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如题所述

是因为兵败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扩展资料: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兵败被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秦国能统一全靠商鞅变法,为何商鞅却被秦国唾弃,惨遭五马分尸?

第2个回答  2014-10-30
《史记》记载如下:“鞅之初为秦施法,正义为,于伪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这里面说到了部分原因。一是商鞅变法之初,有人反对,恰好太子也犯了法。商鞅说法令不行是由于贵族干扰,上梁正下梁才不歪。现在太子按法应受黥刑(即脸上刺激涂墨),但是太子不能这样,那就惩罚他师父。因为这件事,太子记恨他。
二是新法难免触动贵族利益(所以贵族反对),而贵族多半是和王室有瓜葛,所以“宗室多怨”。赢驷即为时不到20岁,(那会儿还没称王)宗室压力大,也不得不考虑,毕竟要先获取支持,坐稳君位,所以决定杀。商鞅听到风声逃跑,正好被安上个谋反的罪名,所以抓住后杀。
此外,商鞅个人也有些刻薄寡恩,而且借秦孝公的重视有些飘飘然,摆架子,也招人嫉恨。
总之,这么一个高傲的改革者难逃厄运。
司马迁评价很到位: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第3个回答  2018-05-13
1、有私怨。赢驷年少时犯法曾被商鞅新法处置,他的两个师傅也被判刑。所以赢驷包括公子虔怀恨在心是有可能的。
2、丢车保帅。商鞅变法触怒了大量秦国老贵族的利益,只是迫于秦孝公没有发作而已。秦孝公一死,贵族瞬间开始发难,新君赢驷刚刚即位,为了稳定时局必杀商鞅以平息贵族之愤。但赢驷杀了商鞅之后,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新法,这说明赢驷还是一位聪明理智的君主。
3、稳固根基。君主制时代臣子势力,威望盖过君主是很可怕的,当时商鞅即是如此。从庙堂到地方到处都是被商鞅提拔的拥护变法的官吏,加之商鞅还有商淤的封地,势力已经遍布秦国各个角落,甚至军队也不乏大量商鞅的支持者。尽管商鞅是大公无私,忠君爱国,但是这样强大的力量对于新即位,根基不稳的赢驷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商鞅被杀也是合乎君主制时期的常理的。
第4个回答  2014-10-31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电视剧的不足以信服,从史学上来分析商鞅之死: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