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汝州乡村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最好是从事过农村喜事的人给 出一些较全面的回答

汝州婚俗行婚礼的前一天夜里,门前唢纳班吹拉弹唱,洞房内两位搀家给新娘缝被铺床。找的这两位搀新娘的都是儿女双全、又不忌属相的人。她们在铺床的时候,唢呐班助兴吹吹打打。她们在床上撒上籽棉几瓣,铺上带根须的对瓣秫秆,意在让小两口成双成对,恩恩爱爱,早生贵子。还要铺上豆秆,要生状元;撒上谷穰,要生姑娘。夜里还要找一个小孩和新郎同床陪睡,民间叫“压床”。 迎娶那天,一大早布置庭院。贴婚联,用红纸封好土地庙、水道眼、洞房窗。庭院内要设天地桌。桌上放一盛有五谷的斛斗,斗内插有一杆秤,秤钩上挂一小块肉,一面铜镜。斗面用红纸封好。 迎娶的程序首先是朝祖。全家人在祖宗神位(民间叫爷奶奶柱子)前明烛、上香、焚金,屈膝行三叩首礼,以表示不忘祖根。 接着是起轿。起轿前,水利食盒先行。食盒里装设物品和前面一样,只是要在大礼肉上利一刀口,以示这是新娘的离娘肉。食盒还要放上新娘所穿的衣物,放一应书,上面写清新娘上轿下轿的方向,以及使人所忌的属相。食盒盖上置一插有柏枝的酒壶。食盒抬回时,娘家人将酒倒出,换上清水,故叫水利食盒。 水利食盒一走,搀家就要扫轿(车)。两搀家头插柏枝,手端棉油铁灯和木盘,手拿刷子,钻进轿内打扫一番,然后将亮着的铁灯送进洞房,放置一角的柏木桶里,让其长明用来避邪。现在轿子换成彩车,扫车照的铁灯换成了一面镜子。 起轿时要鸣炮奏乐,前面导引的人是驾毡。驾毡人要选自有威望的人,他身背搭子,臂驾红毡,一边走,一边放炮,还要随时撒下写有大吉大利的路条。遇有庙祠、桥涵、大树、建筑物,就连一块大石也要贴上写有“红纸盖之”的红贴。轿在进行中不许着地,轿夫休息,驾毡的急忙红毡铺地,让轿底放在其上。驾毡的后面紧跟唢呐班,在轿前吹吹打打,吹的大都是《过路俏》或《百鸟朝凤》等喜庆欢快曲子。 新娘在娘家搀家搀扶下上轿。过去提前薅脸,出嫁那天,头戴凤冠,身披云肩,腰系彩裙,足登绿扎花鞋。家人要送出大门,新娘要落几点眼泪,以表示对娘家的依恋。现在新娘要到美容店美容盘头、穿婚纱。有新郎接迎的,向新娘献花后,将新娘抱上车。 轿(车)回程不走回头路。娘家要派舅、叔、哥、弟及近族送闺女,民间叫“送客”。还要找些近族人抬嫁妆,轿(车)在驾毡的导引下,一路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轿子到了男方家门前,按照应书所指的方向停稳。随轿的压轿孩要了钱才肯下轿,婆婆要向媳妇递宝瓶,还要给新娘101元,意在百里挑一的好媳妇。新娘在搀家搀扶下,头蒙盖头,跑进家门。这时鞭炮齐鸣,门两边的夹有大红炮的草把点响,新媳妇要跨过门口的马鞍子(或织布机上的圣子),这叫“骑马过鞍”。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衫,十字披红,迎接新娘,在天地桌前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举行了拜堂仪式后,新郎先到洞房,待新娘进房时,从洞房跑出,撞住新娘,这叫“撞婚”。现在新式的婚礼取代了拜天地。新娘进洞房要洗脸上头。过去的姑娘脑后留长辫,额前有留海。上头,即将辫子在脑后盘成发髻,标志进入成年成为媳妇。这天不能白使人,端洗脸水、拿梳子的也要讨封子。 中午,主人家设婚宴招待亲友。门口设礼桌收礼待客,堂屋要设中桌,招待送客。过去中桌要绑桌裙,在支客的主持下行奉盅大礼。现在只是主家敬酒、看菜、新郎新娘敬酒。席间送客坐首椅的掏出“看厨封”,主家才肯上下面的几道菜。席后,主家要和送客中的主要人物见面叙亲情,并说些客气话。 入夜,街坊道喜,闹洞房三天无论大小,不管长幼都可看花媳妇。接近后半夜,闹房人用条盘端上盅、筷、酒、菜送房。送房让新娘表演节目,如吃菜、铜壶插筷子、骑板凳、吸过桥烟等,嬉戏逗闹,让人哭笑不得。后半夜人员散去,还要听房,如没人听,则找一扫帚顶个草帽,披件布衫,靠在窗台。 #3 00回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4
婚前彩礼,封子,压箱钱,定行车路线,头天晚上背被子,喝商量酒时定住带钥匙人及封子,正客、歪把子客人数,最后确定一下迎新细节,婚礼当天记得在宴席上让新女婿偷筷子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