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个回答 2013-08-24
1、极为敏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偷摸”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2、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处置。
家长应持哪一种态度呢?肯定应该是第三种。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1、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
3、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要是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5、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7、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