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统配名额指什么意思?是给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的吗?

如题所述

中考统配政策是由教育部门确定统配比例,各省级示范性高中按照该比例确定统配名额,向全市初中定向分配。各省级示范高中除去统配名额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名额,剩下的名额面向所有初中统一招录,并按照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确定统一招考的分数线。在统招线下50分以内,再招录统配生,若未完成统配计划,则降分录取最低至省级示范性高中控制线。

扩展资料

首先,统配政策的出台遏制了名校对优质生源的掠夺。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均存在若干“名校”,因较高的升学率而被广为追捧。其实,在高升学率的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源掠夺的事实。

前些年,本市一两所“名校”不仅招录全市最优生源,而且以“兰外生”名义招收外地学生,“全省英才尽收囊中”,中考一度出现“分段录取”局面:名校甲录取成绩最高的考生,名校乙录取剩余的高分考生,以此类推,……,

“末流”学校只能勉强录取最低控制线左右的考生。笔者一位名校朋友曾抱怨当年630的录取分比上年下降,造成教学上的困难,这让另一朋友大跌眼镜:他所在的市级示范校录取分550,最高成绩590,比名校最低分还低40。

若所有学生同步发展,三年后该校有学生被高校录取而名校有考生落榜,是否说明,至少在应试方面,名校的办学水平比该校要差得多呢?事实上,名校每年总有落榜生,而该校总有数量可观的学生被高校录取,且不乏著名高校。由此看来,名校并非“名副其实”,统配政策的作用就是遏制了教育生态的这种失衡现象。

其次,“名校”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受到家长追捧的原因,是人们误以为名校的教育资源最好。这种观点如果10多年前尚有道理的话,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学校教育资源可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从硬件即教学设施看,由于社会发展和各方努力,本市所有普通高中的教学设施现都堪称一流,由于后来居上的缘故,名校设施反而不如其他学校。越是原来的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完成后现代化程度越高,具备的优质硬件资源更好。

从软件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看,首先,本市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达标,有相当数量高学历教师,名校在这方面并不一定占优势;其次,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由于生源垄断,名校少部分教师高考辅导经验可能丰富,但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若处理不当,反而阻碍教师专业成长,不利学校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相反,其它学校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因而学生可能会更具发展潜力。总之,名校教育教学不一定比其它学校高一个档次,“低分读名校”不见得捡了便宜,不上名校也不是 “无好学校上”。

再次,家长的名校情结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无知。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中考成绩不是衡量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按成绩分段编班不利学生成长。

按照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自然状态,各方面水平均衡分布的情况下,个体的发展潜力会更大。高分考生编入同一班级,容易产生焦虑、恶性竞争等心理问题;低分编入同一班级,则容易引发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现象。

两种情形都破坏了教育的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按考试成绩编班教学,虽然便于教师讲授,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宜提倡的。设置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做法也弊大于利,不符合教育规律。

最后,媒体对统配政策的不当言论加剧了民众思想混乱。中考统配风波中,有的媒体没有疏导家长情绪,反而推波助澜,起了负面作用。面对群众一时不解的问题,媒体人应该加强学习,弄清是非,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好解释答疑宣传工作,不能为错误观点左右甚至代言。

某甲和某乙同学高分高价上学不是最佳选择,若去市级示范高中,作为学习尖子,广受关注,发展空间很大;若去名校,不仅增加经济负担,作为后进者,还可能被边缘化,困难重重。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维护教育生态平衡,保证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标。将某几所学校贴上名校标签,为其垄断行为炒作,不利孩子成长,不利教育发展,有损教育公平,破坏教育生态。

中考统配招生政策执行中尽管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政策为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应该为此点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考名额分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一些高中会有两个分数线,一个录取分数线,一个最低分数线,同时会给一些初中分配几个名额,也就是指标,如果这个学校有几个学生达到了最低分数线,但不到录取分数线,可以用指标名额进入这个高中,直到指标用完为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