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如题所述

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口唇期:出生-1岁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喂食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婴儿突然断奶或断奶太早,后来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

2、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或浪费。

3、性器期:3-6岁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的特征,和与之竞争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

4、潜伏期:5-11岁性器官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持续不停地发展。

5、生殖器期:12岁以后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

性心理健康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个人的身心应有所属,有较明显的反差。如果阴阳莫辨,就难以实施健全的性行为与获得美满的爱情。

二、是个人有良好的性适应,包括自我性适应与异性适应,即对自己的性征、性欲能够悦纳,与异性能很好相处。

三、是对待两性一视同仁,不应人为地制造分裂、歧视或偏见。对曾因种种历史原因形成的一切与科学相悖的性愚昧、性偏见及种种谬误有清醒的认识,理解并追求性文明。

四、是能够自然地高质量地享受性生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性心理发展阶段百度百科——性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①口腔期;
口腔期又称口欲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为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约发生在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 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②肛门期;
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potty training)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 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 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蕾欲期;
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 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名词是根据希腊神话中一个误娶了自己母亲为妻子的人物命名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对异性父母发生了性兴趣。他们会对性器官很好奇,也会发现触摸它会有奇怪的快感。 性器期的孩子,会很容易发现并去碰碰自己的小鸡鸡等性器官。当孩子意识在触碰小鸡鸡它会变硬,而且会有不一样的快感,女孩子则发现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会有特殊感觉时,这些感觉就引起了孩子对性的兴趣和好奇。 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将手放在自己的裤裆上,甚至伸进裤子里触摸;或用大腿进行摩擦;或是跨坐在椅子扶手上做有规律的来回移动。另外,这阶段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对彼此的身体都有着很大的好奇;可能在被允许的情况下,便会裸露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甚至让对方触摸。 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出惊怒的表情,并且严厉禁止。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停止动作,但他们的快感并没有随之消失,孩子很可能会再找机会一试,满足自我的好奇。 我们该给孩子的帮助是:带他们了解身体结构与性别的不同,用健康、正面的态度来看待每个身体与每一种感觉,而不是以惊恐的神情、罪恶的想法来阻止孩子在成长中必然发生的行为,与此同时,让孩子多和异性家长在一起。在幼儿园,接触更多事物后,身体的部位就不会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了,他们的注意力会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家长老师对这方面的担心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④潜伏期;
潜伏期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性心理发展模型中列出的5个阶段之一,该阶段处于口腔期(第一阶段)、肛门期(第二阶段)、性器期(第三阶段)之后,而处于生殖期(第五阶段)之前。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 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 课业,良好的习惯,意识到男女间性别的差异,将自己局限在与自己同性的团体中,没有表现,故称之为潜伏期。
⑤生殖期。
生殖期(成年期):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9

性心理发展阶段: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3个回答  2020-12-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