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同东方美术的成因有哪些不同

如题所述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从希腊雕塑人性化表现至宗教画盛行,世俗生活内容绘画的涌现,及后来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画家们无不感人生之忧、唱美好之词,面对社会,以激进入世的人生观,抱一腔激情慷慨入世的。西方绘画大师笔下的著名杰作,很少是在隐逸山林,自娱自乐的情况下画出来的,大都产生于闹市,服务于社会。乐与悲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在西方绘画乐观的激进入世中,我们常常会感到一点悲愤,而“愤”的成分又多一些。象德拉克罗瓦的历史题材绘画《土耳其与希腊目前战争的场面》、《塔朗斯诺南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这种悲愤的情绪进一步发展成悲愤自残的悲观人生观,如行为艺术今日之风行。西方画家们人生观的这种乐观与悲观的双重性,因时代不同,所占分量也不同,大体说来,可以以外在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巴洛克艺术为分界,在此之前以乐观为主,在此之后悲观渐重。中国画家们在唯心主义思想下,本着出世的态度,追求静态的美,其人生观也大都是超然派,超然是对乐观与悲观的一种超脱。绘画在他们眼中是一种“闲情雅志”,从而大都以超然消闲的人生观看待人生,以近庙堂为耻,稳山林为志,远繁华喧闹,近寒泉古寺,静观八荒之茫茫,长吟大河之滔滔,放荡形骸,悠哉悠哉。
中西方画家们因人生观之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集中体现在对绘画本身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即绘画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西方画家对于社会的价值有着直接的追求,他们频繁地向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以扩大社会影响毕加索曾一个星期就搞一展览,多种“沙龙展览”、“艺术博览会”也很多。对于各种比赛性质的活动,画家们大都非常重视。而在中国,展览这种行为只是近代的事,对于社会的承认与否,画家们大都非常重视。而在中国,展览这种行为只是近代的事,对于社会的承认与否,画家们也很少耿耿于怀,这种态度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自我极强的自信,龚贤曾说自己绘画的价值五百年后自会被人们认识。徐渭于《墨葡萄图轴》题诗中自题:“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虽然无处卖,却还是明珠啊。
在绘画的经济价值方面,西方画家常以自己的作品能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为荣,因为西方画家大多以绘画为生活手段,自然要注重商业性。安格尔曾感慨地说:“艺术家之所以去参加展览会是为了利,为了画些奇怪的题材去碰运气,这种题材能够产生效果,并导致一笔好买卖。这样,沙龙等一个画店,一个充斥着货物的商品陈列室,在那儿,商业的规则代替了艺术。”中国的画家们大都是文人出身,因经济上比较富裕,骨子里又充满清高,所以不大指望卖画挣钱,更羞于言价。虽然清朝扬州的画家们曾共开贴出润格,但从中国美术史的整个画家群体来说,还是不耻于将画作为商品的。中西方画家的价值观概括起来说,西方画家重名利、讲实效,中国画家淡名利、讲品操。
在绘画的研究内容上,中西方画家也把精力投入到不同方向上。西方画家更多关注绘画自身的内部问题。一方面强调对表现对象结构、色彩、空间等具体知识的理解也掌握,一方面注重绘画技法的练习与创新。基本上属于在画内求画。中国画家讲究画外求画,除绘画自身内部问题,更注重自身整体文化学养的提高。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书法篆刻,鉴定收藏无一不是画家之功课。要想成为一个大画家,首先要是个大文人。好的绘画作品也需有诗的意境。这种研究内容上画内、画外的区别,使西方绘画偏重于技艺,中国绘画偏重学问。技艺见效快,学问长进慢。拿西方绘画最基本的素描来说,如不是太笨,训练得当,二三年下来,就可画得满像样了,而中国画的梅兰竹菊,虽是入门课程,可多数人到老也画不好,所以西方画家往往可以较早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而中国画家之艺术高峰都在暮年。中国画家们因对学问的重视,进而轻薄技艺之精巧。金农的画全无造型之准确,但古拙天然,文气清淡,仍可享大名于画坛。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在艺术成就上完全可以同拉斐尔的《雅典学派》、米开朗其罗的《创世纪》相媲美。而绘制者却默默无闻。就不难理解了。
中西方画家们的这些区别概括起来说,西方的画家在乐观与悲观两种人生观相伴随下,以追逐名利的价值观投入到绘画内部的具体表现对象及表现技法的研究中去,所成就的是巨匠,中国的画家在超然的人生观下,以淡泊名利的价值观投入到绘画以外的文、史、哲多方面学问的参悟中去,所成就的是学者。从而,进一步讲,西方绘画是由巨匠创造的艺术,中国绘画是由学者创造的艺术。巨匠之顶峰者可称大师,学者之顶峰者,可谓智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