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送我,经络是什么?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谢谢。

我提供几篇论文给你,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经络是人类远祖神经进化的遗迹
吕承福

经络学说的创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解放以后,我国对经络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经过多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仅肯定了若干经络现象,而且也为阐释经络本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笔者潜心研究经络近20年,认为现在有理由宣布:经络存在于神经中枢内部,经络实际是人类遥远祖先神经系统(特别是梯形神经系)进化的遗迹。
经络与中枢神经
我国的薛崇成等教授,根据“幻肢感”现象,曾提出经络现象发生在神经中枢内部的观点。他们在截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激发感传后,截肢患者仍然感到感传走到已被截去的肢体末端。因此他们认为,没有腿,却仍然感到腿上的神经活动,意味此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他们在研究腰麻和持续性硬膜外麻醉者循经感传现象中也发现,腰麻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出现的感传向下循行进入全部感觉机能消失区,并继续向下传至足趾端。他们认为,在外周不可能在已消失感觉的部位又继续出现感传,这个现象只能用中枢体感区内按某种躯体图案模式发生定向扩延,于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薛氏等人的“幻肢感”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确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至此,人们也许会问,循经感传现象既然如此,那么,存在于中枢内的所谓“躯体图案模式”是怎样形成到中枢神经内部中去的呢?
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与人类神经系统的形成
笔者曾对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神经系统的进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大致经历了网状神经系、梯形神经系、链状神经系、板状神经系、管状神经系和中枢神经系等漫长过程。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人类远祖神经系统的进化自然也应该经历这些过程,针感的放射机理可能就与人类远祖经历网状神经系有关,而带状感传则可能与经历板状神经系有关。最令人兴奋的是,梯形神经系结构与古人对经络结构的描述十分相似。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梯形神经系中的纵行神经索与经络中的“经”相一致;各种经索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则相当于经络中的“络”。在具有梯形神经系的各类动物中,与经络结构最相似的要属线虫动物——人蛔虫的神经结构了,从这种动物的神经结构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某些经络结构的原型。比如人蛔虫的背、腹神经,就与经络的督脉、任脉相一致;它的肛门神经环,则相当于经络中的带脉;而它的围咽神经环,则与李定忠初步归纳的十二经感传线均可上头,并与相关的表里经、同名经以及膀胱经相沟通,形成经络环的结论相符合。从拥有梯形神经系的各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来推测,人类的远祖也理应经历这一神经阶段。
动物学研究证明,在两栖类中,在胚胎期原肠胚形成后,胚体伸长,在背部出现神经物质的集中现象,形成一个神经板区。人类的胚胎发育神经板的形成与两栖类相似。因此,人类胚胎神经板的形成也应如此。只是在人类,集中而来的所谓“神经物质”是否包含着梯形神经系结构,还需科学进一步研究。
笔者还发现,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其中枢部分是在保持原有结构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以逐渐集中、合并的方式进化的。例如动物虾的神经中枢的形成就是这样,虾脑是由胚胎时头部前三对神经节愈合而成;腹神经索是由两条神经干并合而成,在胸部特别是胸直动脉穿过处,能清楚的看出两条神经干。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一发现似乎可以使我们认定:存在于人类中枢中的所谓“循经感传躯体图案模式”,就是人类远祖神经系统经历梯形神经系结构的遗迹。这与有些人从现代感觉生理的分类上来说,认为循经感传的感觉似乎更具有“原始觉”的性质;以及某些学说把经络看成是一种较古老的、分化较为低级的传导系统的看法是一致的。
关于循经感传现象机理的阐释
笔者认为,当对体表某穴进行针刺时,针刺形成的神经冲动就会沿传入神经到达中枢。在中枢体感区内,神经冲动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同时把针刺冲动传给其相应的传出神经而产生针刺效应;再一方面,就是针感冲动沿原梯形神经系主干的遗迹路线发生兴奋性扩散。由于中枢体感区与体表部位存在相互对应关系,且通常中枢体感区所接受的刺激大都来自于体表,因此,感觉中枢就会把沿原梯形神经系主干遗迹路线发生的兴奋性扩散现象,误认为是由于体表的动因所造成,从而使受试者感到在体表发生了感传。比如说,在体感区,当针刺冲动沿遗迹路线从A点扩散到B点时,B点的细胞群就会发生兴奋,由于通常B点所接受的刺激大都来自于体表,因此B点的细胞群就会误认为使它兴奋的刺激来自于它所对应的体表。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B点细胞群发生兴奋时,同样它也会把神经冲动传递给其相应的传出神经而产生效应。这就是“气至而有效”的原理所在。
现代生理学研究也证明,在人体脑外科手术的时候,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大脑皮质,观察到刺激中央后回顶部时,可以使病员产生似乎来自于下肢的主观感觉,而刺激低部时,则产生似乎来自于上肢的主观感觉。这一结论可以说为中枢内沿原梯形神经系主干遗迹发生的兴奋性扩散,所造成的循经感传现象的感觉错判,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总的来说,通过对经络的本质的研究与系统分析,可以认为经络存在于神经中枢内部,经络实际是人类远祖神经系统(特别是梯形神经系)进化的遗迹。存在于中枢内的梯形神经系结构遗迹就是人类循经感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关于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探讨

吕承福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总的是说明人体机能是内外相通的。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应于内。即:脏腑的疾病可以在机体的经络和穴位等处反映出来;通过针灸相应的经、穴又可以治疗一定脏腑的病变。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证明,经穴与脏腑之间确有特异性联系。对其联系机制,笔者增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
笔者推论,人类远祖在低等动物阶段,可能经历过腔肠动物阶段。由于多数腔肠动物具有两个神经网,分别位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而神经网间在中胶层有突起相连。根据人类神经系统中的躯体神经系和植物神经系的生理及分布规律。笔者推测认为,现代人类的躯体神经系,可能由腔肠动物的外神经网进化而来;植物神经系可能来源于腔肠动物的内神经网。而人类的躯体神经系与植物神经系联系的物质基础,则可能与腔肠动物两神经网间相连的突起结构的遗迹有关。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现象,用现代医学解释,可能就是内脏的病理刺激,通过内脏传入神经到达中枢,在中枢内,病理信息通过相连的突起遗迹路线,传递到躯体神经系,由躯体神经使病理信息表达于体表的经穴。
同理,针灸体表的经穴,针灸刺激信息也可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枢;在中枢内,针灸刺激信息同样可以由相连的突起遗迹路线,传递到植物神经,从而起到对内脏的良性调整作用。这可能就是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系机制。

试论“气至病所”
吕承福

“气至病所”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例如据报道,一个有心脏病的病人不同经线发生感传后,都有趋向心脏的集中现象。但关于其发生的机理,虽已有过各种见解,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令众学者满意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感沿体表出现的纵行传导现象,可能与人类远祖经历梯形神经系、链状神经系、板状神经系、管状神经系有关。可能是人类远祖由于经历了这些神经细胞纵向排列的神经系阶段;使中枢内神经细胞的排列组合按其敏钝性,呈现纵行的排列现象,构成了无形的路径。
据实验观察,这种结构仅有相对的稳定,针刺、病理刺激等许多因素都可对其产生大的影响。笔者在针灸临床中,曾遇一例经络敏感人,当针刺其一穴位时,其首先出现的是向上下方向的感传,且感传线较粗,像筷子般粗细;但如果在此感传线的两侧,针刺穴的上下方再依次针刺几个穴位,并由近及远地顺次行针诱导,则在某针刺穴产生的感传,将不再沿原来的感传线路上下传导,而是沿着依次排列的针刺点的连线方向,由近及远地顺次传导。如果在某穴位横切面的体表连线上做环行针刺诱导,则可形成环行的感传现象;但感传线很细像线一样。诱导的穴位离针刺穴位距离越近,发生率越高。
据资料统计,病人组循经感传出现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这说明病理性刺激也能提高中枢内相对应区的神经细胞的敏感性,这就为感传冲动沿经络路线向病所部位传导扩散奠定了基础。当病变部位相对应中枢区的神经细胞的敏感性,超过了各经线上中枢对应区的神经细胞的敏感性时,就必然出现“气至病所”现象。这就是笔者对“气至病所”现象的新解释。

循经感传现象特征初析
吕承福
感传可阻性
当感传自刺激点双向传导时,对任何一点应用机械压迫、冷冻降温,或者在感传路线上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等药物,都能使已发生的感传受到一定的阻滞,甚至消失感传。笔者认为,作用于感传线上的诸多刺激,都会形成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枢,引起中枢内相对应区的神经细胞兴奋。
由于中枢神经内存在着人类远祖的梯形神经系结构遗迹路线,当针刺激冲动沿遗迹路线扩散时,两者就会发生神经冲动的会聚现象,通过中枢神经内的整合作用,结果使神经冲动的传递性质发生了改变。于是,在神经冲动的会聚部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受到了抑制。在体表,则表现为感传的被阻滞现象。应用压力止血带在健康人下肢捆绑,能够阻滞感传;而在脊髓断裂的截瘫病人下肢捆绑压力止血带,则不能阻滞感传就是证明。
感传速度较慢
关于经络感传的速度 较神经传导明显慢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循经感传现象的传导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完成的,并不是真正的在体表传导。因此,不能简单地拿其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比较,循经感传现象是中枢内神经细胞间的一种兴奋性扩散现象,与神经纤维的传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研究所的朱崇斌等人曾撰文指出,针刺“得气”后,往往不是立即出现循经感传,而要过一段时间,且感传必须在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后才能出现。可见,产生感传冲动的敏感性也较神经冲动的产生明显为迟。
双相传导
当躯体上任何一穴给予刺激时,一般均可自该穴发生两个相反方向的感传。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存在于中枢神经内的人类远祖的梯形神经系主干的遗迹中,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向两侧均存在传导冲动的结构基础。即在某一局部,突触小泡可能在神经细胞的两侧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是,当某一局部的神经细胞群发生兴奋时,就会出现双向传导现象。
感传有停顿点
许多受试者反映,感传在行进时不是均速行走,而是存在一个个的停顿点,即停一下再走,这种停顿点多为穴位所在处。笔者初步分析认为,穴位处出现停顿点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存在于中枢内的梯形神经系主干遗迹上的细胞排列组合不均匀造成的。具体情况,可能似链状神经系的神经节一样,神经细胞在遗迹路线上组成一个个的细胞群。从穴位的解剖情况来看,穴位处多为神经结构物质的集中处;也提示在体表穴位所对应的中枢体感区内,神经细胞相对较集中。
针刺穴位,由于激发了较多的神经纤维的活动。于是就会引起中枢内较多的神经细胞的兴奋。因此这些相对独立的神经细胞群里,存在的是多突触联系,故当兴奋性冲动在这些相对独立的神经细胞群里扩散时,自然就相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是感传出现有停顿点现象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
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
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
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
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
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
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
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
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
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
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
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
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
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
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
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
,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
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
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
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
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
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
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
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
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
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
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
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
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
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
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
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
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
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
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
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
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
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
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
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
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
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
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
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
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
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
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
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
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
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
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
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
组织液或脉管外体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
可能是脉管外体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笔者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
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
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思想
的引导下,我们寻找各种测量组织流阻的方法,终于建立了一套能够
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使用这一装置,我们分别在小型
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组
织液压波传播的方法,用于测量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结合γ照相
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首次在循经路
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
下完成的,这一课题延续到“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中,并受到评
审专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
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
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们
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
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
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综合
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古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具体讲,它可能是卫气在经脉路线
上运行的通道。
经络研究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经络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与临
床实践相结合,不能实际指导中医的临床及保健,就很难说是一个真
正的成果。因此,在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后,我们随即进行了与临
床有关的研究工作。
“疏通经络”与医疗保健
近年来,“疏通经络”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医药保健品的广
告中,然而,人们对它的真实科学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疏通经络原是
中医针灸中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中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的
话,就是用针灸疏通经络的意思。这句话记载在《黄帝内经·灵枢经》
的开场白中,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目的,是针灸学的核心思想。然而,
由于人们对经脉的实质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称神经,而针灸是怎
样疏通这些结构的,则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刺对这一通道影
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人体上和猪身上观察了针刺前后循经低流阻通
道及旁开对照区的流阻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循经低流阻
通道的流阻,而对其他地方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针刺可使得这一通
道扩张,阻力进一步降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更多的物质可以沿着这
一通道运输。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使营养性物质更
多地从血管运输到细胞,而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快地从组织间隙中运
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本研究至少从一个
侧面阐释了针刺疏通经络的机理,这一研究结果在2000年第五届世界
针灸大会上报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
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经络总是和保健联系到
一起,它到底是商业性炒作,还是确有科学道理?这一问题对以疏通
经络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或健身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根据
我们的研究,如果把人体看做是一台机器的话,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好
象是这台机器的零件,而经络则相当于这些零件的缝隙,而非零件本
身,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机器的零件缝隙。一台机器要做
一个运动,各部件之间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动,如果某个间隙中的润滑
性丧失,将导致零件生锈和零件之间的粘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
可表现出一定的动作障碍。人体上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当由于某
种原因通道阻力变大时,体液流动出现障碍,一些代谢废物堆积在组
织间隙中,出现类似生锈的情况,这时会有组织变硬、动作僵化及压
痛等现象。当细胞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滋生,出现病理
反应,一旦侵入到脏器,就会诱发炎症,最终导致某一脏器的衰竭。
现代发达的外科技术可以做到切除、缝合乃至更换器官,但从中医的
角度看,这是下策。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保持经络的畅
通则是中医保健的主要目的。
保持经络畅通的途径很多,但无外乎放松肌肉、积极活动,
特别是做精细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而且,不良情绪可牵动一些与
之有关的平滑肌和表情肌,导致经络不通,而后者进一步加强了不良
情绪的持续,这是中医“七情”对人体伤害的机理之一。“六淫”作
为某种意义上的物理量可对经络通道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调节情绪、
顺应四时变化也是保持经络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经出现经
络不通时,就需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手段疏通经络。近年来,我们
与有关方面合作,重新挖掘了一种最古老的医术———砭石疗法,即
使用一种特殊材料的石头对经络体液通道进行疏导,发现它在治疗颈
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微量二氧化碳测量仪探测经脉穴
位经皮肤释放的微量二氧化碳,称为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运用这一
方法的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证实了左右相同经脉、互为表里的阴阳
经脉和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中医左病右治、上病下
治和表里经互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展就
是发现十二经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及相关性与疾病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一发现为中医的客观诊断和建立中医临床诊疗科学体系是
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资料:百拇医药

第2个回答  2006-10-23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广义上说,它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反应系统。人体各个系统都是实现经络调节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包括肌肉、血管、神经,那么它就不可能实现经络调控的整个过程。
从狭义上说,就是十四经的循经路线、调控规律、相关的物质基础。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经络问题,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0-23
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经络,经络是我国中医里面的东西,如果非要套用什么科学来解释的话,那只有暗物质了,经络是类似与人身体内类似于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的另一套看不见的系统,因为是暗物质,所以人类解剖看不到的。许多东西都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