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留在径山的竹刻对联

如题所述

赵之谦留在径山的竹刻对联

空肠淂酒芒角出,

歌声落谷秋风长。

这个世纪第一年,去俞清源先生家拜访,发现了赵之谦留在径山的竹刻,索购不得,只好退而求其次,立马用铅笔白纸“拓印”,然后挑选了一支大毛竹,请人代为雕刻复制,然后一直挂在餐厅,至今已有十年。我当时只知道赵之谦以篆刻见长,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竹刻当是首次发现。

据俞先生说竹刻得之于径山斜坑。斜坑也属上径山必经之地,在径山半山腰,可以肯定,赵之谦在某一年的秋天到了径山。我估计他是在去江西赴任的前夕上的径山,一是从竹刻的魏碑体的老到浑厚,已经一改其“起迄不干净”的毛病;二是揣摩他刻这幅对子时的心情,“芒角出”、“秋风长”正好体现了他不惑之年后的心志。

现在从山脚到径山寺开车只要将近半小时,当年上径山是不易的,全是山路,靠双脚走。赵之谦走累了,走饿了,终于在一户山里人家喝上了米酒,有酒了,真开心,高歌一曲,吟风弄月,以发胸中之志,得意之时,说不准还小住了几日,并留下了此竹刻,为径山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空肠淂酒芒角出,歌声落谷秋风长。有趣的是,“芒角”对“秋风”,芒角是什么呢?“角者,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此处芒角指植物的尖叶;宋·苏轼 《夜泛西湖》诗:“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此处芒角指星辰的光芒;“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此处芒角指笔锋;“胸中森然芒角,必尽吐出乃已。”此处芒角指人的锋芒或锐气。赵之谦的“芒角”我以为是指后者。

赵之谦生活在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社会腐朽,鸦片为害,长毛造反,圆明等园被洋人所焚,生逢乱世,无可奈何,只好走中国文人的老路,钻研那些只有艺术并无它用的书画和篆刻去了,遂造就一代艺术大师。对世事心灰意冷的赵之谦,44岁后却封笔息刀去从政,决心要做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试图救民于水火,他引欧阳文忠在湘江亭宴十二邑宰时的句子写道:“从来官吏与斯民本是同胞一体亲,既以脂膏供尒禄,须知痛痒切吾身,此邦素号唐朝古,我辈当如汉吏循,今日湘亭一桮酒,更须散作十分春。”赵之谦于1872年至江西,就全力投入《江西通志》的编撰,1878年始历任鄱阳、奉新、南城三县知县。花钱谋得鄱阳,到任19天却逢水毁,虽“殚力赈抚,不遗余力”,次年仍被解职;后再权奉新,葺文庙,修桥筑城,甚得民心;最后权南城县,恰逢法兵犯台,援闽各军络绎过江西,赵之谦张罗供应,劳顿过度,卒于南城官舍,终年56岁。身后萧条,故旧凑款归葬于杭州丁象山。中国的知识分子靠一厢情愿凭一腔热血去治国有如赵之谦。

百度资料:赵之谦(1829年-1884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又说:赵之谦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