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如题所述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好事怎么都落到你身上呢?还是踏踏实实的进行好职业规划,再考虑下一步工作的问题。

至于职业规划,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寻找你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善于发掘与否的差异。或许有的人会在心里嘀咕:“我怎么没看到自己的优势,只知道有哪些缺点呢?”其实,有时候,缺点的背面恰恰就是优点。

举个例子:你不善于表达,只是喜欢静静倾听,这看似一种缺点,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优点,比如心理医生,就需要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反之亦然,善于表达却不善于倾听,比如演讲师、培训师,都需要侃侃而谈的能力。

以此类推,你记性不好,那意味着你不记仇,可以考虑交际工作;你容易犯困,在哪都能睡,那意味着你睡眠好,可以适应常出差的工作;你喜欢写不喜欢说,那你可以考虑文字工作,等等,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了。

结合这些优势,再去考虑你的职业选择,乃至未来人生的规划,是不是感觉眼前有了一丝光亮,不再那么迷茫了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书末的测试码是全书的价值所在,此码可以去网站测试你的优势所在,书的内容主要是测试的各种结果分析,这是很专业的测试,国外已经流行了近一个世纪了,大家可以以此来明确自己的优势。


2 明确人生目标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这是网络上的流行语,估计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状态。但是请醒醒,梦与梦想还是有区别的,这是做梦,不是梦想,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精简标准

如果真的想认认真真规划你的未来职业,那么必须要做到——将你的标准精简。你单纯的想找一份钱多的工作,可能还好找;但是既想要钱多,又想事少,那就有点难了;若再考虑离家近,责任轻的问题,那几乎就不可能了,尤其是就你的第一份职业而言。

或许,你的标准会有很多,但是,要学会取舍,择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你若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你若选择了安逸,就别考虑有太好的发展。

不仅选择职业要精简标准,对待人生,我们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量化目标

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年轻时就要考虑清楚,当我们老了之后,希望被别人说成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有名望,还是平凡,一无是处,或是一个只懂得安逸的人?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量化你的目标。

你想做一个智慧的人,光说是远远不够的,得明确,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就需要把目标具体化,也就是限定为可衡量、有具体时间限制的,不能红口白牙地说,“我这一辈子要做一个智慧的人”,那太宽泛了,和没说没什么区别。

相反的,定好目标之后,还应该继续具体细化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说,我想做一个智慧的人,那么:1,我每天都要读书几个小时;2,每周都要抽出几次时间来写作;3,多少岁之前,至少一本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问世。每天实现一点点,日积月累,梦想才会变为现实。


3 基于兴趣选择

前阵子毕业季,即将找工作的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在求职时遭到一家人的干涉,父母希望他能就近工作,女友希望他能到她读研的城市工作,亲戚的建议更是五花八门,这让他无从选择,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了。

其实,除了以上诸因素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选择也在困扰着他,那就是社会的公认选择。

我们找工作,肯定会考虑这个问题:什么属于热门行业。热门这个词,就代表了公认。

如此一来,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就包括:社会,家人,朋友。

一句话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选择的重要性。那么,面对这么些因素,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

答案是:兴趣+发展前景

既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更要考虑自身兴趣。热门行业,可以确保你短时间内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发展空间,又是一个在选择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但是,有一成不变的热门行业吗?没有。你说互联网很火,那是你不知道千禧年的互联网寒冬;你说国企很稳固,但当年的下岗热潮,哪个不是国营?改革开放初期,出租车司机是个挤破头的职业,可现在呢?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是,如果风停了呢?热门的行业,终究会有一天变得冷清,那个时候,只有兴趣,才能支撑你坚守下去,并取得成就。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理论”,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换算下来,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需要五年。这五年时间,能否坚持下来,能否过的快乐,就取决于你是否兴趣在此。

ps:《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影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主人公们与父母关于职业选择的讨论,值得深思。


4 培养自身才能

压轴出场的,往往是重中之重。职业规划,一定不要忽视了你自身的才能。以上种种方面只是确保你的下限,但才能,却会决定你的上限。

·证书的作用

能力怎么体现?面试的时候人家要看看你的专业能力,不可能让你现场做份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你的相关证书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其他各种专业方面的证书,都是你的敲门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只是把证书当成敲门砖来用,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考取证书过程中所培养出的能力,才是无价之宝。千万不要买椟还珠,获得证书之后就将这一技能弃之不顾。

·“给我个惊喜,还你个机会”

很多人求职的时候,都有这么个想法:“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但是,公司凭什么给你机会呢?用未来做承诺是很不靠谱的,公司需要看到的,是你的潜力,即你简历上呈现的那些相关的经历与成绩,也就是说,你得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才会考虑给你一个机会。

那么,怎么去创造这种惊喜呢?“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需要你去慢慢积累,培养相关的能力,在校期间,就要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经历,实习也好,志愿者也罢,多涉猎,哪怕是失败的经历,都比没有经历要强的多。

当然,职业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因人而异的,需要融入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实际情况。我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个框架,而非成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3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好事怎么都落到你身上呢?还是踏踏实实的进行好职业规划,再考虑下一步工作的问题。

至于职业规划,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寻找你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善于发掘与否的差异。或许有的人会在心里嘀咕:“我怎么没看到自己的优势,只知道有哪些缺点呢?”其实,有时候,缺点的背面恰恰就是优点。

举个例子:你不善于表达,只是喜欢静静倾听,这看似一种缺点,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优点,比如心理医生,就需要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反之亦然,善于表达却不善于倾听,比如演讲师、培训师,都需要侃侃而谈的能力。

以此类推,你记性不好,那意味着你不记仇,可以考虑交际工作;你容易犯困,在哪都能睡,那意味着你睡眠好,可以适应常出差的工作;你喜欢写不喜欢说,那你可以考虑文字工作,等等,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了。

结合这些优势,再去考虑你的职业选择,乃至未来人生的规划,是不是感觉眼前有了一丝光亮,不再那么迷茫了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书末的测试码是全书的价值所在,此码可以去网站测试你的优势所在,书的内容主要是测试的各种结果分析,这是很专业的测试,国外已经流行了近一个世纪了,大家可以以此来明确自己的优势。


2 明确人生目标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这是网络上的流行语,估计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状态。但是请醒醒,梦与梦想还是有区别的,这是做梦,不是梦想,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精简标准

如果真的想认认真真规划你的未来职业,那么必须要做到——将你的标准精简。你单纯的想找一份钱多的工作,可能还好找;但是既想要钱多,又想事少,那就有点难了;若再考虑离家近,责任轻的问题,那几乎就不可能了,尤其是就你的第一份职业而言。

或许,你的标准会有很多,但是,要学会取舍,择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你若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你若选择了安逸,就别考虑有太好的发展。

不仅选择职业要精简标准,对待人生,我们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量化目标

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年轻时就要考虑清楚,当我们老了之后,希望被别人说成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有名望,还是平凡,一无是处,或是一个只懂得安逸的人?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量化你的目标。

你想做一个智慧的人,光说是远远不够的,得明确,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就需要把目标具体化,也就是限定为可衡量、有具体时间限制的,不能红口白牙地说,“我这一辈子要做一个智慧的人”,那太宽泛了,和没说没什么区别。

相反的,定好目标之后,还应该继续具体细化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说,我想做一个智慧的人,那么:1,我每天都要读书几个小时;2,每周都要抽出几次时间来写作;3,多少岁之前,至少一本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问世。每天实现一点点,日积月累,梦想才会变为现实。


3 基于兴趣选择

前阵子毕业季,即将找工作的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在求职时遭到一家人的干涉,父母希望他能就近工作,女友希望他能到她读研的城市工作,亲戚的建议更是五花八门,这让他无从选择,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了。

其实,除了以上诸因素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选择也在困扰着他,那就是社会的公认选择。

我们找工作,肯定会考虑这个问题:什么属于热门行业。热门这个词,就代表了公认。

如此一来,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就包括:社会,家人,朋友。

一句话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选择的重要性。那么,面对这么些因素,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

答案是:兴趣+发展前景

既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更要考虑自身兴趣。热门行业,可以确保你短时间内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发展空间,又是一个在选择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但是,有一成不变的热门行业吗?没有。你说互联网很火,那是你不知道千禧年的互联网寒冬;你说国企很稳固,但当年的下岗热潮,哪个不是国营?改革开放初期,出租车司机是个挤破头的职业,可现在呢?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是,如果风停了呢?热门的行业,终究会有一天变得冷清,那个时候,只有兴趣,才能支撑你坚守下去,并取得成就。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理论”,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换算下来,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需要五年。这五年时间,能否坚持下来,能否过的快乐,就取决于你是否兴趣在此。

ps:《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影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主人公们与父母关于职业选择的讨论,值得深思。


4 培养自身才能

压轴出场的,往往是重中之重。职业规划,一定不要忽视了你自身的才能。以上种种方面只是确保你的下限,但才能,却会决定你的上限。

·证书的作用

能力怎么体现?面试的时候人家要看看你的专业能力,不可能让你现场做份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你的相关证书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其他各种专业方面的证书,都是你的敲门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只是把证书当成敲门砖来用,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考取证书过程中所培养出的能力,才是无价之宝。千万不要买椟还珠,获得证书之后就将这一技能弃之不顾。

·“给我个惊喜,还你个机会”

很多人求职的时候,都有这么个想法:“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但是,公司凭什么给你机会呢?用未来做承诺是很不靠谱的,公司需要看到的,是你的潜力,即你简历上呈现的那些相关的经历与成绩,也就是说,你得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才会考虑给你一个机会。

那么,怎么去创造这种惊喜呢?“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需要你去慢慢积累,培养相关的能力,在校期间,就要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经历,实习也好,志愿者也罢,多涉猎,哪怕是失败的经历,都比没有经历要强的多。

当然,职业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因人而异的,需要融入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实际情况。我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个框架,而非成品。

第2个回答  2016-10-21

正在求职的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呢?但找来找去,发现真的很难?其实找到这样工作并不难,关键看你怎么想~


首先是钱多。其实所谓的多或者少,其实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追求的“钱多事少”,当然不是日进斗金,天天啥事不干!而是在我们当下能力允许范围内,能够得到的最大投入产出比的事情。曾经在小说《圣徒》里面曾经这么表述:一块家里烤的大面包,直接去街头兜售,它只值半银币;但如果切成小块,包上精美的彩带,卖给节食的女性,就能卖五银币;要是制作成代表爱情的玫瑰十字造型,推销给热恋的情人,十银币都能赚到……我们期待的,其实只是希望付出有所回报而已,在追求丰厚回报的同时,没有人说不付出努力。


至于事少。其实本质是抓大放小。我们在公司里面做事,老板和客户其实并不在意你每天做了多少事,发了多少邮件,加了多少班,而是关注成果。我们期待的事少,是做高价值的事情,做关键节点的事情,做核心竞争力的事情。这是一种“抓手思维”,追求的是发现关键、解决关键的能力。想要“事少”,就要在事多的时候不盲目,在活重的时候不慌乱,依然磨练自己“抓关键”的能力。


最后就是“离家近”。这是安全感和家庭感的需求,可以去放弃北上广深这样大城市的打拼,找“离家近”的城市去追求相对钱多事少的工作,追求生命中的温度,让温馨成为生涯中的主线。同样,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期待这个离家近的公司不可得,有没有更多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比如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让家变成工作场所,从此公司和家庭零距离,也可以考虑降低其他标准,在心仪公司附近找满足需求的住所,用更高的房租和更低的体验换取每天可以用来学习成长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加值钱。

第3个回答  2016-10-21

正在求职的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呢?但找来找去,发现真的很难?其实找到这样工作并不难,关键看你怎么想~


首先是钱多。其实所谓的多或者少,其实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追求的“钱多事少”,当然不是日进斗金,天天啥事不干!而是在我们当下能力允许范围内,能够得到的最大投入产出比的事情。曾经在小说《圣徒》里面曾经这么表述:一块家里烤的大面包,直接去街头兜售,它只值半银币;但如果切成小块,包上精美的彩带,卖给节食的女性,就能卖五银币;要是制作成代表爱情的玫瑰十字造型,推销给热恋的情人,十银币都能赚到……我们期待的,其实只是希望付出有所回报而已,在追求丰厚回报的同时,没有人说不付出努力。


至于事少。其实本质是抓大放小。我们在公司里面做事,老板和客户其实并不在意你每天做了多少事,发了多少邮件,加了多少班,而是关注成果。我们期待的事少,是做高价值的事情,做关键节点的事情,做核心竞争力的事情。这是一种“抓手思维”,追求的是发现关键、解决关键的能力。想要“事少”,就要在事多的时候不盲目,在活重的时候不慌乱,依然磨练自己“抓关键”的能力。


最后就是“离家近”。这是安全感和家庭感的需求,可以去放弃北上广深这样大城市的打拼,找“离家近”的城市去追求相对钱多事少的工作,追求生命中的温度,让温馨成为生涯中的主线。同样,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期待这个离家近的公司不可得,有没有更多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比如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让家变成工作场所,从此公司和家庭零距离,也可以考虑降低其他标准,在心仪公司附近找满足需求的住所,用更高的房租和更低的体验换取每天可以用来学习成长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加值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1-18
自从开了微信公众号“人生补习班”,收到很多的提问,很多人求建议。我真心是不会给别人建议,每次有人提问都只能回复自己的经历,就有人建议说你应该把这些普遍性的问题写一写,这次先写职场中的。

我工作快十年了,做了7年多的全职打杂了,在这段时间做了大概20多种兼职。我对工作的要求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心情愉快,发展好。”我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如果我力不从心或者不愉快,我就努力学习,半年以后,如果还做不好,我就换工作。

▌1、想清楚你工作的目的

大家工作的目的不太一样,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是为了实现价值,有人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为了拥有更多的权利。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实现这很重要。

这本质上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走出思维的误区》大众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它不像很多学术读物那样充满了拖沓冗长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

如果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已经发生的事,会发现大多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缺乏思考,如何正确提问,理性分辨以及有条理地论证是一个人能“活明白”的基础。

▌2、无论你的职位是什么,你被如何称赞,你在公司的价值决定你领的钱

我在做全职打杂的时候,专栏里有个人嘲笑我说“一个打杂的写职场专栏,太可笑了,别在这儿误人子弟了!”我就有点含糊,就问领导我是不是不够优秀,领导可能误会我想涨薪水。

领导说“你的后台权限能看见整个公司的工资表,奖金表,你看看跟你收入相当的人是什么收入水平,然后看看他们给公司带来的业绩,一般员工的收入是他业绩的3%左右,然后想想人家每天的工作时长,你的工作时长,你自己好好想想。就算我给你印副总裁的名片,在你调整工作内容之前,我也只能给你现在的工资水平。”

我看到自己相当于营销副总的收入,工作时长却只有他的一半,直到离职,我都没有再跟领导讨论过这件事。

▌3、让你的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

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技巧就是个人袒露,我们除了跟家人相处,每天至少有8小时是个领导相处的,领导是我们不同程度上的“亲密关系”,而且是与我们收入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对于领导的袒露也想当的重要。

我在打杂的时候,经常会收到领导的随机要求,我经常会拒绝,却从不会让领导反感,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当的“个人袒露”,举个例子,领导跟我说“你打个电话,约一下李董,问他每天有没有空一起喝茶。”我会说“还是您自己打吧!我刚刚问了他,上次新媒体碰头会的答复,再打怕他误会。”领导不但没有因为我的拒绝而生气,反而知道我做了什么。

示弱也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技巧,我牵头负责公司新媒体方面的拓展,就借口最近工作遇到瓶颈,想找领导帮忙而简单介绍了最近的工作和进程。领导知道我做了这么多工作,这么多努力,不但动用了自己的私人人脉帮我,还给几个协同部门的领导发邮件问他们工作进展,大大提高了协同部门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沟通的艺术》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4、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

拥有一份大有前途的工作,可又怀揣其他的梦想,这时的你究竟该如何选择?当事业遇到瓶颈、希望寻求突破,可又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改变心存疑虑时,在这样布满自我危机的十字路口,你又该何去何从?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修订第5版)》和《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都把目标作为一个章节单独提出来重点论述,我们的目标会通过无数小决定来实现出来。通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实现梦想和意志力没什么关系,所有的目标都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与其自己空想,不如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行动起来把它实现一下。

▌5、开会前,先确定好讨论的目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做决定的人

沟通的关键是“说在点,听在心”,开会前,先确定好讨论的目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做决定的人,如何打动做决定的人。

《沟通圣经: 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都是帮助我们在商务场合解决问题的。

▌6、发邮件是为了团队合作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除了口头沟通,发邮件也是职场并不可少的沟通方式,我之前很讨厌发邮件,后来遇到过一次职场的烦心事。

前几年给杂志写专栏,稿费还不能转账,只能邮局汇款,有个脑残大姐看到稿费单举报我做兼职。收到行政邮件以后我回复“能不能只处罚我一个人,董事长、出品人、主编他们出书稿费一共也没多少!”邮件后还附注了三位领导的新书,让同事们帮忙推荐,然后抄送给全公司,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行政找了别的借口把脑残大姐解聘了。

董事长、出品人、主编的新书都在推广期,他们因为此事回复邮件跟我讨论了文章写作、图书宣传等问题,还指点了我专栏写作的问题。

不要参与公司的争斗,但是在遇到陷害的时候,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漂亮的回击。

▌培养自学能力

在职场,决定你值多少钱的四种能力: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含金钱管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在职场充电,我建议看书和参加培训,养成习惯,《12个工作的基本》、《人月神话》这种讲工作技能,工作理解的书都可以提高职场竞争力。

▌远见力

在公司的发展中两种人不可少,解决问题的人和预防问题发生的人,这两种人都需要精准预测的逻辑,莎士比亚说:世间事,也有涨潮时节,及时把握,终可功成名就。

对于预测逻辑,我推荐《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这本书的作者是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Daniel Burrus)和商业作家约翰·戴维·曼(John David Mann),从七个方面介绍了通过周期性和线性,预测未来的方法。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幸福的愿望,而是没有幸福的能力。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得过且过,把当前的困窘,不是我们的本愿。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与其等以后后悔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

两个人在树林中遇到了熊,一个人蹲下系鞋带,另外一个人说“系鞋带也跑不过熊呀!”系鞋带的说“不用跑过熊,跑过你就行了。”我当年在办公室看书写书评,看电影写影评的时候也有人说过这是浪费时间。可是现在我辞职换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他们因为杂志倒闭不得不重新跟年轻人一起竞争。看到那句“有些行业还能坚持,个人却已经破产了。”真是庆幸自己当你的努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