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上来说,法国面临几乎无力挽救的危局。法国投降前,比、荷、卢全部投降,英军通过敦刻尔克行动撤回本土,100万联军顿时作壁上观,外援已无。法军伤亡、被俘210万人,主力部队损耗殆尽。至投降时,法国北部、中部一带均沦陷,本土战略纵深狭小,在本土已失去抵抗可能。
从国际关系上来说,一是法国本土四面是敌,德、意向法宣战,西亲轴心,不排除背刺可能。二是在法军主力被消灭后,盟军在陆、空军上完全无法与轴心国抗衡。同盟国此时基本由英联邦成员国、法国、欧洲其他被侵略的国家组成,英国本土正规军仅十几个师,靠着敦刻尔克撤回去的30万续命,为防范登陆都不得不组建百万民兵;英联邦成员国陆军实力一般、且远水难解近渴;其他成员国要不投降要不流亡,都GAME OVER了。且慈父苏、灯塔美均无意参战,彼时同盟国在欧洲大陆大势去矣。
从再动员可能性上说,一是法国人力缺乏,战争初期法国已动员了1/3的20-45岁适役男子,无潜力可挖;二是陆空一体联合作战、机械化闪电战等新型战术,全面领先于法军,主要将领甘末林、魏刚等接连战败,无人出面主持危局,部队内失败主义情绪蔓延、高层战争信心已失;三是法国主要工业区被占领,装备物资匮乏;四是民众厌战情绪严重。
从领导阶层来讲,一是内阁和议会抵抗派和投降派对立严重,在悲观情绪的影响下投降派势大,总理雷诺无法获得议会信任而辞职,投降派的贝当老帅上台;二是法国本身战争意愿不强,法国是基于英、法对波兰的独立保障被破坏而被迫参战的,本身缺乏明确的战争目标(所以才出现奇怪的西线静坐战)。
从出路来讲,本土抵抗计划破产后,法国政府前途已无。①流亡英国;②流亡北非;③实现英法合并(丘吉尔也是脑洞大)。似乎都不是什么好路子。特别是在战争中英法两国裂痕加深,凭什么留着法国人的血为英国人在前面做挡箭牌。从国际形势看,法西斯势力在30年代风生水起,俨然已成为一种潮流,加入轴心大家庭也未必不是一种出路?
从综合实力来看,从二战始,战争不光是军人的战争,是总体战、无限制战,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法国受一战胜利、经济危机等多重影响,法国的经济实力、战争潜力、资源储备、动员能力在战争前夕已远落后于德国。
总体来看,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溃败的太快,而臃肿官僚的政府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国民和领导层又严重缺乏战争动机、信心和支持度,本身纵深、国力又不足以支撑持续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