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我的为官之道四检较工部员外郎

如题所述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初秋,弃官华州司功参军,旅居秦州。
在秦州,杜甫住了三个多月,由于经济窘迫,辗转来到了同谷县。
在这里,诗人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具体有多难参见《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在同谷不到一月,诗人被迫往成都谋生。去成都,是因为西蜀比较安定,朋友也比较多。
年底,诗人一家及弟弟杜占到达了成都。(唐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南京成都,扬州片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01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官职:
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职务:
出谋划策,处理公文等
品级:
从五品
地点:
成都
*检校,是指朝廷派官员去地方办事,相当于巡检/视的意思。唐中后期,“检校”官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事职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安史之乱后,“检校”官职盛行,使用范围扩大,节度使的幕府参谋大多都采用“检校”官职。
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是杜甫的虚衔,只表明其品级,实职为幕府参谋;赐绯鱼袋,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赐绯袍,佩银鱼袋。
杜甫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官,距离上一次有五年时间。
我们把他期间的经历作以简述。
来到成都,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着手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
除居住的建筑外,周围约种了二十多亩的风景树林,还有花草竹林以及果园。
之后又买了耕田,购置了泛舟用的小艇,建水槛供垂钓、赏景用。
高适、严武先后镇蜀,在二人的庇护下,诗人在这里大概过了两年半的安稳日子,诗艺大增。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病死。
张皇后与越王李系谋杀李辅国及其党羽程元振,事败,张皇后被囚禁,越王等被杀。
还在重病当中的肃宗,听闻消息,当即惊悸而亡。
父子相继驾崩,唐代宗李豫继位后,任命严武为京兆尹兼山陵桥道使,监修两个皇陵。
七月,严武离开成都,杜甫为其送行,一直送到了绵州的奉济驿。
*绵州,今四川绵阳东,在成都东北二百七十里。
严武一走,成都发生兵乱,杜甫不能返回,只好去临近的梓州避难。
在梓州,他受到了梓州刺史兼剑南东川留后章彝(yí)的优待。
于是,他留杜占留守草堂,把妻子儿女接到了梓州。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被迫在温泉栅(河北滦县南)的树林中自尽。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听闻消息,欣喜若狂,写下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广德二年初,杜甫辞别章彝,去往阆州。在动身之际,他被朝廷任为京兆功曹,但因吐蕃侵扰,北上交通阻塞,未能赴任。
三月,杜甫听闻严武再度镇蜀(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喜出望外。
他先派杜占回成都料理,不久他就带领一家返回成都。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02 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
杜甫在返回的路上就收到了严武的邀请。
诗人在回信中把严武比作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希望得到他的帮助:生理只凭黄阁老。
他总结流寓梓州、阆州一带的生活: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回到草堂,严武不赞成杜甫继续村居,不久就拉他到幕府任职。
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朝廷任命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这里有个疑问要回答一下,就是杜甫为什么会接受这个官职?
自华州辞官,杜甫就已经放弃仕途,决心隐居。
从他检校工部员外郎煎熬地只做了半年,我们就明白他当初的决心。
严武第一次镇蜀期间,曾多次邀请诗人来自己的幕府任职,都被诗人婉拒了。
严武在《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中说: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jùn yì)冠。
严武以祢衡的故事,劝杜甫不要单纯以文才自恃,应该走做官的道路。
杜甫以: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严中丞枉驾见过》
婉言谢绝。
说自己行踪飘泊不定,当效张翰那样自由,效管宁避乱他乡过隐居生活。
这次,严武再一次邀请,诗人碍于友情,为了生计,便不好意思再拒绝。
他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说: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
一直以来,杜甫都以野人、狂夫自居,表现了他爱好自由,正义直言的性格。
草堂安稳、平凡的村居生活,他是非常喜爱的,在多首诗中都有表现。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卜居》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况,否则诗人不会轻易打破自己安静、隐逸的生活。
除了“酬知己、效小忠”的因素外,杜甫勉强接受这个官职,原因是多方面的。
杜甫刚回到成都写了首《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表面上是讽刺代宗宠信宦官,不能用贤,希望出现像诸葛亮一样的贤臣,来平复吐蕃之乱。
侧面也显示出,诗人愿意出来做官的意图。
但是这个做官是有前提,首先必须有贤明的君主或者上司,其次这个职位也恰好与自己的专长对口。
另外,诗人的好友章彝,即前任剑南东川留后,因一点小事,被严武杖杀。
据《新唐书·
严挺之传
》:“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管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李白为《蜀道难》者,乃为房与杜危之也。”
*严挺之,严武父亲。
*房管,即房琯。
也有野史传闻说,此次严武杖杀章彝时,本是连杜甫一起杀得,因他手下的人及时将消息报告严母,严母出面劝阻,杜甫才幸免于难。
虽然,严武要杀房琯、杜甫,且李白作《蜀道难》警示他们,纯属胡扯。
但严武与杜甫,因章彝之死,两人之间出现嫌隙,亦未可知。
所以杜甫,不可能像前几次,那样巧妙地写诗拒绝严武。
以上有的没的,都是杜甫接受严武邀请的原因。
狂夫
03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严武一介武夫,亦能诗,领兵作战一把好手。
此次镇蜀,首要职责就是收复被吐蕃占领的松、维、保三州。
出征前,严武在幕府设宴,邀请诗人观看骑兵演习。
诗人亦呈文表达自己的见解,《东西两川说》:“顷三城失守,罪在职司,非兵之过也,粮不足故也。”
指出邛雅子弟兵没有兵马使,因此归心于他们的世袭土司,建议尽快任命指挥官,以便统一指挥。
并称:“蜀之土肥,无耕之地,流冗之辈,近者交互其乡村而已,远者漂寓诸州县而已,实不离蜀也。大祇祗举兼并豪家力田耳,但钧亩薄敛,则田不荒,以此上供王命,下安疲人,可矣。”
这里诗人提出“均亩”的主张。
在《夔府书怀四十韵》中,又提出“均赋”:恐乖均赋敛,不似问疮痍。
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中,还提出“均役”: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这种平均主张,是诗人的光辉理想。
可以看出,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王道思想,在杜甫心中深深镌刻。
九月,严武打败吐蕃兵马七万,并命令汉州刺史崔旰(hàn)在西川出击,取得胜利。
十月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引兵十万,绕过邠州,直逼奉天,京师震动。
虽然由于郭子仪的抵御,十一月就击退了侵犯军,但内乱与边患依旧严重,杜甫忧心忡忡:
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
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节选
太子舍人张某,从皇宫因事来成都,邀请杜甫一同参加宴会,席上送给他一床珍贵的褥子。
杜甫认为,服装器物都是按地位高低而有所区别,自己配不上宫中之物。所以他谢绝了张舍人的好意,并归还。
由此诗人发了一大段议论:《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
本来是一件归还礼物的小事,杜甫却在诗中大谈杀身自尽之祸,明显别有用意。
史称:严武镇蜀多年,恃功自傲,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
诗人以李鼎,来瑱(zhèn)为例,说二人因骄横难制,均死于非命。
旨在劝自己的朋友严武,做人低调点,作为一方的军政大员要节俭爱民。
杜甫一向爱憎分明,不徇私情,无论是对房琯、章彝,还是严武,他都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他既忠于友情,又能劝谕和批评朋友的缺失。
他还结识了阆州录事参军韦讽,为他写过一首优秀的送别诗《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内战、外战,已经打了十年。赋税,徭役,逼得人民啼饥号寒。
杜甫认为,当前最严重的时弊,是官吏过度的压迫剥削,引起人民反侧不安。
因此指出:要解除人民的苦难,就应打击贪官污吏,因为他们巧取豪夺,像蟊贼一样。
这首诗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前一句还伤心地挥泪送别,下一句就说:你上任后,要树立各项好政策,救民于水火,才能安慰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做杜甫的朋友真滴难,会时常被他鞭策。
他送严武去京城时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送韦之晋去湖南时说:王室仍多难,苍生倚大臣。
送裴端去道州时说: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
对求学于自己的后生
苏涣
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夸族弟唐十八说: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
.......
凡此种种,不要太多。
杜甫自己是
敢爱死
,劝别人是:
莫爱身、思捐躯、肯杀身。
这位狂夫,是一位为了天下苍生,敢于献身的亡命之徒。
与一般潇洒享乐的轻狂不同。
《宿府》
04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唐代幕府有严格的制度,清早上班,夜晚才能下班。妥妥滴996。
杜甫家住西郊,离单位比较远,所以他是一个人住进幕府。
有一晚值班,夜半号角响起,诗人看着当空的月亮,写了一首极悲凉的诗《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俜:流离失所。
*十年事:指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如今,十年。
*一枝安:出自《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杜如今已经53岁了,按照唐代人的寿命,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头了。
加之诗人常年有多种疾病缠身(肺病、风痹、消渴症等),根本不能适应严苛的幕府生活。
风尘荏苒音书绝。这几年诗人的几位好友相继离世。
王维761年去逝,762年李白去逝,763年房琯去逝,在他任职参谋期间,苏源明饿死长安,郑虔病死台州。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节选
没过多久,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高适去世。诗人感伤到:独步诗名在,只今古旧伤。--《闻高常侍亡》
在幕府里只有严武与诗人交好,他们一起宴游,分韵赋诗。
但二人年龄、身份差距悬殊,杜甫年长严武14岁。围绕在严武周围的都是三十多岁的青壮年。
此时的严武除了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外,已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一品大员,位极人臣,朝廷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严武的优待,引起了其他幕僚的妒忌。他同这些人打交道,很难周旋: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莫相疑行》
故人相继逝去,同僚排挤妒忌,诗人内心是苦闷的。
幸好此时,弟弟杜颖从齐州来成都看他。这给“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诗人,带来了很大安慰。
但是,杜颖不久就回去了。
杜甫在幕府里,心情始终不太舒畅,经常想起在草堂美好的日子,想念家人: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严格枯燥的幕府生活,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加之年老多病,诗人深感苦恼,这使他更加思念家乡。
他只好写诗遣兴,但结果往往反感觉凄凉: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
他觉得在幕府任职(青袍白马)没意思,想念家乡洛阳(金谷园、铜驼陌),思念兄弟(棣萼),一再要求辞职。
终于,在永泰元年(765年)大年初三,诗人回到了草堂。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至此,杜甫的为官生涯完全结束。
05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回到草堂,过了几个月的安心日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三》
上面这首耳熟能详的绝句,便写于此时。
但是,好景不长。四月,严武暴病而亡。诗人在成都失去依靠,决意沿江东下。
下一站,诗人将抵达夔州,就是今天的诗城奉节。他在这里造就了唐人七律的巅峰《登高》《秋兴八首》等。不细表。
下面我们对杜甫的为官生涯作一简单总结。
天宝十四载(755年),44岁的杜甫,在长安奔走十年,终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接受这个小官,完全是出于糊口。也正是这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6月潼关失守,唐王朝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沦陷,诗人的第一份工作告吹。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投奔凤翔,五月受官左拾遗。大概作了一年的时间,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
虽然官不大,但这也是诗人做得最用心、最尽力的工作。
对于一个有敏锐的政治视角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的人来说,做一个谏官很合适。
当年,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时,对肃宗说:若罪杜甫,恐绝言路。
意思是说,这次要是杀了杜甫,恐怕朝堂再也无人敢谏言了。侧面说明,杜甫的忠义直言,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左拾遗,是杜甫一生的印记。他还没做官时,从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诗来看,就已经有了言官的风范。
但狂夫般的“死谏”,适合待在太宗朝,或者穿越去宋仁宗朝。一般的帝王对于这样的谏官都是厌烦的。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做了不到一年,便辞官而去。
开始,杜甫还是很积极的,但因上级领导不作为和忽视他,以及回洛阳探亲的所见所闻,使他更加地厌恶官场,决心洁身自好,隐居起来。
杜甫的隐居,不同于以往的隐士,须住深山老林,或者不问世事,以诗酒度日,沉迷艺术。
他是以村居的形式,只是不做官,但他的心里始终住一个左拾遗。
他看到的村民(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想到是风化,看到的难民,想到是贪官,看到的士兵,想到是暴政。
无论贫贱与否,病痛与否,身在何时,人处何地,
关心国家,关注政治,关怀人民,
是他永远不变的立场。
这是他成为万世景仰
“诗圣”
的关键。
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杜甫做了严武的幕府参谋。接受官职,是不得已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自己又亏欠朋友太多,所以只好束缚酬知己了。短短的六个月,诗人是撑下来的。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对于晚年的幕府生涯,诗人是极其后悔的。
在以后的夔州、湖南时期,诗人被朋友们称为员外。当然这是对检校工部员外郎的称呼,但是员外的另一个意思是正式编制以外的官员。
这很符合杜甫的身份,从华州后,他不再做官,却热心政治,操得都是当官的心。
从他的诗文来看,杜甫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艺术家。
他对诗学、艺术规律有着合理、深刻的认识(《戏为六绝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他不为艺术而艺术,始终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结合一起。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的诗,被称为“
史诗
”,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刻、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一般的正史,是帝王史、将相史,而他的诗史,是底层人民的苦难史。
回望杜甫的一生,我不禁想到了和他相同的那些仁人志士说过的话。
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
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韩文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忠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主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时局危难,大厦将倾,他最峭拔,等到人民翻身,举国欢庆,他才像个平凡的花朵一样,展露笑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