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玉米新国标的标准

2009年玉米新国标的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和老的国标去别

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

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存在以下差异:

(1)容重

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山西北部、河北邢台以北地区的玉米质量为好。

(2)水分

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内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较小,除内蒙通辽和辽宁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烘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过程中,水分逐渐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东北地区春节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发瘪和容重偏低。而春节后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事先自然晾干时间较长,因此籽粒饱满,容重普遍较高。在一般情况下,粮库将水分只降到14.5%,因此在10、11、12三个月,东北玉米很难达到14%的水分,到第二年4、5月份经过几个月的自然失水后,才能达到14%的标准。从产区到销区的运输过程中,水分有时还可能进一步下降。但作为国储粮收购的玉米,烘干后水分基本上在14%以下,最多不超过14.5%。也有的粮库根据买方的要求来确定烘干效果,水分指标由购买者自定,一般自13%-15%不等。

与东北玉米相比,华北玉米收获时水分较低,大多在18%至20%左右,而且气温高于东北地区,一般晾晒5-6天就可以达到15%以下,因此几乎全部采用自然晾干方式进行降水。正常年景时,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东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

(3)杂质

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因此华北地区的玉米杂质偏多,有时超出1%,需要额外过筛整理。

(4)不完善粒

东北玉米在烘干过程中,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碎粒普遍高于5%。烘干玉米经过储存、出库、再到港口转运、装卸、搬倒、再入库、再出库等一系列环节后,破碎粒还会有所增加,导致不完善粒普遍达到8%。

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碎粒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内,质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在现货收购中,一般规定不完善粒总量不得超过5%。

(5)生霉粒

东北玉米收获时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获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储存不善,极容易出现玉米生霉现象。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有的甚至高达5%以上。小农户受储存环境和储藏技术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通风,因此东北玉米在4月份以前生霉粒很少,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会大幅提高。内蒙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较低甚至几乎没有,最多也不超过2%;辽宁的略高些;黑龙江玉米水分不均,生霉粒最高。上海证券报

参考资料:http://futures.wswire.com/htmlnews/2004/08/24/306372.htm

参考资料:品一口回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玉米标准 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00/0000103.ht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的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玉米。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5490-1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1985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B/T 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
GB/T 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GB/T 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容重粮 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3.2 不完善粒 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包括下列几种: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破损粒:籽粒破损达本颗粒体积五分之一(含)以上的颗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表皮的颗粒。
生霉粒:粒面生霉的颗粒。
热损伤粒:受热后外表或胚显著变色和损伤的颗粒。
3.3 杂质 通过规定筛层和无使用价值的物质,包括下列几种:
筛下物: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
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砖瓦块及其他无机杂质。
有机杂质:无使用价值的玉米粒、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杂质。
3.4 色泽、气味 一批玉米固有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4 分类
4.1 根据玉米种皮颜色分为三类:
黄玉米:种皮为黄色,并包括略带红色的黄色玉米。
白玉米:种皮为白色,并包括略带淡黄色或粉红色的白色玉米。
混合玉米:混入本类以外玉米超过5.0%的。
4.2 玉米中的特殊品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订标准。
5 质量指标
5.1 各类玉米按容重定等,其质量指标见表1:
表1玉米质量指标
等级 容重g/L 杂质% 水分% 不完善粒% 色泽、气味
总量 其中:生霉粒
1 ≥710 ≤1.0 ≤14.0 ≤5.0 ≤2.0 正常
2 ≥685 ≤1.0 ≤14.0 ≤5.0 ≤2.0 正常
3 ≥660 ≤1.0 ≤14.0 ≤5.0 ≤2.0 正常
注:水分含量大于表1规定的玉米的收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2 各类玉米以二等为中等玉米,低于三等的为等外玉米。
5.3 上述容重指标只适用于水分含量在23.0%(含)以下的玉米。
5.4 卫生检验和植物检疫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6 检验方法
6.1 检验的一般规则按GB/T 5490执行。
6.2 扦样、分样按GB 5491执行。 6.3 容重检验按附录A执行。
6.4 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按GB/T 5494执行。
6.5 水分检验按GB/T 5497执行。玉米水分含量大于16.0%的采用两次烘干法测定。
6.6 互混检验按GB/T 5493执行。
6.7 色泽、气味鉴定按GB/T 5492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试样温度在0℃(含)以下时,对水分含量在23.0%(含)以下的玉米的实际容重为实测容重。
7.2 试样温度在0℃以上时,水分含量在18.0%-23.0%之间的玉米的实际容重为实测容重加上增补容重。增补容重以18.0%(含)水分含量为基础,水分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容重增补5g/L计算。
8.包装、运输和贮存 包装、运输和贮存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附录(标准的附录)
玉米容重的测定方法
A1 仪器和用具
GHCS-1000型容重器(漏斗下口直径为40mm)。
谷物选筛:上层筛孔直径12.0mm,下层筛孔直径3.0mm。
A2 试样制备
从原始样品中用分样品分出平均样品二份,取一份平均样品约1000g,按A1.2规定套好筛层分二次进行筛选。取下层筛的筛上物混匀,作为测定容重的试样。
A3 容重器安装及测定
打开箱盖,取出所有部件,按粮种选好漏斗。
将带有排气砣的容重筒放在电子秤上,空载时调节零点。
取下容量筒,将容量筒安装在铁板底座上,套上中间筒。
将制备的试样例入谷物筒内,装满刮平。再将谷物筒套在中间筒上,打开漏斗开关,让玉米自由下落,待试样全部经过中间筒落入容量筒后,关闭漏斗开关。用手握住谷物筒与中间筒的按合处,将插片准确地插入豁口槽中,依次取下谷物筒,拿起中间筒和容量筒,倒净插片上多余的试样,抽出插片,取下容量筒上的铁板底座,将容量筒放在电子秤上称量。
双试验允许差不超过3g/L,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

参考资料: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00/0000103.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