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之间谈论的不礼貌的话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年龄
  一般地说,在西方文化中,直接问一个人的年龄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问一位女士的年龄。总之,最好避免问我们中国人喜欢问的“你多大了?”这样的问题。
  尽管西方人不经常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别人的年龄不感兴趣。他们会向其他人打听,或不直截了当地问。

  (2) 工资
  在中国,问一个人他到底挣多少钱,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这在西方却被看成是窥探个人的隐私。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也不知道彼此工资的确切数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不亲密,它只是反映出这么个概念: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都相对。所以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像“你挣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冒犯,应该避免。

  (3) 健康
  在中国,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说下列的话:
  ---- 多穿点衣服。
  ---- 你最好多喝水。
  ---- 去开点药吧。
  这样的建议表明了关心。但在英语里,说出这样的建议是不正常的,除非人们清楚地表明他们喜欢这样的建议。像上面所例举的表达方式含有保护性的、父母般的意味,所以对的西方人来讲是不合适的。在英语里,这种关心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表达:
  ---- 我真的希望你快点好。
  ---- 你去看病了吗?
  ---- 去休息吧。

  (4) 家庭
  对中西方人来说,家庭都是一个普通的话题。西方人会很高兴地谈论他们的孩子、丈夫或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但是认为每个年过二十五或三十岁的人都结婚了是欠考虑的。有些西方人一辈子也不结婚,有些很晚才结婚,所以像“你结婚了吗?”或“你跟你丈夫(妻子)一起来的吗?”这样的问题是不妥的。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它对于那些想对婚姻状况保密的人来讲,甚至会造成一种冒犯。我们可以问诸如“你家是个大家庭吗?”或“你家有几口人?”这样的问题,这使得双方既可以谈论父母、兄第、姐妹,也可以谈论配偶和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1
  1、问候语
  英文和中文一样,当两个熟人或朋友相互见面时,通常要彼此间相互问候。问候的目的是保持社会接触,因此要经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问候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英文问候语:
  ----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 Morning.
  ---- Hello.
  ---- Hi.
  ---- How are you?
  中文也有一些相同的问候语。
  西方人也会对其他的事情发问或讲看法,而中国人却把它作为一种问候的方式,中西方两种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平时对此要多加注意,以免造成冒犯或误解。
  我们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话打招呼,像“你去哪儿?”从字面上翻译,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具体的回答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有在上下级或相当熟的朋友间使用。否则,它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假如他们不回答,会显得无礼;假如他们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又似乎答非所问。因此,西方人会被这样的问候语所触怒,感到这是对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提问,而仅仅被当作一种问候语。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你吃了吗?”可翻译为“Have you eaten?”
  在中文里,另一个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陈述某人正在做的事。比如,你碰到一个人,他手里正拿着两个暖水瓶出去,你或许会问“出去打热水吗?”在西方人眼里,这样的问候语会显得有点奇怪。因为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Hello”或“Hi”。
  在英文里,谈论天气是非常普通的一种问候方式。西方人对个人隐私非常敏感,天气是一个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 Lovely day, isn’t it?
  ---- 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
  ---- It’s warmer today, isn’t?
  ---- That was a heavy rain that we had last night, wasn’t it?
  ---- We could do with some sunshine, couldn’t we?
  ---- It’s hot for this time of the year, don’t you 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 最好增加某种评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 isn’t it?”

  2、称呼方式
  社交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称呼他人。对此,英文有好几种选择,我们可以称呼他们:
  (1) 名字 (2) 头衔+姓氏 (3) 头衔
  到底使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场合的正式程度。一般地说,我们可以把场合分为三大类:
  ---- 正式场合/关系,比如在聚会上,你被介绍给其他人。
  ---- 非正式场合/亲密关系,比如在家中同好朋友见面。
  ----中性场合/关系,比如在超,你偶尔碰到一位不很熟的同事。这种场合是最常见的。
  在英文里,场合的类型和称呼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正式场合/关系:头衔+姓氏
  中性场合/关系:名字或者头衔+姓氏
  非正式场合/亲密关系:名字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性场合/关系中,西方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被称呼名字,有人喜欢被称呼姓氏。总之, 在这方面, 英国人比美国人更趋保守。所以,通常使用姓氏是较为安全的,除非被称呼者要求被称呼名字或者他只给了他的名字。实际上,在大多数正式场合,年轻人之间越来越有一种趋势,他们只使用名字。
  只称呼名字,表明了人们关系的亲密程度,中文比英文更表明了这一点。为了表示尊重,年轻人或下级不应该对年长者和上级直呼其名。如果一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他会被看作是很无礼的。因为这一点,中国人会对直呼西方人的名字,经常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假如中国人坚持使用西方人的姓氏,他也会觉得中国人是想与他保持距离。
  在中文里,场合类型与称呼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正式场合/关系 姓氏+头衔
  中性场合/关系 姓氏+头衔
  姓氏+名字
  老+姓氏
  小+姓氏
  非正式场合/亲密关系 姓氏+名字
  名字
  老+姓氏
  小+姓氏
  在中文里,经常使用的另一种称呼方式是姓氏加上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时,比如王老师、周大夫、李经理。而在英文里,只有几个职业或头衔能以这种方式使用:教授(但不是老师)、大夫、护士、法官、长、州长、以及各类军衔。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与一个人的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文里,当我们想引起一个陌生人的注意,我们可以称呼“同志”、“”、“先生”或“小姐”。而在英文里,人们会使用诸如“Excuse me”或“Pardon me”之类的表达方式。像“Hey”或“ You, there”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用,但这样用,一般认为是不礼貌的。有时,人们采用一种不需要语言的方式。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人们发出某种声音或作出某种姿势。

  3、称赞的表达方式
  中西方人在对称赞的反应方式上有所不同。西方人往往接受称赞,而中国人一般低声说一些不值得称赞的话来表示拒绝。从下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英文 中文
  (1) A: This is really a nice scarf. 甲:你的围巾真漂亮!
  (这条围巾真漂亮) 乙:我昨天刚得。
  B:I’m glad you like it.
  (很高兴你喜欢它)
  (2) A: You did a good job. 甲:你工作干得真棒!
  (你工作干得真棒) 乙:我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B: Thank you. (或者)
  (谢谢夸奖) 我自己没干那么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称赞的认识和反应是基于谈话者共享的文化价值。如果谈话者之间的文化价值不同或者一方的文化价值不能被另一方所接受,那么称赞就不会达到目的。
  中西社会价值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或许就是对待个人身份的态度的不同,这是我们所发现的差异的原因。西方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这应当得到承认与重视,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的共同努力。所以,通常中国人对称赞所作的反应是,不突出自己,因为强调个人的成就,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而西方人往往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把它作为对自己个性或成就的一种承认。
  文化间的差异也存在于谁应该受到称赞。在西方,一位男子对一名女子的容貌或着装进行称赞是很平常的。例如,在聚会上,一位男士对一名女士说:“你今天看上去真漂亮!”那位女士听到这话会很高兴的。但是同样的话假如有一位中国男子说给一名中国女子,那么他的赞美之词会被看作是一种调情,很可能被他周围的人看作是失礼的。当称赞一位中国人的妻子的容貌时,一定要多加小心。“你妻子真迷人”这句话几乎被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它暗示着你对他的妻子感兴趣,而对西方人来说,同样的话会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他们甚至会对此大加欣赏。
  然而,也应该指出的是,在英文里,一个人可以有不止一种方式对称赞作出反应。有时,称赞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一个人可以作出相关的反应,对于别人给予的称赞,不是直截了当地接受或拒绝。例如,假如有人称赞道“你穿的T恤衫真漂亮!”你可以回答“噢,这是我上个星期天去上街,碰巧在一家商店的。”对称赞作出反应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部分接受。假如一名外国人对你说:“你的英文真棒!”你可以回答:“噢,我的发音不错,可是我的口语还有些问题。”

  4、交谈的话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合适的话题对于成功的交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时,由于谈到了不妥的话题,会引起无意的冒犯。
  当然,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许多双方都可接受的话题,所以交谈起来不会产生麻烦。下面就是一些经常会谈论的话题:
  ----工作 ----业余爱好 ----假期 ----天气 ----电影/书籍 ----当地或国内的大事 ----当地的习俗 ----教育
  然而,有许多话题,西方人把它们看作是个人的私事,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1) 年龄
  一般地说,在西方文化中,直接问一个人的年龄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问一位女士的年龄。总之,最好避免问我们中国人喜欢问的“你多大了?”这样的问题。
  尽管西方人不经常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别人的年龄不感兴趣。他们会向其他人打听,或不直截了当地问。

  (2) 工资
  在中国,问一个人他到底挣多少钱,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这在西方却被看成是窥探个人的隐私。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也不知道彼此工资的确切数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不亲密,它只是反映出这么个概念: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都相对。所以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像“你挣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冒犯,应该避免。

  (3) 健康
  在中国,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说下列的话:
  ---- 多穿点衣服。
  ---- 你最好多喝水。
  ---- 去开点药吧。
  这样的建议表明了关心。但在英语里,说出这样的建议是不正常的,除非人们清楚地表明他们喜欢这样的建议。像上面所例举的表达方式含有保护性的、父母般的意味,所以对的西方人来讲是不合适的。在英语里,这种关心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表达:
  ---- 我真的希望你快点好。
  ---- 你去看病了吗?
  ---- 去休息吧。

  (4) 家庭
  对中西方人来说,家庭都是一个普通的话题。西方人会很高兴地谈论他们的孩子、丈夫或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但是认为每个年过二十五或三十岁的人都结婚了是欠考虑的。有些西方人一辈子也不结婚,有些很晚才结婚,所以像“你结婚了吗?”或“你跟你丈夫(妻子)一起来的吗?”这样的问题是不妥的。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它对于那些想对婚姻状况保密的人来讲,甚至会造成一种冒犯。我们可以问诸如“你家是个大家庭吗?”或“你家有几口人?”这样的问题,这使得双方既可以谈论父母、兄第、姐妹,也可以谈论配偶和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