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响乐的问题!

帮忙查一下下面几首交响曲的下载地址及其背景资料!!!
并依次写出!!!
最重要的是背景资料!!!
最重要的是背景资料!!!
最重要的是背景资料!!!
最重要的是背景资料!!!
1、《浮士德交响乐》 匈 李斯特
2、《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3、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 奥 舒伯特
4、《第八交响乐》 奥 舒伯特
5、《第五交响曲》 俄 柴可夫斯基
5、《第六交响曲》 俄 柴可夫斯基

做人要厚道!!!
请勿灌水!!!!
回答一定要正确!!!

http://www.jzzy.jzedu.cn/column.do?op=viewColumnEssay&essayid=49711
作者:[匈]李斯特
介绍:李斯特根据柏辽兹的建议,读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后,情不自禁拍案叫绝,终于1857年写成这部以合唱结束的交响曲。于同年12月5日初演。
全曲三个乐章,犹如是三幅大型的肖像音画,都以诗剧《浮士德》中的人物作为标题。
⒈第一乐章“浮士德”,奏鸣曲式。其中用了五个表现浮士德性格特点的主题。第一个主题以增三和弦为基础,表现要想解开神秘世界之谜的浮士德的形象。第二个主题由双簧管呈示出,以表现浮士德的爱情、激情和孤独感,表现对宏伟崇高事物的憧憬。乐曲转为快速度后出现的三个主题,分别表现浮士德的斗争、苦恼和英雄气概。
⒉第二乐章“玛格丽特”。市民出身的少女玛格丽特纯真可爱,浮士德返老还童后与她恋爱,结果引起一场悲剧。用三部曲式构成的本乐章中,双簧管奏出的柔美的主题以表现玛格丽特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形象。前乐章中浮士德的有些主题也在这里出现,为了表现他们相爱的种种场面。结尾时气氛幽静,浮士德沉醉在幸福的意境之中。
⒊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费利斯”。这是诗剧《浮士德》中的魔鬼,他企图以爱情、欢乐和权力收买浮士德的灵魂,但终于失败。快速度的音乐用戏谑的手法表现了否定一切的梅菲斯托费利斯的形象。在这里只有第二乐章表现玛格丽特的主题依然以原来的面貌再现,其他的主题都改变了面貌,成为富于戏剧性和有显著诙谐性特点的音乐。乐曲步步高涨后,强而有力地收束。合唱部分,则在高潮段落后用长号庄严地吹出合唱主题的音调,然后在管风琴的持续音和弦乐震音的衬托下,由男声合唱演唱诗剧《浮士德》第二部末了“神秘的合唱”的诗句。接着男高音独唱,并出现玛格丽特的主题。最后,源于浮士德第二个主题的音乐从低声区响起,步步高涨后结束。
------------------------------------------------------------
http://www.hfcex.com/home/zgy/shiting/yinyue/beiduofen_yingxiong.mp3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又叫《第三交响曲》,于1803年开始进行创作,1804年完稿。同年12月在一次非正式演出后,曾引起一些封建贵族的反感。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进行公演,也引起过舆论界的争论。这两次演奏都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总谱于1806年出版。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巨著。
我们在欣赏该部不朽的巨著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交响曲创作的背景。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是出于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当时,他真挚地崇拜拿破仑,把拿破仑看做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并拟定将这部交响曲题献给他。但是,就在这部交响曲刚刚脱稿之后,贝多芬得知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称号。此时,贝多芬的心灵遭到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并亲自在乐谱的开端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后来在出版的时候题为《英雄交响曲》。
这部不朽的巨著表现了贝多芬对英雄的看法,深刻地刻画出英雄的毅力、英雄的炽热情感和革命斗争中英雄的伟大形象。作品中既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也不是简单的胜利凯旋。它以描绘英雄与反动势力的激烈拼搏来赞美英雄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同时,作品中又充满着对牺牲的英雄沉重而深刻的哀思和悲痛的回忆。可以说,这部交响曲是一首英雄业绩的胜利颂歌,又是一首抒发悲痛之情的英雄葬仪曲。
下面我们打开音响,开始欣赏这部不朽的巨著:
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这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乐章。
乐章开始没有引子,仅仅由两个坚决果断的和弦直接引出降E大调的主部主题……
由大提琴奏出的这个三拍子的英雄主题非常刚毅、纯朴,而且精力充沛。接着,急速的进行一下子把音乐引进了暴风雨般的发展,再加上乐队越来越巨大的增强,一浪接一浪的高潮蜂涌而至,出色地表现出英雄的性格。当音乐在描写英雄的性格之时,贝多芬强调了多方面的呈述。音乐在意志坚强的英雄主题出现之后不久,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小提琴交替出现一个申诉性的抒情动机,这个下行的旋律动机很有特色。
之后,乐思继续向前发展,紧接着又在第一提琴声部出现了一个独特而向上的富有展开性的旋律。它们都是属于连接部,在音乐上有着独立的意义,即对英雄性格的多方面描写。副部是以和弦式的主题进行出现的,它的上句由双簧管和长笛交替演奏,下句由弦乐对答,这一问一答十分平静抒情,而且很富有表情。
接着,它在强有力的节奏进行的高潮中,被带有主部因素的英雄力量所代替。当音乐进入以主部材料构成的结束部时,音乐有些惊惶,好象预示着不幸将要来临,最后以弱奏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是篇幅最大的一个部分,是这个乐章戏剧性最强的部分。它先以主部主题材料的弱奏(PP)开始,有如暴风雨的沉寂。主题动机孤独呻吟的音调从低声部开始,气氛紧张而有些惊惶。呈示部的所有部分依次在一个强大的浪潮中一一出现,但它们的和声、节奏、配器、主题,都与先前呈示时有很大的不同,都做了无穷的变化和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戏剧性的新高潮。正在斗争紧张的时刻,音乐骤然下降,好似灾难就要来临。此时,双簧管吹出一个抒情而明朗的曲调,它给英雄主题带来新的鼓舞。
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进行之后,英雄主题的胜利音调又开始占据了主导。“这里展开了决战,在这决战的熔炉中确立了他(贝多芬)音乐的强大的英雄理想。……在这里他正处在自己理想世界的中心。”(罗曼·罗兰语)。斗争并未结束,展开部的结尾部分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先是寂静的重降,英雄主题再一次经受着灾难性的考验。忽然,黎明的曙光开始呈现,号角声(圆号奏出英雄主题)冲破寂静,奏起嘹亮的英雄主题,最后以整个乐队的全奏结束,开始了再现部。
再现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战斗的综合、呈示部和展示部情节的继续发展。开始由圆号用弱奏(PP)再现主题,接着大提琴英雄主题的重新出现。
后来,全体乐队奏出完整的主部和在主部调性上的副部主题,犹如雨过天晴,万物都在苏醒一样,英雄的力量复活起来了!它以胜利的喜悦继往开来,一直向前。这场英雄战斗的情节最后完成于尾声之中。
尾声是以舞蹈音乐的轮舞曲调围绕庄严的英雄主题,它好似人民群众在赞颂自己的英雄。第一乐章最后在热烈的戏剧性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这个慢乐章,好似贝多芬导演的一幕戏剧性悲剧。
据罗曼·罗兰富有形象的说法:《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是描写英雄的死,“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木”。音乐自始至终具有进行曲的特点。英雄的葬礼是在行进中举行,哀悼的音乐并非绝望、悲观,而是表现发自人们内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
进行曲乐章共分三部分(复三部曲式)。前后两部分建立在小调上。C小调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直接奏出。
这个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全体弦乐的伴奏先由双簧管奏出的,它很象描写一列进入的人群,由远而近,音乐深切地表达了人们的悲痛心情。这个主题从小调开始,结束在降E大调上,直接引出了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仍然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开始。后来,音乐经过一连串的调性转换,给这个哀悼的乐思增强了严肃性和悲痛色彩,最后才回到C小调结束。
第二部分转入C大调,双簧管纯朴而明朗的主题,暂时驱散了哀悼的情绪,光辉地回忆起英雄的业绩,但这好景不长,哀悼的主题又重复出现,开始了第三部分。这里只有原样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前几小节,音乐很快引出了新的主题,由第二提琴演奏的这个新旋律建立在小调上,并构成赋格段进行,给哀悼的乐思又增添了一层更为悲痛的色彩,使人听到深深的叹息和哽咽的小泣。当哀悼的进行曲主题带着宁静和安然的情绪最后在尾声出现时,音调时断时续,好似最后的临别叹息,人们已悲痛得泣不成声,整个乐队在很弱的延续音上逐渐轻微下去,直到消逝。
第三乐章:谐谑曲。谐谑的本义是“游戏”或“幽默的作乐”。是贝多芬第一个将这体裁用于交响曲中来代替古典交响曲的小步舞乐章。
这个乐章的音乐开始是弦乐器闪电般的急速迅猛的主部主题,在这一主题之上,有双簧管带有忧伤情调的副题同时进行,它虽然很流畅,但并不十分明快,这种绝妙的复调安排,只能出自贝多芬这位大师之手。
这个乐章的中间部分是英雄的号角在召唤,主题同样在降E大调上,它是未来的光明象征。最后回到快速的谐谑曲主部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双主题变奏曲式。这个终曲,是表现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
乐章包括一个双主题的主部,以及它的十一个变奏和尾声。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痕迹。主部的第一主题由弦乐的拨弦齐奏。
主部的第二主题仍然由弦乐来拨奏。在变奏中经常把两个主题合在一起构成赋格段,从而获得变化多端的宏伟效果。
第一变奏与第二变奏都是以第一主题构成,调性上没有变化,保持在降E大调上。第三变奏在双簧管上出现一个新的旋律,明显看出是从第一主题脱颖而出的,但它十分优美动人,而那真正的第一主题同时在低音提琴以低音进行出现。
第四变奏从第一提琴开始直到第五变奏结束,构成一个较大的赋格段,主题在调性上做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直到g小调的第六变奏为止。第六变奏在低音区演奏经过变化的主题,而第一提琴和木管又奏出一个新的对题,看起来它仍然是一个派生的旋律,但其动力性和展开性较大,因此音乐进行到这个变奏形成了一次大的高潮。
第七变奏具有展开部性质,虽然,它仍然是用第一、第二主题的材料进行变化,但这个变奏做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使人感到它具有奏鸣曲式的展开部的性质。音乐很快就再次形成了高潮,进入再现部性质的第八变奏。第九、第十、第十一变奏都是以第二主题的进一步呈述和发展为主,那种向高潮进行的力量渐次增长。为了达到进入尾声的最后胜利,音乐集结了乐队的所有力量一致奋力,全体乐队奏出了雷鸣般的音响,整个乐章在辉煌壮丽而又热烈欢乐中结束。
总之,在《英雄交响曲》问世之前,没有一位作曲家或一部交响曲作品,表现过象这样伟大的题材和规模,含有如此多种多样激烈而紧张的内容,而且获得这样强大的戏剧性力量。只有贝多芬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有如此崇高的构思。1789年的法国革命事件,使贝多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为欧洲封建制度的倾覆而欢欣鼓舞,同时又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德国革命知识分子,他以最大的热情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他曾说:“我一生热爱自由,超过爱其他一切。”这正是贝多芬能够写出《英雄交响曲》,并且能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力量源泉。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1804),Op.55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当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且听我慢慢说来。

文章的前面我就提到过,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维也纳学习、落脚并且稳固地位以后,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经常来去于皇室、权贵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贝多芬骨子里面那种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时刻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可见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被“不公平”社会所同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个理由。而这种精神也逐渐渗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革命音乐家”。

向往自由的音乐大师,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我们等一会儿再说。因为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过多的笔墨去逐个乐章的描绘,因为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包括专业乐评家都对很多细节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交响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是这部交响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个里程碑!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同属于英雄性艺术的最崇高作品,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五交响曲是在第四交响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题与英雄交响曲一样,那就是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响曲描写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联合人民,共同去斗争,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
“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有内涵的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在承袭古典音乐先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使庞大的交响乐队服务于一个独立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响乐的先锋作用。

----------------------------------------------------------
《未完成交响曲》作于1822年,这是作曲家以富有成效的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法、以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为基础,透过具体生活现象对一些重要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作品里有如歌的生动性,表现了作曲家本人生活感受的悲剧性体验,它的两个乐章恰似两幅刻划内心的图画对比并置,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第一乐章是悲剧性的忧郁的陈述;第二乐章是抒情性的柔和而明朗。
《未完成交响曲》是一部标志着舒柏特器乐体裁创作的发展中已臻完全成熟的一部作品,它完全摆脱古典乐派影响,被认为舒柏特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的室内交响乐的典范。它之被称作“未完成”,是指作曲家没有按传统的交响乐曲式写满四个乐章而言,但是作曲家已经在两个乐章里把所要表达的抒情形象和情绪,做到了详尽完美的地步。
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还有声乐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诗词融于音乐,而他的器乐作品(钢琴曲、交响曲、重奏曲等),也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的评价,来赞颂舒伯特。 舒伯特的创作盛期,正是贝多芬声名大振的时候,舒伯特一方面热爱、尊重大师,一方面也有苦恼困惑之感,他说过:“在贝多芬以后,谁还能做出些什么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也包括他的交响曲创作)中,继承了古典传统,又体现出前辈们所没有的个性气质
http://lyk8677.com/music xinshang/143.ra
------------------------------------------------------------舒伯特的家庭出身不算很好但也不算太坏,父亲是位小学校长,但是他父亲前后两任婚姻留下8个孩子所以家境也颇贫寒。舒伯特因为父亲学校的关系从小学会了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合唱技巧和基本的作曲技法。11岁的时候因为他美丽的童声考入专门为训练宫廷圣歌队所设立的康维特学校(Convict),在学校参加学校乐队,在乐队他担任小提琴手,还担任指挥,在那时候熟悉了很多古典乐派的作品,也在那时候在维也纳宫廷乐长萨利耶瑞(Salieri)门下学习作曲(贝多芬也曾师从于萨利耶瑞),13岁开始创作并且写出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一些作品。16岁的时候因为变声而离开康维特学校后在他父亲的学校担任小学老师,但是他厌倦刻板乏味的教师生活,几年后他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并开始流浪生活。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跟贝多芬虽然接近,但是贝多芬时期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结束了,维也纳会议时期反动的梅特涅专政统治下艺术家只能活动在很小的圈子里,而且还处处被压制。舒伯特的才华吸引了一群同样热爱Z由的青年朋友集结在一起,他们虽然贫困但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舒伯特的创作乐思如泉涌,虽然短暂才31的年华却创作了1500多首作品,其中包括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和数量众多的室内乐作品。对后世的人来说也许舒伯特最被后人尊崇的就是他的艺术歌曲,音乐史上尊称舒伯特为“艺术歌曲之王”。而舒伯特众多的室内乐作品也在音乐史上取得重要的影响。但是舒伯特的交响曲却总是不被人所注意,他早期创作的六部交响曲大多都遭遇难产夭折不幸,仅凭最后的《未完成交响曲》和《伟大》交响曲让世人还记得他还有交响曲这样题材的作品。

舒伯特一生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作曲学习,所以他的器乐作品基本上属于室内乐性质的。舒伯特是个具有旋律天赋的天才,对于艺术歌曲这样的题材来说他似乎有流不完的乐思,

但是对于交响曲这样的题材因为他在复调等作曲技法上的先天不足让他对于结构庞大的作品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总是习惯把交响曲和四重奏对比着习作。早期作品他受海顿和莫扎特影响颇深,后期作品更是边写边回头又投入四重奏的创作练习中,可想而知交响曲的创作对他而言是多么的艰难。特别在贝多芬那一系列结构宏伟、布局严谨、织体精细、气势恢弘的交响曲之下,他更是倍感压力重重。他的交响曲作品在他生前甚至连演出的机会都没有,他自己既没有指挥演出自己作品的机会更没有听过自己的交响曲被演出过。而他死之后这些作品更是被尘封了十年之久,直到他死后许多年才因为舒曼的大力推广和门德尔松的指挥而受到世人的肯定。在经过一个半世纪时光的涤荡和音乐家们的深入研究之后,舒伯特的交响曲终于被更客观的认识。伯姆、阿巴多、马里纳、古德曼等指挥家都录制了比较全面的舒伯特交响曲集录音。有位叫华拉克(Warrack)的评论家对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曾经有过如下的评论:“这首作品是诗歌而非建筑。……如果我们戴上贝多芬的有色眼镜去检查这首乐曲的结构,立即就会发现漏洞。尤其碰上贫乏的演奏,这件作品就像地上拖得长长的线,而不是纵横交织的伟大建筑。”这里他非常明确的指出贫乏的演奏(a poor performance)才会产生结构上的问题。如果这作品变成戏剧来处理,那么它那高潮迭起的起伏久变成另一种非形式的立体结构了。邓肯(Duncan)说:“这是包装在交响曲形式中的生命戏剧。”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只有两个乐章,而不是传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形式。舒伯特的遗稿里曾经发现过第三乐章的一些片断,但是从完成了管弦乐部分来看跟他的第二乐章极其格格不入,后代的学者认为是舒伯特自己放弃了继续创作的念头。而从已经完成的两个乐章来看,这部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非常充分完整了,甚至有人认为这个两乐章的交响曲已经完美无缺了。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是在他死后37年才被发现的。但是这部作品处处充满着感人的乐思和深刻的情感。 (后面还有,自己去看)
http://www.sanyue.net/read.php?tid=6909677
-------------------------------------------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2303.htm
http://www.71yy.com/album/7072.htm
-------------------------------------------
http://www.339music.com/Html/Showtopic/Topic200607140245464561.htm
http://music.jnu.edu.cn/images/RAM/Romanc/Romanc-2/TCHAIKOW/TCHAIKOW-5.ra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