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卡起源于我国的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贺年片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汉朝时称为“名谒”、“名刺”,唐宋时称为“门状”,明清时又称为“红单”、“名帖”、“片子”。最早的贺年片不是军机处用纸制作的,而是用木竹片削成的,因此称为“名刺”。

赵翼《孩余丛考》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事物纪原》说:“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

明朝天顺年间的贺年片是把一种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2寸宽、3寸长的“片子”,上面写着姓名和地址。农历正月初一,在朋友之间互相赠送。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就改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了,还把贺年片装在当时很盛行的一种锦盒里,送给对方以示郑重。

古代的贺年片并不是一般人都爱用的,主要是一些高官、显贵、士大夫们采用。他们自诩清高,每逢新年来临,不肯自己出门拜年,就派人送贺年片。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说:“节席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明朝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可见,古代的贺年片与现代的贺年片是有区别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6
来自欧美,大概是清末
第2个回答  2010-03-16
  贺年卡贺年卡可以说算是西洋事物,但中国也有类似传统(后提)。贺年卡原本的宗教意义比较浓厚(当初圣诞卡的寄送,只通行在基督徒之间)----是由“圣诞卡”脱胎而来的。
  我国贺年卡的来历,也是有渊源的。早年,官场中人或社会仕绅,在新年伊始,职位或辈份低的,会向年长或位高的登门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贵宾不便会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红色名片(或印红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的字样,以表亲自上门拜年之意。(是否有寄送贺年卡的事,没有考据。)
  第一轮中国邮政贺年邮资明信片从1981年12月20日开始,至1990年11月15日止仅发行10套31枚。由于这一轮贺年明信片并没有与第一轮生肖邮票同步发行,发行部门缺乏科学的统筹安排,仅有10套,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肖贺年片系列,故从严格意义上讲,这lO套并不能形成一轮,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这轮贺年明信片的规格均为148×100毫米,均由北京邮票厂彩色胶印,设计精美,丰富多彩,品位较高,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片图有的是中国画,如HP3分别选用了著名国画家俞致贞和刘力上的《海棠》、萧淑芳的《扶桑》和《鸢尾》,金鸿钧的《牡丹》。HP5选用了著名画家李大玮、刘继卣、刘奎龄、何香凝、胡爽庵等人的作品;有的为古代名画,有的采用装饰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手法,简洁明快。邮资图形有菱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邮资图案除HP1、HP2外均选用新年的生肖图,生肖图案大都采用写意的形式出现,极具民族风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