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人 生哲理的启示?

如题所述

鹿志锋
  一
  道家哲学,是轴心文明时代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唯一一家基于天人思辨、超越世俗生活、具有形上思考的哲学。
  道家哲学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来阐释生命的奥妙,其中“道法自然”生存之道,“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贵生养生”的生命哲学,充满了哲学智慧,为我们认识生命、思考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定位生命,为我们建立认识宇宙、和谐自然、万物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为我们建立现代社会人的“心灵说”的哲学信仰,提供了传统的思想、哲学、文化的宝贵资源。
  道家哲学具有超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庸俗主义的精神价值,犹如一轮高悬天空的明亮的月亮,照耀着生命世界。
  二
  时空慢慢,天地浑然,世界茫茫,生命何来,生命何在,生命何去?哦,谁是自然、世界、生命以及万物万有的最高主宰?
  老子站在山尖,仰视、遥望、俯视,一道智慧的亮光在心灵与眼前闪现,啊!他忽然明白了,原来存于天地之间的无形的“道”,才是生命的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提出了“道”作为最高的形而上存在,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统御、产生、支配天地万物的总法则。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顺从“道”的安排,这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生命法则、社会法则与生活法则。
  老子的哲学,站在自然的最高枝头,通达天地,观照万物,定位人类,超越诸子百家的世俗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
  三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也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人类应该遵循天道法则,与天地精神长相往来,涵养生命。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意思是说,“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精神本体,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存在,人类应该顺应这永恒的“道”。
  庄子与老子一样,用“道”这个抽象的理念来解释天地万物、生命本源、存在规律,并且主张与天地精神同在。
  四
  在老子与庄子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原始精神的认同、理解与超越,因此,要重视人类生命,珍惜个人生命,懂得享受生活。
  在谈到生与死的问题的时候,老子与庄子都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认为死生不过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一首旋律,人应该无所畏惧。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说,宠与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庄子也提出了“齐生死,顺自然”理论。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分为前生命和后生命,生与死皆属自然过程,生是死的复活,死是生的回归,所以不需要怕死。
  老子与庄子告诉人们,要理性认识“道”的存在,心与道一致时就参透了生与死,就能过上顺其自然、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五

  老子与庄子创造的道家哲学,认为如果说“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基、生命之源,那么“真”就是生命的存在本质。
  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然那里来的,纯真质朴,天真烂漫,没有人为造作,如婴儿一般,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了。因而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本真的生命状态。老子强调人的宁静和超脱之境,因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法则,是人生的惟一指导,因此,人生修养应该“惟道是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老子强调退而自保、完心尽性,来消除社会的种种恶习。为了与自然为一,庄子提出了“心斋”与“坐忘”的休养手段。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需。需者,心斋也。”能使心虚,无存一物,就是“忘”却一切,从而达到与道德融为一体的境界。
  老子与庄子讲究内在修养,要人们去掉世俗气与小聪明,生活得飘逸洒脱逍遥自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完善人格是必要的。
  六
  今天,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容易让人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昏聩迷惘苦苦挣扎的困境之中。
  老子将生命的完美人格称之为“圣人”或者“真人”,圣人要完全符合道的本质特性,真实无伪,虚静无为,自然而然,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是最本真、最平凡、最朴素的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与“至人”,在庄子看来,所谓“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超脱、自由与自在、无穷与无限的境界。
  老子与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是本真、完美、自由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俗世中的人,应该追求生命的本真,保持内心的纯净。
  七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和精神,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会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美的欣赏与修养。
  道家以顺自然为德,以合自然为美,认为人为的礼乐是违反自然的,因而也谈不上美。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意思是说,对欲望的奢求会蒙蔽人的五官,污染人的心灵,损害人的生命,因此,反对牺牲个体生命自由的美,相反,肯定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美,追求个体生命的独立的、素朴的、自由的美。庄子否定了世俗通行的美丑标准,认为从道的视觉来看,毛嫱丽姬与东施无盐的美丑并无两样,因为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的个体自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最后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人与自然、社会、别人的和谐统一,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对美的理解极为深刻,给人以回味与启迪。
  一个人只有欣赏外在美、追求内在美、形成精神美,才能生活在真与美与高雅、爱与欢乐之中,享受生命、精神、智慧的自由。
  八
  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认识与定义,尽管具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我们把握生命具有有益的启示。
  生命具有存在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一切,因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追求人生的崇高思想、精神与境界,不要让金钱、名利、权势、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妨害了我们对生命的本真、自由、美丽、逍遥、超越的崇高境界的追求与实现。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在悉心照顾下成长,沥尽了父母的心血,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自然、天地、父母、家人、社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懂得爱惜别人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在展现自己生命的精神、活力、美丽的同时,并且为别人胡生命的存在、生活与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符合天道、世道与人道的本源、哲学与意愿。
  生命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天灾、人祸、事故、疾病都可以把人带向死亡,我们应该为生命的存在、安康与幸福而作为。
  九
  老庄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哲人的哲学思想具有相同之处,都是站在自然枝头进行天人思辨的结果,是生命智慧的花朵。
  中国社会走到现在,由于专制政治思想、文化精神的禁锢,由于人们未能建立起人格精神、主体精神、尊严精神,由于人们未能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美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人们未能形成人性精神、道德精神与信仰精神,一下子陷入权利名的世俗的、邪恶的、黑暗的陷阱之中,你争我夺,苦苦挣扎,疲惫不堪。因而我以为人们应该从老庄的生命智慧、思想智慧、生活智慧中受到启示,从滔滔欲望与滚滚红尘中解脱出来,追求思想净化、情感的回归于精神的超越,而最可宝贵的是,应该以老庄的哲学为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寻求与建立中华民族“心灵说”的哲学信仰。
  老庄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唯一一家基于天人思辨、超越世俗生活、具有形上思考的哲学,让我们从中采摘生命智慧的花朵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就好.对于爱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对于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于人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