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运用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哲学

用这4个角度来怎么答题,分别说一下。最好是在考试中什么题都能套用。
别整些没用的,我要的是实战中能用上的。说的好我加分快要高考了!

哈 正好我也是高三文科的 我是海南屯昌的
咱的政治分数在班上还能排上名号吧 我根据自己经验说下吧 不在乎你给多少分

第一 必须把书本上的知识点都记住,这是不用说的了。最基础的
其中有4个模块 1经济2政治3文化4哲学 (还有选修的,这里忽略)
高三了学校都会给发一本总复习 上面有个复习提纲每课都有 重点记提纲里要求记的...牢记知识点会让你的选择题分数上升很快。因为选择题是硬件分 有固定答案。而后面的辨析题呀分析题呀都是 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 政治题都会有材料,必须掌握材料说的是什么,最后看他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他要是问都是限制你用什么模块的知识点回答,所以你必须看清楚限制用哪个模块的知识。不能混淆了。这就是你问的从哪个角度回答问题。。其实从哪个都一样。只要把知识点记牢了。(有的知识点是相互的,比如哲学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政治也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这样的话我们不管在政治还是在都能够用上这个知识点。

第三。回答问题时要 政治用语 切忌用口头语回答问题 这样的话答的题就被扣分了。 比如(房价上涨,可能会涉及到政治和经济。你就不能说房价上升了人们就不会去买房子了。应该说房价上升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

现在的政治题答案都是活的 一道10分的题可能涉及十几个知识点 这样的话它就限制知识点模块了。如果还是涉及很多知识点的话 那就选着用 看下哪个更加符合材料。
一般来说 一道题不会超过16分.所以让你回答的知识点最多也就是5个。
正常的是3~4个...
好像就这些了。。。你问的是怎么从各个角度回答问题 好像我说的有点多了...
不过还是留着吧 希望能对你有用。
说明一下:这是纯手工制作 不包含复制粘贴成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9
想要全套用。那是晴天开劈厉大玩笑、不可能!你只有先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全掌握、再根据资料套用、现在答案都是活的、另外、你答政治题时先把知识点一一写下来、然后再解释下!那你分就不会少!
第2个回答  2010-03-19
我告诉你,这样的我问题最好答

我只告诉你大体思路,自己琢磨

政治:中心点就是党领导的号,改革开放对策好,马列,毛 ,邓,江三,胡八荣八耻,这些好,只说好的

经济:金融危机中国克服了,世界知名度高,经济发展迅猛,在当领导下,人民生活富足、、、、

文化:五千、年文化底蕴,思想水平高,礼仪之邦,等等

就为上面这些写谁敢说你错!!!
第3个回答  2010-03-21
我觉得每个角度都有常用考点,有些试题答题的基本模式是一样的,只在于材料你如何结合,如果运用,是否看的懂了。所以,将常用考点记住是必须的。
第4个回答  2010-03-19
题型一 单向辨析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种辨析题的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必须分析说明其中的理由。一般来讲,此题型在辨别正误上难度不大。但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会因要点不全而失分。
解题对策
对策一:解答观点正确的辨析题。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么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定上去就行了。为了迷惑考生,辨析题常常列出几个表面上矛盾但 实际上却是正确的观点。为此,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掌握书本上的观点、原理、概念以及时政方面的相关知识。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要指出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说明理由和分析原因。
对策二:解答观点错误的辨析题。其特点是辨题对事实、现象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或“一点论”的观点。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作全面分析,辨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解答这类辨析题,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作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和原因(展开分析),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
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辨题: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民将不再交税。
2、外部矛盾引起事物的量变,内部矛盾引起事物的质变。
题型二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正误混杂型,即命题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具体说有以下五种情形:(1)题目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着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因素;(2)题目内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或合理的因素;(3)题目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者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4)题目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5)题目包含多层意思,每层意思都正误混杂。
解题对策
对策一:避免单向的思维。在分析辨题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既要善于用正确的原理、概念去分析命题的正确和错误,又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逐一分析观点中包含的多层意思,全面理解各层意思间的关系。因此在解答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时,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
对策二:辨析题除了判断以外,重点是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在这类题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首先,针对每一个辨析点,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错误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的依据)。其次,总结对各辨析点的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命题的正确倾向。
1、废止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辨题:废止农业税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
2、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否定旧事物。
题型三 附加条件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命题内容所列举的材料理论观点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附加特定条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应根据题中的具体观点进行具体的讨论,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的分析。
解题对策
对策一:补充遗漏点。此类辨析题中的观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补充遗漏点就是对命题没有给出的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对策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不能直接作出判断,而应分清情况,分别指出在什么条件下该命题是成立的,在什么条件下该命题是不成立的,要避免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1、关税收入越多,对国家经济建设越有好处。(变式:⑴一个国家的关税收入越多越好。⑵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2、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
辨题: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公民个人有利,对国家不利。
题型四 理由不全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类辨析题把结论成立的部分条件(理由),当作了全部条件,认为只要具备了题目所给的这些条件(理由),结论就能成立。在这类辨析题中,题目所给的条件(理由)本身没有错,但仅仅依靠这些条件(理由),题目观点还是不能成立,这类题目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结论成立还需要其他条件。
解题对策
解答这类辨析题可采用层层设问法,首先弄清楚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其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否正确;再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否足以推出结论,若不能,还需要哪些条件;最后补充所需条件,并得出结论。
1、只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只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增加就业。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提高科学技术,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题型五 辨中套辨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这种题型一般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中包含两层含义甚至两层以上含义。前一个观点本身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观点又是后一观点的条件(前提),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
解题对策
解答这种题型,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逐层辨析;其次,对每层意思的观点先辨后析(或先析后得出结论)。“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再次,明确坚持正确的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及危害(这个步骤有的题目不作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辨析:减免农业税,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辨题:理论不是全部来源于实践,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3、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就“一个中国”问题进行讨论,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惟一方式。
4、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二、论述题题型指导与训练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题的代表之一。为了克服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端,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论述题几乎都采用材料题的形式,力图在新创设的情景中,考核考生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复习备考中,要结合热点时政问题进行该题型的训练。在训练中,考生应学会思考,将题目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学习使用政治术语编写答案的要点,强调答案的针对性。同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层次性。
题型一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
题型特点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有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字较长,阅读量大;二是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三是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四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解题对策
对策一: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对策二: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考生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含义和命题所提供的观点。这时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对策三: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对策四: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中石油在国外投资的有以苏丹为基础的北非区,以哈萨克斯坦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区,以委内瑞拉为基础的南美区。中石油在苏丹开采石油十年,投资27亿美元,2005年5月又投资10亿美元介入苏丹最大炼油企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年产500万吨的油田;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累计在国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收购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回答问题:
⑴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⑵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一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部额27.9%,同期增长33.5%,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 137.6亿美元。仅10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998年全年,达到212.4亿美元。
材料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材料分别表明什么问题?
⑵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⑶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题型二 图表式论述题
题型特点
图表题是多年来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会涉入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考生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其中的图表式材料一般由题目、图表、备注(注释)三部分组成,图表式材料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的热点;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题组合而成,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是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差距等问题,进而阐明一些原理、观点或规律,有些试题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题对策
对策一:审读图表和设问。解答此类题可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①审设问。一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正确回答前面问题是解答后面问题的基础和条件。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二审设问的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②审图表。一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正确理解标题,分析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二审数据,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从横向分析两者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变化和发展。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的。三审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审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五审备注,“备注”一般可分两种,“解释性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备注”则是组织答案时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研究“补充性备注”,可以理解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图表中的变化等。
对策二:有的放矢,正确组织答案。①“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应写图表表明的现象(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问题。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②“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现象和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规律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③“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对于这类问题,要分析这现象“是什么“ (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当然图表式论述题还会有其他的命题方式,我们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特别要根据所给材料或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切忌漫天撒网。
题型三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
题型特点
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出现在高考卷中的研究性学习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把本来是被考查的学生“转化”成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也给我们复习应考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高考卷中,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凭着平时知识的积累,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
解题对策
对策一: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对策二: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了解材料的事实、观点和主张,这是解答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对策三: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策四:组织答案。这类试题的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二、简答题题型解读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政治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应懂得“为什么”,能进行解释、说明;较多地采用引文和材料,联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解答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做过多的扩展和引申。1、审查设问,辨别类型。从设问上主要划分为直问式和简析式;2、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5、行文作答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层次化,语言规范化。条理清楚,字体工整。
题型一 直问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近几年,这种题型常以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出现,一般是以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
解题对策
这类试题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比较容易,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识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掌握上,从纵向的深度包括含文、内容、地位、作用、措施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横向的广度包括知识之间的联系。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2、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可以有效实现税法面前纳税人权利平等原则。这是“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题型二 演绎式简答题
题型特点
题目给出的相关情景材料,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其设问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原理(观点)”、“材料中是怎样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作答。
解题对策
对策一:解答此类题,首先用系统分析法将材料分成若干层,然后再用演绎分析法去具体分析每一层材料是如何体现设问所给出的观点的。阅读、归纳处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层材料所体现的原理或观点。按照学过的有关知识和题目的要求确定答案要点,简明扼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开论述。
对策二: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如果题目的设问不直接指出观点,就需要考生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再用演绎分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第二,如果观点与材料都是多层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时要先阐述原理或观点,然后再说明哪些材料体现这一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参考资料:孩子 我是清华附中的老师,别着急 你没问题

第5个回答  2010-03-21
同学,材料是老大,当然是看了材料才好答呀,懂不懂得什么叫看菜吃饭呀!!!!!!想一步登天,省下力气吧,有时间的话把课本背熟了,要用的话随时都可以拿来用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