忧虑、惊恐、压力及紧张。事实上,他已经把自己逼近坟墓的边缘。他永远无休止地、全身心地追求目标,据亲近他的人说,每次赚了大钱,他的庆祝方式也不过是把帽子丢到地板上,然后跳一阵土风舞。可是如果赔了钱,他会大病一场。一次,他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金的粮食取道太湖区水路,保险费需要150美元。他觉得太贵了!因此没有购买保险。可是,当晚伊利湖有飓风,洛克菲勒整夜担心货物受损,第二天一早,当他的合伙人跨进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正来回踱步。
他叫道:“快去看看我们现在还来不来得及投保。”合伙人奔到城里找保险公司。可等他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的心情更糟。因为他刚刚收到电报,货物已安全抵达,并未受损!于是,洛克菲勒更生气了,因为他们刚刚花了150美元投保。
事实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搞病了,他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想想看,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达50万美元,他却为区区150美元把自己折腾得病倒在床上。他无暇游乐、休息,除了赚钱及教主日祈祷,他没有时间做其他任何事情。
他的合伙人贾德纳(George Gardner)与其他人以2000美元合伙买了一艘游艇,洛克菲勒不但反对,而且拒绝坐游艇出游。
贾德纳发现洛克菲勒周末下午还在公司工作,就央求他说:“来嘛!约翰,我们一起出海,航行对你有益,忘掉你的生意吧!来点乐趣嘛!”洛克菲勒警告说:“乔治·贾德纳,你是我所见过最奢侈的人,你损害了你在银行的信用,连我的信用也受到牵连,你这样做,会拖垮我的生意。我绝不会坐你的游艇,我甚至连看都不想看。”结果他在办公室里待了整个下午。
永远缺乏幽默,永远只顾眼前,是洛克菲勒整个事业生涯的写照。即使坐拥百万资产,他却一直担心财富可能随时失去。马克·汉纳(Mark Hanna)说过:“这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
洛克菲勒住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时,曾向邻居吐露真言,说他希望能被人爱,可是他却是如此寡情与多疑,以致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他。
洛克菲勒的部属与合伙人都很畏惧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也同样怕他们,他怕他们把公司的秘密泄露出去。
他对人性几乎没有丝毫信心,有一次他与一位石油提炼专家签了10年的合约,他要那个人承诺不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闭上嘴,好好干活!”
正逢他事业巅峰、财源滚滚的时候,他的个人世界却崩溃了,标准石油公司也一直灾祸不断——与铁路公司的诉讼、对手的打击等等。
遭他无情打击的对手,没有一个不想把他吊在苹果树下。威胁要他性命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入他的办公室。
他雇用保镖防止敌人杀他,他很想忽视这些仇恨,一次,他自我解嘲地说:“踢我、诅咒我!你还是拿我没办法!”但是他终究是个凡人,他无法忍受憎恨,也无法承受忧虑。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了,对这个新的“敌人”——由身体内部发出的疾病,他感到极为茫然与迷惑。
后来,医生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或者选择财富与忧虑,或者他的生命。他们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条”。他终于退休了,可惜退休前,忧虑、贪婪与恐惧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
当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见到他时,真是大吃一惊,她写道:“他的脸上饱经忧患,他是我见过的最老的人。”
老?怎么会呢?
洛克菲勒比麦克阿瑟反攻菲律宾时,还要年轻几岁呢?可是他的身体状况极差,以致艾达感到他太可怜了,当时她正着手写一篇讨伐标准石油公司的文章,她没有任何理由同情这位一手建立起这个超级“八爪鱼”的首脑,然而,当她看见
第3个回答  2018-03-11
  克菲勒作为一个传奇人物,必然有其独到的人生见解。作为一个富人,他有权安排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角色;作为一个企业家,无人能否认他的经营才能。
如果问美国首富是谁?许多人可能毫不犹豫的回答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根据《富比世》杂志,比尔·盖茨至去年止已连续15年蝉连美国首富,的确当之无愧。但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另一项美国历史最富排行榜,则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夺冠,盖茨仅位列第五,该排行以占当时美国GDP比重进行评比,70年前洛克菲勒个人财富比例高达美国GDP的1/65,而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个人资产总值虽超过了800亿美元,仅占目前美国GDP1/152。
  洛克菲勒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商业巨擘,被认为是人类近代史上首富,身价折合今日达3000亿美元以上,其发迹过程有如美国人经济奋斗发展的缩影版本。
  出身贫寒的洛克菲勒,通过努力不懈及雄心壮志,1870年创立了标准石油,全盛期几乎垄断全美石油市场,即便后来在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违反“反托拉斯法”勒令分拆为34家公司,后继的艾克森美孚、埃莫科、康纳科、雪佛龙仍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几家石油公司。除此,洛克菲勒也跨足铁路、海路运输、金融、教育等事业版图。
  至今谈论当代美国史也难以避开洛克菲勒家族,例如被称作美国财富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占地22英亩的商场与办公大楼让中心成为纽约第二个市中心“DOWNTOWN”,80年代末该中心曾被日本三菱财团买下,中心的命运和当时美国衰落、日本崛起的世潮看法同进,在日本泡沫经济后才又被美国人买了回去。目前,洛克菲勒中心共包括19 栋建筑,其中最大的是奇异电器大楼,高259米,通用电器、时代华纳、美联社等公司也在这里安扎,该中心并拥有全美最大剧场:近6000座位的无线电城音乐厅。
  其他如美国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洛克菲勒大学、大通银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亦皆为洛克菲勒家族创设或赞助。
  
  
  

最为世人好奇的,莫过于洛克菲勒的经商之道及对后代的教育理念。摆除“富不过三代”魔咒的洛克子孙们至今已富过六代,而我们国家目前恐怕摆脱不了富不过二代。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自然成为许多富豪守住财富的指导手则,但信里更值得学习的,是洛克菲勒隽智的人生智慧。
  爬向高峰不意谓“付出代价” 而是衷心热爱
  洛克菲勒非常乐于工作,他在信中提到他的第一份簿记员工作经历:“那时我每天天刚濛濛亮就去上班,办公室里的鲸油灯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会让我对它失去热情。而结果是雇主不断地为我加薪。”他认为乐于工作的人,专心致力的投入自然能获得成功:“天堂或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
  “初进商界时常听说,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牺牲。然而,岁月流逝,我开始了解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价”。他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真正喜爱工作,任何行业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专心致力,衷心喜爱从事的工作,自然就成功了。”洛克菲勒这段话对想出人头地的社会新人,保证启发良多。
  行动,现在就做吧!
  洛克菲勒是个果敢十足的行动派。信中,他一再告诫儿子,行动!。他说:“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行动所得来的。”“ 很多人承认,没有智慧基础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有知识和智慧,如果没有行动,一切空谈。”“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的坏习惯,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人会生死一样,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许多人抗拒改变,即使现状多么令人不满,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
  “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过于想做的事太多,结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想到每件事步骤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绪所慑退,以致一事无成。”“要有现在就做的习惯,积极主动的精神,戒除精神散漫的习惯,要决心做个主动的人,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

“培养行动的习惯,不需要特殊的聪明智慧或专门的技巧,只需要努力耕耘,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即可。”
  最重要的是:防止自己找藉口
  洛克菲勒喜欢不断自我挑战,他认为外在环境的困难永远可以去改变创造,成功是透过努力不懈得来,而不是运气:
  “在凡夫俗子眼里,运气永远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发现有人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就会很随便、甚至用轻蔑的口气说:“这个人的运气真好,是好运帮了他!”这种人永远不能明白一个让自己赖以成功的伟大真理: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一个人不可能靠运气而成功,而是要付出努力的代价。”“所以我集中全力去发展自我,修练出使自己变成“赢家”的各种特质。”“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防止自己找借口。”
  洛克菲勒的座右铭是: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人要保持活力、永远坚强、坚毅,这是我惟一能做的事情洛克菲勒。
  “安逸和享乐是属于猪的生活理想”
  洛克菲勒对于“捐助他人”这件事,充满深刻智慧,也许甚至许多慈善捐款团体都无法体会其中道理,爱之适足以害之!
  在他写给儿子的第十三封信中写道: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里面提了一个有趣的捉猪故事,从故事的寓意他告诫儿子:‘一只动物要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它的机智就会被取走,接着它就麻烦了。同样情形也适用于人,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换名话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你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然而,洛克菲勒并非要儿子不帮助他人,而是告诉他真正的帮助他人:‘是的,我一直鼓励你要帮助别人,但是就像我经常告诉你的那样,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条鱼,你只能供养他一天,但是你教他捕鱼的本领,就等于供养他一生,这个关于捕鱼的老话很有意义。’‘在我看来,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尊严,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这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作为富人,我有责任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使者,却不能成为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我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因为我称其为猪的理想。’
  洛克菲勒也的确不吝于回馈社会,在 1907年被称“富人大恐慌”所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里,他拿出了庞大资金有利帮助了稳定,当时《华尔街日报》评论写道:“洛克菲勒先生用他和声音和巨额资金帮助了华尔街”。而在洛克菲勒下半生40年中,也全心的投入慈善事业,但他仍强调对社会能带来后续有益创造的人事物做赞助。
  以下,不只是洛克菲勒给子女的珍贵家训,也是留给世人的宝藏:
  高贵快乐的生活,不是来自高贵的血统,也不是来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高贵的品格——自立精神
  一个人活着,必须在自身与外
第4个回答  2018-03-09
看他的家族传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