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H-O模型中一个资本富集国家一个劳动富集国家,劳动力如何移动,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一、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L和K),称2× 2×2模型
2.要素禀赋不变,国内可自由流动,国家间不流动
3.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两国同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消费偏好相同,完全竞争,自由贸易
二、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一)要素密集度
不能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来衡量产品的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假设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投入6个单位的劳动和2个单位的资本,而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投入8个单位劳动和4个单位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生产Y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更多而认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要根据每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来决定其要素密集度。

(二)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衡量国家的相对要素禀赋。
我们可以用所谓“物质准则”和“经济准则”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物质准则是根据一个国家可获取的劳动和资本的物质数量来衡量。如果A国在生产产品时每单位资本使用的劳动量比B国多,也就是A国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B国,就说明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而B国生产产品时每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量比A国多,就说明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经济准则是按各国的工资—利润率(也技术劳动和资本的报酬的比率)来衡量要素丰裕度。如果A国的工资—利润率比B国低,则A国相对于B国来说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则相对于A国来说是资本丰裕的国家。需要注意的是,和要素密集度一样,要素丰裕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根据以上的假定,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描述了国际贸易的模式,那就是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贸易分工模式可使贸易双方共同获利。

(1)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

(2)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决定的。

结论:
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基本原理可归结为:
其一,各地区和国家资源赋予度的差异,也就是生产要素供给情况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即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其二,国际贸易的结果,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进而消除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四 、资源赋予理论的特点及简要评价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赋予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
⒈ 在各国参加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资源赋予论比李嘉图按比较成本论进行分工,更为深入和全面。

⒉ 资源赋予论根据贸易国最基本的经济情况,即从一国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和相对比重来解释贸易分工的基础与贸易格局,从而正确地指出了在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生产要素所处的重要地位。

⒊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从一国的经济结构来解释贸易格局,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则反过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这些分析对于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取贸易利益,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国际贸易的发生增加了对相对丰富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其价格,即增加了其报酬;另一方面减少了对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它的报酬。可见,通过国际贸易,不但可以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使产量增加,收入提高,而且还可以改善一国的收入分配情况。例如,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局限性:
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该理论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到该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事实上,在这之后的不少经济学家对资源赋予论进行验证时,就发现它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