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的故事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

如题所述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感恩戴德?这事应该不会发生。如果真是这样子,和珅岂不是成了一位正直的好官了,宁愿得罪众多同僚,也要拯救身处水火之中的灾民。而实际上呢,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人皆知的清朝巨贪,也正是和珅织造了乾隆时期最大的贪腐网络。

和珅往粥中丢沙子的故事发生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地方发生了天灾,造成灾民无数,事情上报给了乾隆。乾隆一看,就拨款、放粮,派和珅前往救灾。地方官员一看和珅来了,都很高兴,立刻按照和珅的指示,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可是,过了两天之后,当地官员又不开心了。他们发现,来粥棚喝粥的灾民,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个个破衣烂衫,也分辨不出是真灾民,还是假灾民,熬制的粥都要供给不上了。

和珅见状,抓起地上的一把沙子,就丢入了粥锅之中。当地官员很不解,这不是糟蹋粮食么。和珅就解释说,如果是真灾民,为了活命,不会在乎粥中是否有沙子的。果然,粥中掺沙之后,来领粥的灾民少了很多。

和珅之所以这么做,难道真的是为灾民考虑?恐怕不是。

和珅这么做只是为了完成自己赈济灾民的任务而已。他往粥中掺沙子,只是一种非常低劣的小伎俩,却没有尝试从完善制度上来解决问题。和珅给灾民吃掺沙的粥,有很多好处,但最得益的不是灾民,而是各级负责赈灾的官员,以及乾隆。

灾民吃掺沙的粥,难以下咽呀,吃的自然会少一些,同样的米粮赈济的人数就多了。灾民们吃不饱,也饿不死,半死不活,没有灾民大规模饿死,同样也没有力气闹事,就不会有民变。和珅赈济灾民的任务就成功完成了。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清朝的百姓是有多么的卑贱,连最基本的干净的食物都得不到,更不要说人格尊严了。

和珅给粥掺沙,已经可以让相同的粥,赈济更多灾民,“节约”粮食了。同时,还从“灾民”中去掉了那些假冒的,又可以“节约”下更多的赈粮。这些节约下来的粮食,难道负责赈灾的各级官吏会还给朝廷?还给乾隆?恐怕不会。这些省下来的粮食兑换成银两之后,流入各级官吏的腰包,包括和珅自己。

同样,在和珅身上还发生过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将大米等粮食,兑换成更多的麸康来赈济灾民。这就等于可以用更少的粮食来赈济更多的灾民,哪怕朝廷调拨的银两、赈粮根本不够,照样可以先把灾民当“牲畜”一样养活下来,防止大规模的饿毙事件,以及民变的发生。而那些经手的官吏们,照样可以捞得盆满钵满。

在清朝时,其实赈济手段是多样的,也有很多办法区分是否是灾民。诸如对于流离失所者,直接收容,开设粥场赈济。而对于那些仅是遭灾,还有家可居的,则可以按照受灾程度,实行多种赈济手段,诸如直接给予免费的钱粮,准予买平价甚至是减价米粮,或者贷给米粮、种子,减免赋税等等。有如此多的赈济方法,自然有方法对灾民进行区分,要不那些负责管理当地户籍的官吏,岂不是成了吃白饭的了。

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按照当时一首民谣所言,“昨朝里正点村屋,老翁无钱名不录”,想要成为灾民、困难户,是要给负责的小吏交钱的,不给钱,休想上救助名单。这时候,连掺沙子的粥都喝不上,正所谓是“东门煮粥在较场,白骨累累青冢荒。”

至于灾民所喝的粥,的确会有以次充好的情况,可能不会直接掺沙子,但是加麸康、树皮,甚至观音土,都是有的。那些身体较弱的灾民,在吃了这些粥之后,生病死掉的,还是很多的。所以,粥中掺沙这件事,根本就不用和珅操心,地方官吏们早就做了。

乾隆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赈灾贪腐案,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即有名的甘肃冒赈案。当时,包括甘肃、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数个与赈灾相关的省份官吏被查处113人,贪腐银两达一千余万两。这么多银两,可以让多少受灾百姓,相对体面地活着,不用多言了吧。正因为严重的贪腐,最终造成了民变,才惊动了乾隆,惹得乾隆震怒,下旨彻查。

对比一下,和珅的存在,实际上只是让各级参与赈灾的官员,既有钱粮可贪,还可以保证灾民们都饿个半死不活,即死不了,也无法闹事。同时,还帮乾隆解决了钱粮不足的问题,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这看来看去,文武百官才是应该对和珅感恩戴德的人呀,而乾隆对于和珅这个能解决问题的人,虽然明知其贪腐,却也舍不得处置。最苦的是谁?自然还是天下百姓,特别是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灾民。

原本,乾隆如果学雍正励精图治,本可以让国库充盈,救灾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原本,如果吏治清明,可以让受灾百姓受到更好的救助,甚至可以很快投入到自救再生产中去。可就是因为和珅这类所谓“能解决问题”的人的存在,把问题的本质给掩盖住了,让清朝继续“半死不活”的存在着,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死亡。而百姓们又怎么会对和珅感恩戴德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