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说话特点

如题所述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扩展资料:

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9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撇开、媳妇儿、中国;

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

4、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东西、机器。

扩展资料: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9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撇(p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扩展资料:

东北官话的形成由来

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7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

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劲。

一是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这样,如:“去不去?” “去!”“要不要?” “要!”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要吃了,往往这样问:“还吃不吃了?” “不吃了!” “撤!”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第4个回答  2020-10-12
东北银说话的四大特点
虽然被语言学家根据发音不同被划分了三大片8小片,但东北话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1_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撇(p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_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_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_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来听我知东北银现场演示↓

东北词汇

00:37

来自视知
如今的东北话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东北话很好玩也很有特点,不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方言,它跟北京话、普通话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学者把东北官话跟北京官话归到一类。

不仅如此,如今的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东北话的形成说起。

明朝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朱元璋时期,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明中期(1542-1578)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也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虽然两次大移民使汉语取代了满语,不过东北方言和地名还是保留了很多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元素。在东北,捉迷藏被说成是“藏猫”,这里的猫就来自满语,是树丛的意思。

● 清代鸿远堂刻本《满汉字书经》

吉林(这里指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在满语中有沿的意思,乌拉指江,吉林因在松花江边上得名。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这一地名来自达斡尔语,有边疆、天然牧场之意。

东北也有人不说东北话
我们所说的东北话指的是东北官话,事实上,在东北地区,并不是所有人都说东北官话。

最多一拨不说东北话的东北人来自辽东半岛,也就是辽宁营口、丹东、大连一带,他们所说的是胶辽官话,跟青岛、烟台、威海属于同一方言区。

● 自成一片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被人形容为有海蛎子味,实际上就是拐弯比较多、鼻音比较重。丹东、大连人说话基本没有平声,都是拐弯的,而且相比东北官话降调比较多,韵母u比较少。虽然以上口音有的已经被东北人同化,不过差别还是能听出来的。

除了辽东半岛以外,东北还有黑龙江的虎林和二屯两个方言岛也说胶辽官话,虎林的居民大都是从辽宁丹东迁移而来,而二屯的老户都是山东安丘人,一小部分来自山东掖县和黄县。

黑龙江的太平屯和辽宁的朝阳两个地方说的是北京官话。太平屯是个方言岛,这里的人多是从河北省东光县和山东省曹县、泰安迁过来的。

辽宁朝阳位于辽宁省的最西边,以前属于热河省辖区,直到1956年划入辽宁省,这里的人一直都说北京官话。

黑龙江的站话也是非常特殊的。康熙时期,吴三桂的败部被带到北京,其中的800多户被发配到东北,很多被派到黑龙江的驿站当站丁。

● 豆瓣上评价人数不足的《黑龙江站话研究》

这些人大都来自云南,于是就形成了以云南话为底子的站话。不过现在站话已经跟云南话没什么关系,只是音调会和周边地区的人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时期,有不少满族八旗游手好闲,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乾隆开始把一部分驻京八旗遣返回黑龙江,到道光朝共有5000户以上会讲北京话的满洲人被迁到现在哈尔滨一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