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民风民俗

  传统风俗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嵎之山者也”。历代文人引用也据于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德清三合乡一带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填补了防风氏神话的历史空缺,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远远超出文人窠臼,对比中国上古神话,更具演绎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庙会 防风山南麓的秋祭防风活动,在旧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四、廿五、廿六)举行, 历代官民都十分重视。秋祭防风,先由官祭,经过“埋眚”、“起眚”、致祭等仪式后,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于庙会广场;老龙在前,青龙在后,台阁、高跷、马灯,摆开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执事;钢叉开道,鸣锣放铳;巡行队伍中还有各种龙灯、渔灯、马灯,称为“龙灯会”。街上三处拳会,表演钢叉、顶缸与各路武术。巡行至桂花厅,则用当地土产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还要搭浮桥而过。连演三台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贩货摆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整个庙会,乡亲们“做客人”

  古代民居特点

  湖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有一段湿热的梅雨季节。所以,民居都是坐落北朝南,临水而筑。 霅溪两岸有湖州著名的四个民居建筑群。
  城北潘公桥堍的“米行街”,在宋代是全国有名的粮食交易市场,民居聚集。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河畔居”住宅小区。
  马军巷,因太平天国在这里驻扎过军队,养过军马而得名。新的住宅小区,沿袭着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民居特色。
  拥有众多的做衣铺而得名的衣裳街,早在唐代就是一个民居非常集中的地方,汇集了许多家境富裕的大宅门。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华,沿河的馆驿是历代管家投宿的地方。
  小西街的民宅群,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傍水河埠,黛瓦粉墙,历来是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

  中华游子文化节 德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故里,其《游子吟》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以“弘扬游子文化,共叙天下游子情”为主题的中华游子文化节,成为德清独特的人文资源。
  时间:每年4月

  乾龙灯会 乾元镇民间舞龙习俗古已有之,自南宋起就极为盛行。至今活跃在德清境内的民间龙灯队有数十支之多,保留了淳朴丰厚的传统民间文化。自2001年起,乾元镇每年在元宵节举办乾龙灯会,影响越来越大。

  时间:每年元宵节

  新市蚕花庙会 德清县新市镇的蚕花庙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美女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祝愿她们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此后,方圆百里的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游客可以体验到独特的蚕乡民俗文化。

  时间:每年清明节

参考资料:http://www.liketrip.cn/destination/gcounty_561_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8
传统风俗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嵎之山者也”。历代文人引用也据于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德清三合乡一带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填补了防风氏神话的历史空缺,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远远超出文人窠臼,对比中国上古神话,更具演绎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庙会 防风山南麓的秋祭防风活动,在旧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四、廿五、廿六)举行, 历代官民都十分重视。秋祭防风,先由官祭,经过“埋眚”、“起眚”、致祭等仪式后,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于庙会广场;老龙在前,青龙在后,台阁、高跷、马灯,摆开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执事;钢叉开道,鸣锣放铳;巡行队伍中还有各种龙灯、渔灯、马灯,称为“龙灯会”。街上三处拳会,表演钢叉、顶缸与各路武术。巡行至桂花厅,则用当地土产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还要搭浮桥而过。连演三台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贩货摆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整个庙会,乡亲们“做客人”

古代民居特点

湖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有一段湿热的梅雨季节。所以,民居都是坐落北朝南,临水而筑。 霅溪两岸有湖州著名的四个民居建筑群。
城北潘公桥堍的“米行街”,在宋代是全国有名的粮食交易市场,民居聚集。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河畔居”住宅小区。
马军巷,因太平天国在这里驻扎过军队,养过军马而得名。新的住宅小区,沿袭着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民居特色。
拥有众多的做衣铺而得名的衣裳街,早在唐代就是一个民居非常集中的地方,汇集了许多家境富裕的大宅门。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华,沿河的馆驿是历代管家投宿的地方。
小西街的民宅群,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傍水河埠,黛瓦粉墙,历来是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

中华游子文化节 德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故里,其《游子吟》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以“弘扬游子文化,共叙天下游子情”为主题的中华游子文化节,成为德清独特的人文资源。
时间:每年4月

乾龙灯会 乾元镇民间舞龙习俗古已有之,自南宋起就极为盛行。至今活跃在德清境内的民间龙灯队有数十支之多,保留了淳朴丰厚的传统民间文化。自2001年起,乾元镇每年在元宵节举办乾龙灯会,影响越来越大。

时间:每年元宵节

新市蚕花庙会 德清县新市镇的蚕花庙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美女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祝愿她们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此后,方圆百里的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游客可以体验到独特的蚕乡民俗文化。

时间:每年清明节
第2个回答  2010-03-16
传统风俗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嵎之山者也”。历代文人引用也据于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德清三合乡一带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填补了防风氏神话的历史空缺,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远远超出文人窠臼,对比中国上古神话,更具演绎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庙会 防风山南麓的秋祭防风活动,在旧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四、廿五、廿六)举行, 历代官民都十分重视。秋祭防风,先由官祭,经过“埋眚”、“起眚”、致祭等仪式后,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于庙会广场;老龙在前,青龙在后,台阁、高跷、马灯,摆开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执事;钢叉开道,鸣锣放铳;巡行队伍中还有各种龙灯、渔灯、马灯,称为“龙灯会”。街上三处拳会,表演钢叉、顶缸与各路武术。巡行至桂花厅,则用当地土产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还要搭浮桥而过。连演三台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贩货摆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整个庙会,乡亲们“做客人”、“摆摊头”,祭防风,说防风,喝防风茶,祈祷田蚕茂盛,灾难永绝。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 “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3个回答  2010-03-20
传统风俗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嵎之山者也”。历代文人引用也据于此。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德清三合乡一带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填补了防风氏神话的历史空缺,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远远超出文人窠臼,对比中国上古神话,更具演绎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防风神话”“防风庙会”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庙会 防风山南麓的秋祭防风活动,在旧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四、廿五、廿六)举行, 历代官民都十分重视。秋祭防风,先由官祭,经过“埋眚”、“起眚”、致祭等仪式后,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于庙会广场;老龙在前,青龙在后,台阁、高跷、马灯,摆开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执事;钢叉开道,鸣锣放铳;巡行队伍中还有各种龙灯、渔灯、马灯,称为“龙灯会”。街上三处拳会,表演钢叉、顶缸与各路武术。巡行至桂花厅,则用当地土产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还要搭浮桥而过。连演三台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贩货摆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整个庙会,乡亲们“做客人”
第4个回答  2010-03-22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