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美术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再加上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已成为每个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注重教与学的一致性,既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控制整个课堂发展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多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舞台。另外,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师应在课堂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将绘画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例如,在《有趣的拓印》一课中,我先在投影仪中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分别用一张光滑的纸和一片拓印的树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学生看到拓印的树叶效果后,非常兴奋,踊跃发言。随后,我又鼓励学生在课后走到校外,寻找可以拓印的对象,在下一节课堂中,学生呈现了自己一幅又一幅的拓印作品,另我感到十分惊讶。孩子们的潜力,在绘画兴趣中被充分挖掘,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提升了自己。
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体验,以此提高绘画兴趣。例如在《会变的颜色》一课中,我向同学们演示,将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调和,出现了另一种颜色,学生们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变化,很感兴趣、很好奇,个个踊跃尝试。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搭配颜色,并从反复的体验中发现了规律:红色加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加蓝色变成了绿色;红色加蓝色变成了紫色。另外,在美术工艺教学中,我并不给学生提供绘画范本,不规定绘画形式、绘画风格,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材料、自己探索、折磨,反复试验,让他们认识到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不断变化绘画步骤,学生不仅在自主自考、自己动手中获得美术知识,总结经验,同时形成绘画兴趣,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目标。
三、注重拓展思维训练
小学生作画实际上都是凭借印象,或者干脆“照葫芦画瓢”,缺乏自己的思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掌握各种绘画方式。例如在《四季的色彩》一课中,我像学生提问:“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开动脑筋,我让他们将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场景:有人画冬天的白雪、有人画秋天的落叶、有人画夏天的花朵、有人画春天的嫩芽,风景各异、颜色各异。之后,我又选择了几幅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览,让同学们互相点评,指出哪些地方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绘画兴趣。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应用多媒体,可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与教学层次,改变了过去单一化、枯燥化的课堂氛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体会到绘画的乐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由于多媒体展现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集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将课外内容搬进课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便于学生体会、理解,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十分相符。例如,在学习《唱起来跳起来》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歌舞视频,并鼓励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唱、一起跳,然后欣赏一组以歌舞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音乐和美术的关联,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引出一种新的作图方法:喷雾法。这样,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踊跃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丰富的视觉感受,让学生获得美术创作的原动力,启发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五、发挥评价的重要性
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希望得到表扬与认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与绘画信心。对学生的作品,教师应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尤其不要挖苦学生。在学生的作品中,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在教师的鼓励中获得信心,为进一步提高美术能力、美术思维奠定基础。
由上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