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叶片发黄,且背面右黑色粉状物,是啥病,谈防治?

如题所述

可能是得了紫斑病,叶片症状为:初生圆形紫红色小斑点,主要沿中脉或侧脉的两侧发生,条件适宜时,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脉上的病斑紫褐色,长条形。严重时叶片发黄,湿度大时叶正反两面均产生紫黑色霉状物。
紫斑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2点,一种是种子自身携带,另外一种是病残体。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强的大豆品种,同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可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来种植,而且在播种之前可以使用50℃的温水对大豆种子进行浸泡30分钟处理,利用高温下病原菌会死亡的原理。或者也可以使用同时含有杀菌和杀虫成分的拌种剂对大豆种子搅拌消毒处理,双重保护,让种子免受土壤中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的侵害,让种子健康发芽。
  2、科学合理进行施肥,培养健壮的大豆植株,增强抗病能力
  对于大豆的种植,施入足够的基肥很关键,基肥可以使用自家沤制的农家肥,但是自家沤制的农家肥一定要经过完全的腐熟才能使用,这样才不会让农家肥把病原菌、虫卵带入田间,从而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
  其次,可以多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等功能性肥料配合适量复合肥一起使用,这样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达到改土、快速补充养分的效果,从而增强大豆植株的长势,提高了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推荐使用碧卡微生物菌剂;需要主要的是在大豆的生长关键期,如花期、结荚期等要注重磷钾肥的施用,不能偏施氮肥,同时要学会巧用中微量元素或者氨基酸等叶面肥进行叶面喷雾,实现在大豆需肥高峰期快速补充营养,从而增强植株长势,增强抗病力,可以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
  3、田间对大豆合理密植,可以减低田间的湿度从而减少发病
  在大豆播种之前,一定要规划好行与行之间、植株与植株之间的距离,让大豆的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即我们常说的合理密植,这样可以大豆植株长大后不会拥挤,可以让田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从而减低了田间的湿度,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其次,合理密植也有利于田间进行培土、施肥、除草等农事操作,从小培养健壮的植株,增强大豆植株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4、田间精细化管理,如早中耕、勤除草等
  在大豆播种前,要记得规划好排灌水沟,避免造成雨后大量积水,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田间的湿度;其次,在大豆的生长前期可以尽早对大豆幼苗进行中耕培土、松土,杂草多的时候及时拔除,这样才能降低土壤的湿度,从而培养健壮的幼苗植株,增强幼苗植株的抗病能力。如果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而且是持续一段时间,这时候要记得及时浇水,但是避免大水漫灌,要进行少量多次勤浇,看到土壤润湿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
  5、田间的大豆采摘完毕后要及时做好清田工作
  大豆紫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在发病植株的叶片、茎秆和豆荚豆粒内进行存活然后越冬,所以在大豆采收之后,可以将这些枯死杂物统统搬到田外进行烧毁,从而可以减少田间病原菌、虫卵的大量残留。
  其次,要对种过大豆的田块进行大翻耕,可以将表层土壤多次翻耕至深处,然后使用50kg每亩的生石灰粉进行撒施,利用生石灰遇水后会发热散热的原理,灭杀土壤中的残留的病原菌和虫卵,同时也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度,从而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
  6、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适时防治
  对于大豆紫斑病的防治,以提前预防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的发生程度,尤其是在大豆的生长关键时期如花期、蕾期、结荚期进行提前预防,可以大大减少大豆紫斑病的发生,所以一定要及时用药进行喷药预防。
  平时在田间进行巡察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少部分大豆植株发病了,这时候就要使用治疗性强的的杀菌剂配合叶面肥对全田的大豆植株进行喷雾了,连续使用2次,可以快速控制病害、补充养分,让大豆植株及时恢复健康生长。药剂推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75%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等(预防性药剂);40%吡唑·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30%苯甲·丙环唑等(治疗性药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黄豆叶片发黄,且背面右黑色粉状物,是啥病,谈防治?
黄豆叶片发黄,且背面右黑色粉状物,可能是叫做顶枯病。
这种病会让叶片发黄,甚至会造成整株萎缩死亡。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病呢,下面我就摘录一些文章供你参考。

  一、大豆顶枯病症状及危害
  大豆顶枯病又叫大豆矮化病、大豆萎缩病,发生相当普遍,仅次于花叶病。东北、山东、山西、江苏均有发生。
  大豆顶枯病的变化较大,多在生长中期显症。北方很多品种表现为豆株从顶部开始沿茎向下变褐枯死,叶脉坏死或形成大的坏死斑块。发病早的植株不结实,发病迟的结实率很低,在田间枯死的顶部易被叶片掩盖。此外,有的呈轻花叶或轻微皱缩或沿主脉抽缩。病种子也产生斑驳。该病无论植株还是种子症状较难与大豆花叶病区分。必要时需检测病原,测定病株细胞内有无风轮状内含体,大豆顶枯病细胞内无风轮状内含体。而大豆花叶病则有。

  二、大豆顶枯病传播途径
  大豆种传病毒,初侵染源仍然是种传病苗。该病毒种传率可达80%~100%,传毒蚜虫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等,汁液也可传毒。

  三、大豆顶枯病发病原因
  该病毒寄上虽较广,但生产上的初侵染源仍然是种传病菌,该病毒种传率可达80%~100%,传毒蚜虫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等,汁液也可传毒。

  四、大豆顶枯病预防措施
  1、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推迟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
  2、建立无病留种田。良种繁殖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米以上,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防治病毒病的发生。选用免疫或抗病品种。免疫品种有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鲁黑豆2号、860509-1、齐都84、凤91-801、凤91-709、丹807、新金黄豆。
  3、适当注意调整大豆播种期,使苗期避开蚜虫高峰。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区适当晚播。

  五、大豆顶枯病防治农药
  在发病初期喷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AS 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Ⅱ号乳油1000倍液。治蚜防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