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给我们的生活陋习的警示

快点哦~
最好多一点~~~~~~~

  1、生活陋习要根本改变
  非典的产生和传播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室主任马保华教授说,审视我国传统生活习惯,存在许多卫生陋习,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是缺乏教养和社会公德的表现,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沿小街小巷的露天饮食点、混餐制一个盘里几双筷子、特别是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容易把自己的口液留在别人吃的食物上,造成交叉传染;大量饮酒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造成免疫力下降,尤其是宴席上劝酒,是全国各地共同的陋习;野生动物是许多变异病毒、特殊细菌的携带者,捕杀、食用野味既容易传播疾病,又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迷信并且大量食用动物的内脏,不仅愚昧,而且有损人的健康。马教授说,告别落后的生活习俗,许多疾病就会远离我们,这是现代文明的表现之一。<br>
  2、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br>
  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养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东营养学会秘书长、山东大学医学院蔺新英教授谈到,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达到膳食均衡、营养充足,以此来调节人体的免疫状况,提高肌体抵抗力,对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预防非典,蔺教授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膳食种类多样化,注意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有助于上呼吸道黏膜细胞正常代谢和防御能力提高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br>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铁和锌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注意多饮水、控制过量的脂肪和糖类。通过饮食,增强肌体免疫能力,能有效地预防非典的侵袭。<br>
  3、环境保护要高度重视<br>
  在谈到这场非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天祥教授说,“非典”危机提示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生物圈的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每况愈下,恶性循环。许多江河沟渠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粮食蔬菜中含有化肥农药残留;植被破坏,尘沙漫天,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因发展经济而造成环境污染,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br>
  4、城镇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br>
  城镇建设关系到每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城市建设眼光要长远,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要多留绿地和居民的健身场所,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公园,这是城市的“肺”。城建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由开发商来左右,把城市建成密不透气的钢筋水泥堡垒,怎能不使市民得传染病?城市环境的污染、市民缺乏良好的生活氛围也是导致一些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每位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投身城市建设之中,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山东建筑学会赵广和秘书长认为,就预防非典而言,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加强对城市供水和水处理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建筑工地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切断一切传播途径。<br>
  5、卫生防疫要建立应急机制<br>
  建国以来,我国大规模传染病基本消失,社会缺乏对于大规模公共健康和安全危机的应急机制。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公共突发事件都有相应的应急机制。非典的爆发,警示我们要尽快建立卫生防疫的应急机制。山东预防医学会李露霞主任说,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应当包括完善的组织机构、相关政策法规、畅通信息网络、制定应急预案、相应技术设备、人员应急能力以及监督、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才能确保妥善应对突发事件。<br>
  6、科研攻关要形成合力<br>
  关于加强合作攻关和信息交流问题,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利宁教授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要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仅靠某个实验室的几个科研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常常需要多个实验室、不同领域的诸多专家的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特别是在目前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合力进行科研攻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联合起来,各尽其能,才能更快地战胜SARS病毒对人类的袭击。<br>
  7、心理健康要进一步加强<br>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许多人的心理与行为出现了失常、失衡与失态的现象,出现过度心理恐慌、消极心理暗示等,使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专家、山东师范大学高峰强教授说,出现一定的紧张不安和恐慌是正常和自然的心理反应,可加强人们对“非典”的防范意识。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可取,过度和盲目的恐慌比疾病更可怕,会影响和削弱人体免疫功能。高教授说,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强公众心理健康,及时减轻和消除心理恐慌和从众心理。有关方面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时效性,开诚布公,避免公众不必要的猜疑;要健全应变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使公众产生信任感、安全感;面对长期以来人们对如此重大疫情所第一次享有的如此透明的知情权,媒体宣传既让公众得到全面、客观的消息,引起足够重视,又能及时对各种小道消息和谣传进行辟谣,舒缓公众恐慌心理;通过科普宣传,及时调整心态,乐观向上、沉着应战,构筑强大的心理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袭。<br>
  8、科普活动要长抓不懈<br>
  在谈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时,专家们说,科普工作是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职责。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应该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比较低,封建愚昧、迷信落后的东西和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在部分群众中还有市场,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做法还普遍存在。对目前出现的非典,许多人惊惶失措,心理恐慌,不知道应对措施,已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宣传与普及任务还十分艰巨,应长抓不懈。非典疫情的发展,正在影响着群众的心绪,使人们不能较好地安心工作和生活,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旅游、交通、商贸和对外交往等活动受到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消费减弱也已成为事实。在加强科学预防,控制疫情蔓延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已显得十分必要。另外,专家们强调,新闻宣传工作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又要客观适度把握。在当前十分紧迫的形势下,对非典的报道不要铺天盖地;有关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琐事,过生日聚会之类的现场采访可以放到战胜非典之后。目前需要我们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聚精会神搞好科研攻关,一心一意抓好非典防治,稳定人心,发展经济。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党政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早日战胜非典。<b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8
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消毒,不要乱食用野生动物,生食不可取,饮食的不两习惯,分食的必要.餐具消毒
第2个回答  2006-10-21
不要乱吃野生动物,尤其是国家保护动物,吃了又违法又危险。
第3个回答  2006-10-21
非典之灾,实在令人心痛,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据科学家研究,果子狸、猴等野生动物体内已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且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尽管非典病毒是否由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人体,还需进一步的证实,但从以往历次重大疫情发病规律来看,其传染源的确多为动物,如天花、霍乱等。目前,人们已知的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就达100多种。
专家分析,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诱发非典较大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非典病毒可能一直潜伏在森林等
自然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体内,但这些病毒对人类的致病很低,加上森林的密闭性,它们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状
态,这些病原不会轻易传染给人类。但是随着人类乱伐、滥捕,这种生态平衡被打乱,导致潜在自然环境中的
病毒释放出来,传染到了人身上。由于人类对该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非典病毒进入人体后显示出极高的致病
性和传染性。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变异,使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的冠状病毒发展成为杀伤力极强
的新型病毒。病毒基因的变异过程人类还知之甚少,但环境污染对核酸类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的改变却已
为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
不管非典病毒来自哪一种推测,都与人类不文明的环境行为直接相关。但目前,我们破坏环境的种种行为
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统计,目前9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50%的湿地被围耕或污染,生物
物种正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更是猖獗。我省自2001年以来,查处各
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140多起,查获野生动物活体44689只,动物皮件2000多件,野生动物制品400多公
斤。我想这还仅仅是已经被发现和公诸于众的数字,至于实际有多少,恐怕从街头林林总总的“野味店”就能略见一斑。
世上的众生本来是平等的,野生动植物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生物的多样性,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曾几何时,人类以地球的主宰者自居,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肆无忌惮的滥捕、滥猎;为一己之私利,滥砍、滥伐。已有的幸福家园不知道珍惜,而失去的家园将不复再来。今天流行的灾难是非典,也许明天流行的灾难就是洪水、天火,就象宗教中描述的地狱里那样一种惨景。
人类应该警醒了!善待众生即是善待自己,我想这是“非典”对人类敲响的警钟!
第4个回答  2006-10-22
非典给我们的生活陋习的警示
第5个回答  2006-10-22
看到了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以及争先恐后躲开病者的冷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