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国门景区和中哈合作中心旅游环境容量是多少???急!!!

如题所述

1 基础设施与外贸现状
  霍尔果斯口岸十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元。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的“四网”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基础设施十分完善。作为新疆历史悠久的传统对外贸易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具有年过货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00万人次的通关能力,最高年份过货量1000万吨,以出口贸易为主,主要出口商品为轻工、机电、纺织类产品,主要有鞋类、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建材、塑料制品、食品、家具等。
  口岸边境贸易有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旅游购物等主要形式。其中边民互市贸易已成为霍尔果斯口岸运作成熟、独具特色的贸易形式,因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每年吸引众多哈萨克 斯坦客商前来购货。2003年以边民互市贸易方式出口货物14万吨,货值数十亿人民币,入口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客商3万余人(图2)。

图2 现状分析图
  2 规划指导思想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载体,规划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方位满足在口岸进行商贸、会展、旅游活动中的需求,以“生态性”为主旋律,将水体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意念通过多变的设计手法结合起来,展现其景观设计的多样化,与国际生态相融合,以“国际化”为方向,全力打造集行政商务、国际会展、商品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贸易中心。
  3 功能及定位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总面积4.63km2,分为两个独立区域:中方面积3.43km2,哈方调整后面积为1.2km2,主要以对外贸易、商品展示交易、民族风情旅游、仓储运输、娱乐及配套仓储运输业为主。建立一个投资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和进出口加工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中亚乃至西亚、南亚、东欧地区,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和旅游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口岸型城市,促进中哈双边贸易发展和友好交流,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图3)。

图3 用地限制分析
  4 宏观规划和战略研究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作为国家战略项目,无先例可循。在进行项目宏观规划时打破传统的静态规划方法,由静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动态的思维方式,由线性的思维方式转变 为复合的思维方式,由封闭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发散的思维方式,同时加大了市场调研的力度,反复研究分析论证,最后拿出适合项目发展的,科学的、可行的战略规划与总体布局。
  4.1 宏观规划
  (1)从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分析——进行项目宏观性规划
  对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的宏观规划首先是政府通过市场经济分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的。
  2004年3月1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方位、多形式地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努力开拓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为霍尔果 斯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004年9月24日,中哈两国政府间签订了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框架协议;2005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斯塔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此外,新疆自治区、伊犁自治州政府十分重视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相继成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了具体负责人,使得项目进展有了切实的保证。
  (2)协调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关系——进行项目宏观性控制
  充分利用政府对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的宏观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指导和引导。
  霍尔果斯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能够有效地辐射中亚五国市场,进而进军欧洲、西亚等国际市场。在宏观规划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弹性功能,分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杠杆来协调市场,在微观规划和建设实施之前,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作关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应对公共投资项目做出安排以及制定相关的地方政 策,促进项目的投资、建设。另一方面,充分考虑霍尔果斯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的战略意义所在,制定生态安全底线,环境标准,努力建设成国际新型生态型口岸。
  (3)建立“动态规划”机制——进行项目宏观性规划
  打破传统的以规模控制为目标的规划思路,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思路,适应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依据市场经济发展,适度调整各阶段目标和内容。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形成一种需求规划的概念。建立跟踪—评价—反馈—调校的“动态规划”运行机制。
  (4)关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项目宏观性规划
  依据霍尔果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建设应分期安排。立足霍尔果斯的现状,切实解决霍尔果斯口岸的突出问题。避免注重远景构想忽视近期操作,结合霍尔果斯城市的近期建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